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美國拋棄LCS瀕海戰鬥艦,10億美元建造多用途傳統護衛艦應對054B

美國海軍終於拋棄瀕海戰鬥艦招標下一代護衛艦

原本美國海軍在2005年時,打算以瀕海戰鬥艦LCS來執行需要快速反應的打擊任務,然而新的全球海洋環境不斷演變,瀕海戰鬥艦顯得只適合在近海與低衝突情況下進行任務,其自身孱弱的防護能力使得美國海軍不得不重新評估性能要求,於是美國國防部從2017年7月開始徵集新一代導彈護衛艦FFG(X),對於新護衛艦的主要期望是艦艇編隊護衛能力、獨立作戰能力,以及多工擴展能力。

換言之,新護衛艦需要勝任防空、反艦、反潛、護航、指揮無人機等多用途,並且必須在綠水作戰(近岸)與藍水作戰(遠洋)都能勝任。這些性能與過去的佩里級護衛艦很類似,不過還要追加更好的防空能力、生存能力、與電子戰能力。

美國海軍打算在2020年決定第一艘FFG(X)的詳細設計和施工合約,

2021年是第二艘,之後是2022年的第三艘和第四艘,從計畫進度來看十分急迫。而每艘FFG(X)的粗估建造成本是9.5億美元,至少會生產20艘,但以美國大型軍備研發歷史來看,預估成本一般都不高,也就是典型的理想很豐滿,但結果往往是要面對“現實的骨感”,最近的例子看看剛被拋棄的拋棄瀕海戰鬥艦就知道了。

而與以往不同的是,美軍此次招標幾乎向所有符合需求的設計“敞開大門”,而不僅僅局限于國內幾大軍製造商,範圍超越了現有兩種濱海戰鬥艦的艦型。整體而言,美軍希望這種護衛艦能徹底回歸傳統的護衛艦角色,可承擔巡邏等較低級別的任務,因此也不需要數十億美元的高昂造價,

所以限定了這型護衛艦上採用的創新性、突破性技術的數量,希望能採用美方現有的通用設備和作戰系統。

新型護衛艦將有三項特色,第一點是新型在生存性方面採用傳統的方式,強化推進系統、武器和其他關鍵系統的保護,目標是要夠“耐打”。

第二點則是增加護衛艦上的人員配置,新型最多可搭載200人,而濱海戰鬥艦最多僅有75人。至於人多的好處,除了任務選擇的彈性更大之外,人多也可以確保日常維護人手的充足,以及改善開戰時,人員傷亡導致船艦操作效率下降的問題。最後一點則是航速,新護衛艦並不要求要達到像瀕海戰鬥艦那般有40節以上的航速,最低需求只要有28節速度來配合航母作戰就可能可以滿足,當然主要也跟成本脫不了關係。

美國新護衛艦是為了對標054B?

美國當年建造大量瀕海戰鬥艦LCS就是為了應對實力較弱的對手,希望以低成本抵近對方後進行火力投送。然而,這種需要在對手海岸線附近作戰的戰艦在2000年之後受到很大的挑戰。中國海軍在冷戰後經過十年沉潛,開始像下餃子般建造新一代艦艇。除了052系列的大型驅逐艦系列外,更值得注意的是建造30艘的054A型護衛艦與即將開工的054B型,使遠洋戰艦總數足以壓過美國的太平洋艦隊。054A型配備有8枚反艦導彈與32單元垂直發射的海紅旗16型防空導彈,防空火力雖不能與宙斯盾相提並論,但3D相控陣雷達搭配4具照明雷達已足以同時接戰4枚反艦導彈。這表示對手要發射6-8枚反艦導彈才有機會一舉擊沉一艘054型,相當於要耗盡一艘驅護艦的全部反艦火力。這樣一來,054A可“以一打四”的防空火力就讓對手必須把所有反艦導彈用在自己身上,使海戰的交換模型回歸到“一艘船打一艘船”的基本概念,由初始數量決定勝利的一方。

因此,美國海軍制訂了“分散式殺傷”的策略,第一階段就要採購跨海平面攻擊的遠端反艦導彈給現有的沿岸作戰艦,讓它們至少在島鏈海戰中要發揮作用。第二階段則是終止現有沿岸作戰艦的採購,要求廠家發展一種具備對空/對艦作戰火力的護衛艦,以扭轉中國戰艦越造越多的數量優勢。

