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做到企業活著不死,需弄清四個問題

文 / 項保華

引子 活著才是硬道理

俗話說,世上除死無大事。《孫子兵法》開篇提到,“兵者,國之大事,生死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作為生命有機體,企業及其決策者所經歷的就是時間上不可逆的“活著”過程,

其面臨的挑戰就是如何做出關乎企業生死存亡的戰略決策。

對生命有機體來說,活著,既是外化過程,更是內嵌目標,人類還有著追求不死的夢想。所以,德魯克認為,企業的首要責任是活著。華為的任正非指出,“我們的使命就是活著”。

馬雲曾在一個演講中專門談到“阿裡巴巴為什麼能活著”的問題。

作為過程,企業等社會組織甚至個人的活著、生存、發展、興盛,乃至衰亡,若從終點回望始點,展現的就是一條路徑,或波瀾壯闊,或平淡無奇;若從始點出發,路途多分岔節點,需要適時判斷選擇,最終繪就了有機組織或個人不可逆轉的前行歷程。

分岔節點的判斷選擇,匯成系列的取捨決策,無論結局成敗得失,

戰略均會隨時間畫卷展開。有時似精心設計而成,有時像歪打正著巧合,沒有統一模式。戰略動態演化,非一成不變,因為企業運行的內外要素都在變,常超出人們的認知,難以預見。

時間,意味著變數、變異、變態,顛覆了靜止、穩定、恒久,新常態就是亂局、無常、複雜、模糊的程度提升與過程加劇。對於變化帶來的不對稱後果,既有“餡餅”也有“陷阱”,如何理性應對趨利避害?如何辨亂處變,

活出精彩?需要行思與涵養的修煉。

面對吉凶變幻,更需守底線的防患修煉,不貪圖眼前一時便利或局部一地得益。這有如安全駕車訓練,變道要打轉向燈。若不打轉向燈成積習,在必須打轉向燈的緊急情況下,可能會因為習慣性的疏忽而忘了及時打轉向燈,很容易造成交通事故。

要想讓企業活著、活好、活久,首先要讓企業做到不死。有創投者發現,只要所投的專案,

最終能存活,就會有回報。從競爭的角度看,“短勝不如長勝,長勝不如永勝。”企業若能做到持續地活著,或許就能等到同行自行消亡,結果真的“剩者為王”了。

活著,現實操作之難在於,許多事情或做法,從局部、短期看,似乎能助活,而從整體、長期看,卻容易致死。有時放棄甚至犧牲一些局部、短期的利益,可為長期生存提供更多的冗餘儲備,創找更大的發展空間,而使整個組織能夠活得更經久穩健。

這種戰略行思涵養的修煉,就如學習安全駕車,需練到即使無意識操作,也能自然達成對“餡餅”開放、對“陷阱”免疫的程度,絕不致於危及組織的生存。如何洞察系統整體、長期亂局,經受住時間及變化的考驗?這是各類組織的戰略決策所面臨的最大挑戰。

從防患的角度看,“君子不立于危牆之下”。如何識別“危牆”?界定“危”的程度?需要逆向思維。例如,整個經濟上行,泡沫到處氾濫,此時表面上賺錢機會多多,真似“颱風來了,啥都會飛”。但是一旦經濟掉頭下行,市場萎縮,情況又將如何?

有人說,用自己的錢賺錢不算本事,用別人的錢賺錢才算本事,有錢可借而不借是傻瓜,借了錢還想還的就更是傻瓜。這種想法,不關心所投資專案能否真創造價值,有如擊鼓傳花,就怕鼓聲停止,更類似各類“龐氏騙局”,當接盤俠不再出現,就多見虧損者。

例如,互聯網投資狂潮中,受上市變現欲望驅動,許多創投項目,經歷多期融資,不問價值創造,盲目推高估值,直至成功上市,把公司賣給股市上的普羅大眾,如此空餘一地雞毛,結果永遠都不知道,那些最終持有股票的人,如何盈利,怎麼退出。

活著才是硬道理。做到企業活著/不死,需弄清四個問題,這就是:

怎麼才能活?

為啥有回報?

有錢怎麼辦?

永續憑什麼?

從哲思、業務、公司、動態四個維度提出的這些問題,若能明確回答,就可給出企業活著,也就是生存、發展、持續的戰略對策。

尾聲 尋求偶然之必然

基於生物學的視角,關注社會演化。對有機體來說,個體的生滅過程是常態,而種群的繁衍延續才是本質所在。以企業為本位,追求活著是本能、是使命、是願景、是價值觀核心。以產業為本位,企業興替是必然、是更新、是活力、是生態動力源。

顯然,個體生命的活著、活好、活久,個別企業的生存、發展、持續,對於整個生物種群的活力、昌盛、繁衍,可能並不一定有助益。例如,伴隨著科技的發展,個體的期望壽命提升,引發了人類整體的老齡化,對年輕一輩來說,就不啻是一種挑戰。

對於企業來說,追求持續盈利發展,這並沒有錯,但單一企業的大到不能死,對於業態整體的演化,或並非幸事。例如,壟斷的巨無霸企業,在不經意間,更可能憑藉長期累積的影響力,扼殺組織內外的創新思想,擠壓產業新興力量的生存空間。

企業有機體的興衰更替,不以少數個人的意志為轉移,誠如德魯克所言:“沒有一條法則說一家公司必須永遠存在。相反,有一條法則說人所創造的每樣東西都會消亡。一家公司保持成功25年就已經很了不起了。企業的不朽是華爾街的神話。”

受企業家個人生命長度所限,要想達成企業經營的永續,必須解決代際傳承的問題。從邏輯上說,只要能夠確保企業核心價值觀與整體活力的跨代更替,作為一個有機組織,企業整體的生存還是有可能做到,超越其中個體的壽命,甚至實現基業長青的。

