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你們這些下三濫,我以後不回中國了”“快走不送”

2018年1月13日早晨7點鐘,在北京首都國際機場的安檢通道內,安檢人員發現一名女子雙手死死護在身前,不讓安檢人員靠近。

安檢人員向她解釋工作,但是該女子始終拒絕安檢,最後與工作人員發生糾紛,致使該條通道停止。機場人員無奈,只得向附近的派出所求助。

民警到達後,該女子的言行反而更加激烈:“我從小到大就是不喜歡別人在我身上摸來摸去,男的女的都一樣。”

民警向她解釋,所有人都要接受安檢,不接受身體檢查肯定不能坐飛機。

哪知女子情緒激動,嚷嚷著“我以後就不回中國了”,並且讓民警“不要出國門,丟臉”。

她口口聲聲說,安檢是對她的侮辱,並揚言“我在國外沒有任何人敢看不起我”。

眼見飛機延誤了,女子更加氣急敗壞,便口無遮攔地辱駡民警:“你腦子有問題啊”、“下三濫、無賴”、“真的沒見過世面”。

民警提醒她注意自己的言辭,一再講明利害關係。但是該女子自稱是外籍人士,不停地對民警和安檢人員進行辱駡,還反問道“我罵不得?”,並聲稱這是自己的言論自由。

民警告訴她,言論自由和罵人是兩回事。該女子反而傲慢地說“我們在國外都是這樣子,你要怎麼樣呢?”。

在東航派出所詢問期間,她甚至問民警“中國能不能根據人的正常需求改一改法律。”

經民警瞭解,該名女子實際上是中國籍人士。最終這位女子還是為自己的衝動買單,被行政拘留15天。

明明是中國籍,

說著流利的中國話,卻偏偏自稱為外籍人士;

明明是在中國境內,卻毫不懂法,還口口聲聲宣揚所謂的外國法律;

明明是口無遮攔的辱駡,卻義正言辭地標榜著言論自由;

……

關上房門你可以在你的世界裡做你的王,但踏出房門就必須遵守社會的法律和道德,成年人在作出決定之前先想清楚後果。

01

有人說,她在國內那麼跋扈,在國外肯定也不舒心。

如果在國外舒心,她便不會用這樣“掉價兒”的方式獲得關注。她之所以不停地標榜自己的外國身份,無非是想讓其他人因為這個身份去尊重她、羡慕她。她閉口不提自己是中國人,不過是因為外國身份可以給她帶來優越感。

毫無自我身份認同感,真的是可憐又可恨。

可偏偏,這已經不是一個憑藉國籍就可以贏得尊重的年代了。

高中時,有一個女生學習成績不好,每次老師勸她用點功的時候,她都會說:“我媽說了,過兩年我們就到國外去。”

言下之意,到了國外,一切就迎刃而解了;到了國外,她自己就會自然地變優秀。

而在一次同學聚會上我才偶然得知,當年那個女生現在一家餐廳做服務員。

到了國外,她還是那個她,生活並不會因為國籍的改變而變得容易。

透過國籍,人們所尊重的並不是某一個特定的國家,而是一種生活,一種文明,甚至於一種氣質。

有人以為換了國籍就能高人一等,可到頭來,自己還是自己,永遠也成為不了那個被人尊重的“別人”。

所以,那些企圖通過宣揚國籍而使自己高人一等的人,其實都是生活中的失敗者。

02

國內的輿論環境始終有一個很奇怪的現象,便是不管是什麼事,都要歸咎於自己生活在國內,要是在國外肯定情況比現在要好。

一句話,外國的月亮比中國圓。

曾經有網友整理出了這樣一組新聞,來諷刺這種心態:

同一家媒體,同類的新聞,只因為主體的不同,評論便大相徑庭。

在沒有弄清事實真相之前,只因為發生在自己國家,就已經在心裡為其判了罪。

就像那個辱駡民警的女子,許多人既不通中國的國情,也不懂外國的制度,只一味活在自己想像的世界裡,動輒義憤填膺地“指點江山”,粗暴地以國家作為評判是非的標準。

何其可悲,又何其可憐。

其實,他們從來不是真心想要一個公平自由的環境。他們所期待的,只不過是一個以他為尊、順其心意而行的社會罷了。

這種人心心念念的,始終都不是所謂的公眾,而是自己。

03

作家豆豆在《遙遠的救世主》中這樣這一段話,寫盡了移民之後的辛酸苦辣:

