華文網

教師工資改革最新消息:中小學教師平均工資有望超過公職人員

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深化教育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並發出通知,要求各地區各部門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

《意見》指出,要健全立德樹人系統化落實機制。

強調要構建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的大中小幼一體化德育體系。

學前教育

幼稚園堅持以遊戲為基本活動

《意見》指出,要創新學前教育普惠健康發展的體制機制。

強調要鼓勵多種形式辦園,有效推進解決入園難、入園貴問題。理順學前教育管理體制和辦園體制,建立健全國務院領導、省市統籌、以縣為主的學前教育管理體制。鼓勵社會力量舉辦幼稚園,

支援民辦幼稚園提供面向大眾、收費合理、品質合格的普惠性服務。要加強科學保教,堅決糾正“小學化”傾向。遵循幼兒身心發展規律,堅持以遊戲為基本活動,合理安排幼兒生活作息。加強幼稚園品質監管,規範辦園行為。

義務教育

減輕課外負擔,探索彈性離校

《意見》指出,要完善義務教育均衡優質發展的體制機制。強調要建立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新型教學關係。

改進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變革教學組織形式,創新教學手段,改革學生評價方式。要切實減輕學生過重課外負擔。提高課堂教學品質,嚴格按照課程標準開展教學,合理設計學生作業內容與時間,提高作業的有效性。建立健全課後服務制度,鼓勵各地各校根據學生身心發展特點和家長需求,探索實行彈性離校時間,提供豐富多樣的課後服務。要著力解決義務教育城鄉發展不協調問題。

統一城鄉學校建設標準、城鄉教師編制標準、城鄉義務教育學校生均公用經費基準定額,加快建立義務教育學校國家基本裝備標準。切實改變農村和貧困地區教育薄弱面貌,著力提升鄉村教育品質。要多措並舉化解擇校難題。

職業教育

德技並修、工學結合

《意見》指出,要完善提高職業教育品質的體制機制。強調要健全德技並修、工學結合的育人機制。

堅持以就業為導向,

著力培養學生的工匠精神、職業道德、職業技能和就業創業能力。堅持學中做、做中學,推動形成具有職業教育特色的人才培養模式。大力增強職業教育服務現代農業、新農村建設、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和農民工職業技能提升的能力。要改進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辦學模式。健全行業企業參與辦學的體制機制和支援政策,支援行業企業參與人才培養全過程,
促進職業教育與經濟社會需求對接。充分發揮行業主管部門的指導、評價和服務作用,支援行業組織推進校企合作、發佈人才需求資訊、參與教育教學、開展人才品質評價。

高等教育

要把人才培養作為中心工作

《意見》指出,要健全促進高等教育內涵發展的體制機制。強調要創新人才培養機制。

高等學校要把人才培養作為中心工作,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不同類型的高等學校要探索適應自身特點的培養模式,著重培養適應社會需要的創新型、複合型、應用型人才。把創新創業教育貫穿人才培養全過程,建立健全學科專業動態調整機制,完善課程體系,加強教材建設和實訓基地建設,完善學分制,實施靈活的學習制度,鼓勵教師創新教學方法。深入推進協同育人,促進協同培養人才制度化。要深化科研體制改革,堅持以高水準的科研支撐高品質的人才培養。研究制定高等學校分類設置標準,制定分類管理辦法,促進高等學校科學定位、差異化發展,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

普通高中

穩妥推進高考改革

《意見》指出,要推進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深化普通高中教育教學改革,穩妥推進高考改革;要完善民族教育加快發展機制,建立民族團結教育常態化機制,深入推進愛國主義教育和民族團結教育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加大對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教育支援力度;要完善特殊教育融合發展機制,改進特殊教育育人方式,強化隨班就讀,建立健全融合教育評價、督導檢查和支持保障制度;要健全支援和規範民辦教育發展的制度,健全財政、土地、登記、收費等方面支持民辦學校發展的相關政策,健全監管機制;要以拓寬知識、提升能力和豐富生活為導向,健全促進終身學習的制度體系。