從現實來看,個別企業存在著基業長青的可能,並不等同於所有企業都能持久存活。美國聖塔菲(Santa Fe)研究所的研究表明,無論所屬行業、現有的聲望及存活期如何,上市公司因並購、破產等而消亡的速度完全相同,其半衰期大約為10年左右。

作為生命過程,活著,短暫偶然,死亡,長久必然。這種說法,看似無奈與宿命,卻道出了實情。從個體與組織、局部與整體的關係看,誠如塔勒布《Antifragile》(中譯本《反脆弱》)一書所言,或許正是個體局部的易朽,才換得組織整體的活力。

現實中,少見長壽公司,多見速朽企業。短期看,儘管會有憑資源稟賦、一時機遇、特定環境等要素而活泛的企業,長期看,僅靠這些偶然要素難保企業持續生存。企業戰略決策,追求持續生存發展,希望化偶然活著為長期必然,這似乎有點逆勢而動。

逆勢而動,要後天勤修,須時刻警醒,多忘我利他,珍惜活著偶然,尋求其中必然,且行且思且變。隨本書探索這一有趣的挑戰過程,可感受不經意間所收穫的內心充實,則無論永續經營的理想最終能否真正實現,企業與人生的戰略決策,定可多些從容、淡定與喜樂!

本文摘自企業管理出版社的熱門書籍——《活著:企業戰略決策精髓》“引子”與“尾聲”,標題及小標題為編輯所加。

泡沫到處氾濫,此時表面上賺錢機會多多,真似“颱風來了,啥都會飛”。但是一旦經濟掉頭下行,市場萎縮,情況又將如何?

有人說,用自己的錢賺錢不算本事,用別人的錢賺錢才算本事,有錢可借而不借是傻瓜,借了錢還想還的就更是傻瓜。這種想法,不關心所投資專案能否真創造價值,有如擊鼓傳花,就怕鼓聲停止,更類似各類“龐氏騙局”,當接盤俠不再出現,就多見虧損者。

例如,互聯網投資狂潮中,受上市變現欲望驅動,許多創投項目,經歷多期融資,不問價值創造,盲目推高估值,直至成功上市,把公司賣給股市上的普羅大眾,如此空餘一地雞毛,結果永遠都不知道,那些最終持有股票的人,如何盈利,怎麼退出。

活著才是硬道理。做到企業活著/不死,需弄清四個問題,這就是:

怎麼才能活?

為啥有回報?

有錢怎麼辦?

永續憑什麼?

從哲思、業務、公司、動態四個維度提出的這些問題,若能明確回答,就可給出企業活著,也就是生存、發展、持續的戰略對策。

尾聲 尋求偶然之必然

基於生物學的視角,關注社會演化。對有機體來說,個體的生滅過程是常態,而種群的繁衍延續才是本質所在。以企業為本位,追求活著是本能、是使命、是願景、是價值觀核心。以產業為本位,企業興替是必然、是更新、是活力、是生態動力源。

顯然,個體生命的活著、活好、活久,個別企業的生存、發展、持續,對於整個生物種群的活力、昌盛、繁衍,可能並不一定有助益。例如,伴隨著科技的發展,個體的期望壽命提升,引發了人類整體的老齡化,對年輕一輩來說,就不啻是一種挑戰。

對於企業來說,追求持續盈利發展,這並沒有錯,但單一企業的大到不能死,對於業態整體的演化,或並非幸事。例如,壟斷的巨無霸企業,在不經意間,更可能憑藉長期累積的影響力,扼殺組織內外的創新思想,擠壓產業新興力量的生存空間。

企業有機體的興衰更替,不以少數個人的意志為轉移,誠如德魯克所言:“沒有一條法則說一家公司必須永遠存在。相反,有一條法則說人所創造的每樣東西都會消亡。一家公司保持成功25年就已經很了不起了。企業的不朽是華爾街的神話。”

受企業家個人生命長度所限,要想達成企業經營的永續,必須解決代際傳承的問題。從邏輯上說,只要能夠確保企業核心價值觀與整體活力的跨代更替,作為一個有機組織,企業整體的生存還是有可能做到,超越其中個體的壽命,甚至實現基業長青的。

從現實來看,個別企業存在著基業長青的可能,並不等同於所有企業都能持久存活。美國聖塔菲(Santa Fe)研究所的研究表明,無論所屬行業、現有的聲望及存活期如何,上市公司因並購、破產等而消亡的速度完全相同,其半衰期大約為10年左右。

作為生命過程,活著,短暫偶然,死亡,長久必然。這種說法,看似無奈與宿命,卻道出了實情。從個體與組織、局部與整體的關係看,誠如塔勒布《Antifragile》(中譯本《反脆弱》)一書所言,或許正是個體局部的易朽,才換得組織整體的活力。

現實中,少見長壽公司,多見速朽企業。短期看,儘管會有憑資源稟賦、一時機遇、特定環境等要素而活泛的企業,長期看,僅靠這些偶然要素難保企業持續生存。企業戰略決策,追求持續生存發展,希望化偶然活著為長期必然,這似乎有點逆勢而動。

逆勢而動,要後天勤修,須時刻警醒,多忘我利他,珍惜活著偶然,尋求其中必然,且行且思且變。隨本書探索這一有趣的挑戰過程,可感受不經意間所收穫的內心充實,則無論永續經營的理想最終能否真正實現,企業與人生的戰略決策,定可多些從容、淡定與喜樂!

本文摘自企業管理出版社的熱門書籍——《活著:企業戰略決策精髓》“引子”與“尾聲”,標題及小標題為編輯所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