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幾個月前一重大聲明,揭開歷史面紗,軍事上的巔峰,證明了我想

考古具有著對歷史論證和推進的結果,往往一文物或一竹簡的發現,也可起到重大的歷史價值,這不幾個月前的一個聲明就揭開了歷史神秘的面紗,證明了史書所記。

2017年7月27日到8月1日,中國內蒙古大學蒙古學研究中心與蒙古國成吉思汗大學合作實地考察解讀東漢永元元年所刻摩崖勒石,確認是班固所書《燕然山銘》,這次的重大發現可謂是影響深遠。

史書一直都有記載,西元89年,東漢王朝派車騎將軍竇憲率領大軍出塞三千里北伐匈奴,

一直打到燕然山,獲得大勝,而隨軍的班固些寫了《封燕然山銘》,刻在摩崖上。後世之人也以勒石燕然作為軍人最崇高的榮譽,而與之比肩的也就霍去病的封狼居胥和飲馬瀚海,在范仲淹一句“燕然未勒歸無計”,更是形象的刻畫出了後世之人建功立業雄心壯志。

《後漢書》中對於北匈奴的敘述是“不知去向”,而石刻也無從找尋,為此歷史陷入了神秘漩渦之中,無法最終肯定,勒石燕然是否歷史事實。不過最近的一個重大聲明,將燕然山銘浮出水面,更進一步印證了東漢王朝對北匈奴的軍事巔峰。“上以攄高、文之宿憤,光祖宗之玄靈;下以安固後嗣, 恢拓境宇,振大漢之 天聲”,這是多麼的浩然正氣,不正印證了“犯我強漢者,

雖遠必誅”這滾滾雷音嗎?

華夏的巔峰,人們總喜歡用漢唐來比擬,由此可見漢唐的強盛和輝煌。過去很喜歡一句話“國恒以弱滅,獨漢以強亡”,這是後世之人對於華夏王朝的評論,此話足可看出漢朝在世人心中的地位,那是無與倫比的。

有“匈奴未滅,何以家為”,有“封狼居胥,飲馬瀚海”,有“攻守之勢異形”,有“十三壯士歸玉門”,有“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還有王莽篡漢,落魄宗室劉秀“光武中興”延續200年國祚,甚至有漢末天下大亂,三足鼎立,卻吊打異族,未有不從者等等,再加上,最近證明的“勒石燕然”,一時間武將最高的軍事巔峰彙聚于400年大漢,如此多的時代最強音,如此多的雄壯而霸氣的舉動,如此感人肺腑的傳奇故事,

漢朝當之無愧的華夏最強王朝。

漢朝能夠如此強悍,那是眾志成城的結果,那是尚武之風盛行,國家血性深入骨髓,氣節凝聚人心,漢帝國不放棄任何一個為國家貢獻的兒郎,而子民也絕不辜負國家情懷的互相作用,這片黃土地,在那個年代,就這樣誕生出了最令人憧憬和嚮往的朝代。

說歷史,話風雲,明自身,茶餘飯後舒心自我,歡迎關注頭條號:歷史風雲天下

說歷史,話風雲,明自身,茶餘飯後舒心自我,歡迎關注頭條號:歷史風雲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