教師管理

在招聘和考核中強化師德考查

《意見》指出,要創新教師管理制度。強調要健全加強師德建設長效機制。

把教師職業理想、職業道德教育融入培養、培訓和管理全過程,構建覆蓋各級各類教育的師德建設制度體系。在准入招聘和考核評價中強化師德考查。落實幼稚園教職工配備標準,嚴格中小學教師資格准入,健全職業院校雙師型教師管理制度,深化高等學校教師管理制度改革,改進特殊教育學校教師管理制度。

完善中小學教師績效工資制度,改進績效考核辦法,使績效工資充分體現教師的工作量和實際業績,確保教師平均工資水準不低於或高於當地公務員平均工資水準。落實艱苦邊遠地區津貼、鄉鎮工作補貼,以及集中連片特困地區和艱苦邊遠地區鄉村教師生活補助政策。完善老少邊窮島等貧困艱苦地區教師待遇政策,依據艱苦邊遠程度實行差別化補助,做到越往基層、越往艱苦地區補助水準越高。

教育投入

支出占GDP比例不低於4%

《意見》指出,要健全教育投入機制。強調要完善財政投入機制。

合理劃分教育領域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明確支出責任分擔方式,依法落實各級政府教育支出責任,健全各級教育預算撥款制度和投入機制,合理確定並適時提高相關撥款標準和投入水準,保證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占國內生產總值比例一般不低於4%,確保一般公共預算教育支出逐年只增不減,確保按在校學生人數平均的一般公共預算教育支出逐年只增不減。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使用,堅持向老少邊窮島地區傾斜,向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傾斜,向薄弱環節、關鍵領域傾斜。要完善學生資助體系,進一步完善各級各類教育全覆蓋、獎助貸勤補免多元化的學生資助制度體系。據新華社

基本原則

堅持紮根中國與融通中外相結合。

堅持目標導向與問題導向相結合。

堅持放管服相結合。

堅持頂層設計與基層探索相結合。

主要目標

到2020年,教育基礎性制度體系基本建立,形成充滿活力、富有效率、更加開放、有利於科學發展的教育體制機制,人民群眾關心的教育熱點難點問題進一步緩解,政府依法宏觀管理、學校依法自主辦學、社會有序參與、各方合力推進的格局更加完善,為發展具有中國特色、世界水準的現代教育提供制度支撐。(重慶晨報)

如何保證教師工資不低於公務員

改變教師待遇,實現區域均衡,就要改變現行的教育投入機制,建立以縣級財政、省級財政和國家財政三位一體的投入機制,從全域層面統籌基礎教育的整體投入。

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深化教育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明確提出要“切實提高教師待遇,確保教師平均工資水準不低於或高於當地公務員平均工資水準”,引起社會好評。實際上,早在2005年頒佈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第二十五條就已經明確提出:教師的平均工資水準應當不低於或者高於國家公務員的平均工資水準,並逐步提高。

遺憾的是,這些規定在一些地方還沒有得到落實。要從根本上解決教師待遇問題,必須從教育經費投入機制改革和教師績效工資機制改革這兩個“牛鼻子”入手,切實破除教師待遇低的根源性問題。

當前,我國基礎教育普遍實行“分級辦學、以縣為主”的經費投入體制,基礎教育經費保障由縣市財政為主,強調縣域均衡。這就使得縣級財政實力直接影響教師待遇——各地經濟發展水準和地方政府財政實力的差異,導致了教師待遇的不同,地區間差異極大。尤其是在一些地方政府債務居高不下的現實背景下,不少地區甚至出現拖欠教師工資的問題。