而從洛馬展出的護衛艦模型可以發現,最顯著的特徵就是上層結構向上延伸,以安裝三面EASR雷達的相控陣雷達天線。雖然其天線尺寸僅有SPS-48雷達的20%,但利用GaN主動陣列技術,其偵測距離與SPS-48相當,可達400km以上。上層結構的形狀也有所修改,前方的傾斜角度消失,代以較傳統的艦橋結構形狀,雖然這降低前方的隱身效果,但也騰出較多的前甲板空間,得以加裝兩座長弓反快艇導彈模組、16單元Mk41垂直發射器與8單元遠端反艦導彈。由於Mk41發射器可以“一坑四彈”方式安裝ESSM防空導彈,搭配EASR雷達不但可以同時對抗4枚以上反艦導彈,甚至有可能安裝“標準6”型導彈進行遠端防空攔截。

除了導彈單元數較少外,FFG(X)的防空能力將不輸其他國家的防空驅逐艦,可在宙斯盾艦忙於應付反艦彈道導彈的同時,對抗對手的水面艦隊。不過,高大上的戰力需要的成本也不會低,美國最新估計建造20艘FFG(X)的平均單價將不會低於9.5億美金(扣掉首艘艦不算),高於原先規劃的5.9億美金。在新一代彈道潛艇要耗掉大量預算的同時,美國海軍有沒有這麼多經費可以繼續FFG(X)計畫著實令人懷疑。另一方面,中國海軍規劃中的054B型護衛艦顯然會運用055型萬噸驅逐艦的相關技術,使水面/防空戰力進一步提升,使美國水面艦隊的戰力提升計畫陷入進退兩難的局面。

當然主要也跟成本脫不了關係。

美國新護衛艦是為了對標054B?

美國當年建造大量瀕海戰鬥艦LCS就是為了應對實力較弱的對手,希望以低成本抵近對方後進行火力投送。然而,這種需要在對手海岸線附近作戰的戰艦在2000年之後受到很大的挑戰。中國海軍在冷戰後經過十年沉潛,開始像下餃子般建造新一代艦艇。除了052系列的大型驅逐艦系列外,更值得注意的是建造30艘的054A型護衛艦與即將開工的054B型,使遠洋戰艦總數足以壓過美國的太平洋艦隊。054A型配備有8枚反艦導彈與32單元垂直發射的海紅旗16型防空導彈,防空火力雖不能與宙斯盾相提並論,但3D相控陣雷達搭配4具照明雷達已足以同時接戰4枚反艦導彈。這表示對手要發射6-8枚反艦導彈才有機會一舉擊沉一艘054型,相當於要耗盡一艘驅護艦的全部反艦火力。這樣一來,054A可“以一打四”的防空火力就讓對手必須把所有反艦導彈用在自己身上,使海戰的交換模型回歸到“一艘船打一艘船”的基本概念,由初始數量決定勝利的一方。

因此,美國海軍制訂了“分散式殺傷”的策略,第一階段就要採購跨海平面攻擊的遠端反艦導彈給現有的沿岸作戰艦,讓它們至少在島鏈海戰中要發揮作用。第二階段則是終止現有沿岸作戰艦的採購,要求廠家發展一種具備對空/對艦作戰火力的護衛艦,以扭轉中國戰艦越造越多的數量優勢。

而從洛馬展出的護衛艦模型可以發現,最顯著的特徵就是上層結構向上延伸,以安裝三面EASR雷達的相控陣雷達天線。雖然其天線尺寸僅有SPS-48雷達的20%,但利用GaN主動陣列技術,其偵測距離與SPS-48相當,可達400km以上。上層結構的形狀也有所修改,前方的傾斜角度消失,代以較傳統的艦橋結構形狀,雖然這降低前方的隱身效果,但也騰出較多的前甲板空間,得以加裝兩座長弓反快艇導彈模組、16單元Mk41垂直發射器與8單元遠端反艦導彈。由於Mk41發射器可以“一坑四彈”方式安裝ESSM防空導彈,搭配EASR雷達不但可以同時對抗4枚以上反艦導彈,甚至有可能安裝“標準6”型導彈進行遠端防空攔截。

除了導彈單元數較少外,FFG(X)的防空能力將不輸其他國家的防空驅逐艦,可在宙斯盾艦忙於應付反艦彈道導彈的同時,對抗對手的水面艦隊。不過,高大上的戰力需要的成本也不會低,美國最新估計建造20艘FFG(X)的平均單價將不會低於9.5億美金(扣掉首艘艦不算),高於原先規劃的5.9億美金。在新一代彈道潛艇要耗掉大量預算的同時,美國海軍有沒有這麼多經費可以繼續FFG(X)計畫著實令人懷疑。另一方面,中國海軍規劃中的054B型護衛艦顯然會運用055型萬噸驅逐艦的相關技術,使水面/防空戰力進一步提升,使美國水面艦隊的戰力提升計畫陷入進退兩難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