“你得到的,是人家能夠給一個中國人的東西,包括你在中國人面前的優越感。總有些東西是人家不能給你的,比如你永遠是邊緣人,你融入不了別人的主流社會。你不用表白,也不用提醒,人家錯待不了你。”

在外國,人家依舊拿你當外人;在中國,國人也不認同你。奔波半生,最後竟然無家可歸,無國可依,到最後才明白那一紙國籍僅僅只是一張紙而已。

如果生活在國外真的能使我們感到驕傲,那一定是因為我們獲得了不一樣的心胸,容納了不一樣的文明,見到了不一樣的風景,成為了理想中的人。

我們的驕傲,至少應該屬於更好的自己。

一個人無論加入何種國籍,心中都應該裝著祖國,否則便是沒有靈魂的孤兒。

美籍華裔物理學家李政道,在所有採訪中都稱中國為“祖國”。從1972年起,他每年把三分之一的工作時間用來幫助中國發展教育和培養人才。如今已經92歲的他,依然時刻關心著祖國教育事業的發展。

雖然在國籍上是美國人,可他的心永遠屬於祖國。

你可以把外國當做家,但要永遠記得自己的根在哪裡。

她之所以不停地標榜自己的外國身份,無非是想讓其他人因為這個身份去尊重她、羡慕她。她閉口不提自己是中國人,不過是因為外國身份可以給她帶來優越感。

毫無自我身份認同感,真的是可憐又可恨。

可偏偏,這已經不是一個憑藉國籍就可以贏得尊重的年代了。

高中時,有一個女生學習成績不好,每次老師勸她用點功的時候,她都會說:“我媽說了,過兩年我們就到國外去。”

言下之意,到了國外,一切就迎刃而解了;到了國外,她自己就會自然地變優秀。

而在一次同學聚會上我才偶然得知,當年那個女生現在一家餐廳做服務員。

到了國外,她還是那個她,生活並不會因為國籍的改變而變得容易。

透過國籍,人們所尊重的並不是某一個特定的國家,而是一種生活,一種文明,甚至於一種氣質。

有人以為換了國籍就能高人一等,可到頭來,自己還是自己,永遠也成為不了那個被人尊重的“別人”。

所以,那些企圖通過宣揚國籍而使自己高人一等的人,其實都是生活中的失敗者。

02

國內的輿論環境始終有一個很奇怪的現象,便是不管是什麼事,都要歸咎於自己生活在國內,要是在國外肯定情況比現在要好。

一句話,外國的月亮比中國圓。

曾經有網友整理出了這樣一組新聞,來諷刺這種心態:

同一家媒體,同類的新聞,只因為主體的不同,評論便大相徑庭。

在沒有弄清事實真相之前,只因為發生在自己國家,就已經在心裡為其判了罪。

就像那個辱駡民警的女子,許多人既不通中國的國情,也不懂外國的制度,只一味活在自己想像的世界裡,動輒義憤填膺地“指點江山”,粗暴地以國家作為評判是非的標準。

何其可悲,又何其可憐。

其實,他們從來不是真心想要一個公平自由的環境。他們所期待的,只不過是一個以他為尊、順其心意而行的社會罷了。

這種人心心念念的,始終都不是所謂的公眾,而是自己。

03

作家豆豆在《遙遠的救世主》中這樣這一段話,寫盡了移民之後的辛酸苦辣:

“你得到的,是人家能夠給一個中國人的東西,包括你在中國人面前的優越感。總有些東西是人家不能給你的,比如你永遠是邊緣人,你融入不了別人的主流社會。你不用表白,也不用提醒,人家錯待不了你。”

在外國,人家依舊拿你當外人;在中國,國人也不認同你。奔波半生,最後竟然無家可歸,無國可依,到最後才明白那一紙國籍僅僅只是一張紙而已。

如果生活在國外真的能使我們感到驕傲,那一定是因為我們獲得了不一樣的心胸,容納了不一樣的文明,見到了不一樣的風景,成為了理想中的人。

我們的驕傲,至少應該屬於更好的自己。

一個人無論加入何種國籍,心中都應該裝著祖國,否則便是沒有靈魂的孤兒。

美籍華裔物理學家李政道,在所有採訪中都稱中國為“祖國”。從1972年起,他每年把三分之一的工作時間用來幫助中國發展教育和培養人才。如今已經92歲的他,依然時刻關心著祖國教育事業的發展。

雖然在國籍上是美國人,可他的心永遠屬於祖國。

你可以把外國當做家,但要永遠記得自己的根在哪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