要讓中央政策落實到位,就需要改變教師待遇的區域間差距。事實上,我國教育均衡的目標,絕對不應該僅是縣域內的均衡,也應包括全省、全國範圍的均衡。隨著稅制的不斷改革,省級政府和國家層面也更有能力實現整體性的統籌和均衡。因此,改變教師待遇,實現區域均衡,就要改變現行的教育投入機制,建立以縣級財政、省級財政和國家財政三位一體的投入機制,從全域層面統籌基礎教育的整體投入。

另一方面,現行教師的績效工資機制,也嚴重制約了教師的主觀能動性。國家實施獎勵性績效工資和基礎性績效工資相結合的績效工資構成機制,本意是要調動教師的積極性,營造“能者上,庸者下”的競爭氛圍。然而,在實際執行過程中,由於績效工資的總量按照教師數額提取,等於是把教師應有的收入拿出來和其他人做二次分配,很難真正體現教師的教學課時和業績。同時,不少教師都反映,學校教學管理人員和行政事務人員由於佔有政策制定權、解釋權和執行權,其工作量遠不如一線教師,績效工資總額卻比一線教師多,造成了很大的不公平。

要解決這一問題,就要儘快完善教師績效工資制度,改進績效考核辦法,使績效工資充分體現教師的工作量和實際業績,營造一種“按勞分配為主、多種分配機制相結合”的良性分配機制,形成公平、公正、公開的績效工資發放環境,從而充分調動教師的積極性、吸引更多的優秀人才投身教育事業,提升基礎教育的整體品質。(中國青年報)

著重培養適應社會需要的創新型、複合型、應用型人才。把創新創業教育貫穿人才培養全過程,建立健全學科專業動態調整機制,完善課程體系,加強教材建設和實訓基地建設,完善學分制,實施靈活的學習制度,鼓勵教師創新教學方法。深入推進協同育人,促進協同培養人才制度化。要深化科研體制改革,堅持以高水準的科研支撐高品質的人才培養。研究制定高等學校分類設置標準,制定分類管理辦法,促進高等學校科學定位、差異化發展,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

普通高中

穩妥推進高考改革

《意見》指出,要推進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深化普通高中教育教學改革,穩妥推進高考改革;要完善民族教育加快發展機制,建立民族團結教育常態化機制,深入推進愛國主義教育和民族團結教育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加大對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教育支援力度;要完善特殊教育融合發展機制,改進特殊教育育人方式,強化隨班就讀,建立健全融合教育評價、督導檢查和支持保障制度;要健全支援和規範民辦教育發展的制度,健全財政、土地、登記、收費等方面支持民辦學校發展的相關政策,健全監管機制;要以拓寬知識、提升能力和豐富生活為導向,健全促進終身學習的制度體系。

教師管理

在招聘和考核中強化師德考查

《意見》指出,要創新教師管理制度。強調要健全加強師德建設長效機制。

把教師職業理想、職業道德教育融入培養、培訓和管理全過程,構建覆蓋各級各類教育的師德建設制度體系。在准入招聘和考核評價中強化師德考查。落實幼稚園教職工配備標準,嚴格中小學教師資格准入,健全職業院校雙師型教師管理制度,深化高等學校教師管理制度改革,改進特殊教育學校教師管理制度。

完善中小學教師績效工資制度,改進績效考核辦法,使績效工資充分體現教師的工作量和實際業績,確保教師平均工資水準不低於或高於當地公務員平均工資水準。落實艱苦邊遠地區津貼、鄉鎮工作補貼,以及集中連片特困地區和艱苦邊遠地區鄉村教師生活補助政策。完善老少邊窮島等貧困艱苦地區教師待遇政策,依據艱苦邊遠程度實行差別化補助,做到越往基層、越往艱苦地區補助水準越高。

教育投入

支出占GDP比例不低於4%

《意見》指出,要健全教育投入機制。強調要完善財政投入機制。

合理劃分教育領域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明確支出責任分擔方式,依法落實各級政府教育支出責任,健全各級教育預算撥款制度和投入機制,合理確定並適時提高相關撥款標準和投入水準,保證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占國內生產總值比例一般不低於4%,確保一般公共預算教育支出逐年只增不減,確保按在校學生人數平均的一般公共預算教育支出逐年只增不減。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使用,堅持向老少邊窮島地區傾斜,向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傾斜,向薄弱環節、關鍵領域傾斜。要完善學生資助體系,進一步完善各級各類教育全覆蓋、獎助貸勤補免多元化的學生資助制度體系。據新華社

基本原則

堅持紮根中國與融通中外相結合。

堅持目標導向與問題導向相結合。

堅持放管服相結合。

堅持頂層設計與基層探索相結合。

主要目標

到2020年,教育基礎性制度體系基本建立,形成充滿活力、富有效率、更加開放、有利於科學發展的教育體制機制,人民群眾關心的教育熱點難點問題進一步緩解,政府依法宏觀管理、學校依法自主辦學、社會有序參與、各方合力推進的格局更加完善,為發展具有中國特色、世界水準的現代教育提供制度支撐。(重慶晨報)

如何保證教師工資不低於公務員

改變教師待遇,實現區域均衡,就要改變現行的教育投入機制,建立以縣級財政、省級財政和國家財政三位一體的投入機制,從全域層面統籌基礎教育的整體投入。

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深化教育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明確提出要“切實提高教師待遇,確保教師平均工資水準不低於或高於當地公務員平均工資水準”,引起社會好評。實際上,早在2005年頒佈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第二十五條就已經明確提出:教師的平均工資水準應當不低於或者高於國家公務員的平均工資水準,並逐步提高。

遺憾的是,這些規定在一些地方還沒有得到落實。要從根本上解決教師待遇問題,必須從教育經費投入機制改革和教師績效工資機制改革這兩個“牛鼻子”入手,切實破除教師待遇低的根源性問題。

當前,我國基礎教育普遍實行“分級辦學、以縣為主”的經費投入體制,基礎教育經費保障由縣市財政為主,強調縣域均衡。這就使得縣級財政實力直接影響教師待遇——各地經濟發展水準和地方政府財政實力的差異,導致了教師待遇的不同,地區間差異極大。尤其是在一些地方政府債務居高不下的現實背景下,不少地區甚至出現拖欠教師工資的問題。

要讓中央政策落實到位,就需要改變教師待遇的區域間差距。事實上,我國教育均衡的目標,絕對不應該僅是縣域內的均衡,也應包括全省、全國範圍的均衡。隨著稅制的不斷改革,省級政府和國家層面也更有能力實現整體性的統籌和均衡。因此,改變教師待遇,實現區域均衡,就要改變現行的教育投入機制,建立以縣級財政、省級財政和國家財政三位一體的投入機制,從全域層面統籌基礎教育的整體投入。

另一方面,現行教師的績效工資機制,也嚴重制約了教師的主觀能動性。國家實施獎勵性績效工資和基礎性績效工資相結合的績效工資構成機制,本意是要調動教師的積極性,營造“能者上,庸者下”的競爭氛圍。然而,在實際執行過程中,由於績效工資的總量按照教師數額提取,等於是把教師應有的收入拿出來和其他人做二次分配,很難真正體現教師的教學課時和業績。同時,不少教師都反映,學校教學管理人員和行政事務人員由於佔有政策制定權、解釋權和執行權,其工作量遠不如一線教師,績效工資總額卻比一線教師多,造成了很大的不公平。

要解決這一問題,就要儘快完善教師績效工資制度,改進績效考核辦法,使績效工資充分體現教師的工作量和實際業績,營造一種“按勞分配為主、多種分配機制相結合”的良性分配機制,形成公平、公正、公開的績效工資發放環境,從而充分調動教師的積極性、吸引更多的優秀人才投身教育事業,提升基礎教育的整體品質。(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