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業績巨虧恐遭退市,貝因美“保險夢”或已碎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保殼戰”還未冷卻的貝因美又陷巨虧旋渦,將面臨被退市風險。

一份巨虧業績預告,讓貝因美22日股票開盤後跌停,並創6.03元/新低;今日開盤,貝因美股票繼續下探,

收盤價僅為5.9元/股,最低為5.81元/股,兩日跌幅達12.16%。

積極佈局大健康業務的貝因美去年宣佈要涉足保險行業進行戰略轉型,然而道路崎嶇,如今,因連續兩年的業績巨虧,“涉險夢”可能就此大概率夢碎,轉型之路或將就此止步。

預虧8到10億,貝因美恐被“披星帶帽”

貝因美21日晚間公佈了2017年度業績預期,公告顯示2017年淨利潤虧損8億元到10億元,上年同期虧損7.8億元,虧損持續擴大。根據《深圳證券交易所股票上市規則》,

第十三章退市風險警示相關規定的內容,若公司2017年持續虧損將面臨被退市警示(*ST)。

其實早在2017年三季報中,貝因美就已經明確提出,該公司已啟動閒置資產處置計畫,力爭實現盈虧平衡,避免被ST。

藍鯨財經統計發現,從2015年開始,貝因美的業績就一路下滑。財務資料顯示,2015年實現營收45.37億元,淨利潤為1.04億元。2016年,業績大幅下滑,並迎來了上市之後的第一個虧損年,

這一虧就是7.8億元;2017年年度業績預報顯示,公司預虧8到10億元。

貝因美近幾年財務狀況表

不過是否預估準確尤未可知,此前預告為預計全年虧損3.5億元到5億元,而目前的預計和之前相差巨大;值得注意的是,和之前做出業績預告修正不同的是,此次業績預告修正,

公司有4名董事表示不保證公告的真實性。

作為中國本土奶粉的第一品牌,貝因美在中國奶粉市場佔有率長期名列三甲,而今銷售業績劇烈下滑。近日這份年度業績巨虧的預告,對於貝因美股東們而言,或更像是將 2018年的新年變成了“新難”。不過眼下最要緊的是如何“解釋”這份報告,巨虧預報前腳面世,證監會的問詢函後腳便至。

對於巨虧的原因,貝因美在回復中表示主要是由於配方註冊制的落地和實施、子公司的採購合同、市場競爭及壞賬準備增加而引起的。

籌畫一年險企或“夢碎” 華大基因等多公司參涉其中

貝因美的巨虧,不僅影響著上市公司的前景,更對轉型進程中的佈局有所牽涉。

早在去年1月份,貝因美發佈公告稱,擬通過全資子公司黑龍江貝因美乳業有限公司(下稱“貝因美乳業”)參與發起設立華大健康保險,其中貝因美乳業擬以自有資金出資2.25億元,

占註冊資本的15%。

藍鯨財經查閱資料發現,華大健康保險註冊資本為15億元人民幣,除貝因美外,還包括深圳市創新投資集團有限公司、香江集團有限公司、榮之聯(002642)及華大基因(300676)等7家公司。其中,深圳市創新投資集團有限公司、香江集團有限公司及華大基因均出資3億元,持股比例為20%,並列華大健康保險的第一大股東。

大健康業務的協同,保險業發展空間的巨大,貝因美正是看中了這一點。對於佈局保險業原因,貝因美此前表示,一是看好壽險及大健康行業的未來;二是,希望通過與華大基因等相關基因檢測機構合作,貝因美能獲得基因檢測潛在的客戶群體。

但伴隨金融業監管趨嚴,保險業強監管,貝因美的跨界之路也略顯崎嶇。

按照保監會2017年7月發佈的《保險公司股權管理辦法(第二次徵求意見稿)》:持有保險公司股權15%及以上,但不足30%的股東被劃定為戰略類股東,需要滿足“具有持續出資能力,最近3個會計年度連續盈利”的要求。貝因美對華大健康保險的持股比例為15%,屬於戰略性股東,需要最近3個會計年度連續盈利。

但縱觀貝因美現狀,從2013年開始,多次業績變臉;2015年業績營收和淨利潤大幅下滑;2016年開始轉虧。經營活動所需的現金流量淨額資料顯示,從2014年到2017年上半年,其經營活動產生的流量淨額分別為-1.88億元、0.29億元、-4.23億元及-2.27億元。顯然不符合保監會下發的徵求意見稿要求。

此外,儘管在參與設立的華大健康保險中,貝因美並非第一大股東,但仍屬戰略類股東,目前貝因美自身困局難解,那麼還未被保監會批復的華大健康保險或也將大概率“難產”。

股東資格缺位擬建險企被駁有先例,保險業從嚴監管仍在持續

眾所周知,銀行、證券和保險是金融業的三駕馬車,2017年,強化、從嚴監管是金融業的集體關鍵字。其中,對於進入金融業股東的審核尤為嚴格。

從保監會方面看,去年7月,保監會發佈《保險公司股權管理辦法(第二次徵求意見稿)》,徵求意見稿中明確規定,戰略類股東的淨資產要求由2016年末徵求意見稿中的2億元提升至2017年7月徵求意見稿中的10億元,無疑是保險行業門檻逐步的提高的一個重要信號。

此外,根據媒體報導稱,目前有近200家公司排隊申請審批保險公司牌照,可見真的是一牌難求。

但是,在保險行業門檻逐步提高,監管日趨嚴格的大背景下,保險行業並不是誰想進就能進的。《財經》雜誌近日報導稱:“保監會嚴查‘犀牛’風險,牌照申請大軍將清理”。報導稱,對已經批准籌備的機構,監管將密切跟蹤籌備情況,嚴把開業關;對正在申請的機構,則分門別類嚴格審查,明確申籌機構排序規則,探索建立“儲備池”體系。對於已證實存在問題的申請機構,將予清退。

藍鯨財經查看保監會網站資訊發現,2017年以來,就有正佳人壽、福泰財險、福康人壽和中阿人壽4家保險公司籌建申請因股東經營定位不明確被拒。在申請被拒的四家保險公司中,中阿人壽的情形與華大健康保險類似,都存在發起人公司財務狀況不佳的情形,中阿人壽的主要因其發起人寧夏伊品投資集團有限公司財務狀況不佳,不滿足《保險公司股權管理辦法》第15條“具有持續出資能力,最近3個會計年度連續盈利”的要求而被“駁回”。

對於越來越多的上市企業想要涉足保險行業,申萬宏源證券分析師桂浩明對藍鯨財經分析稱,上市公司參股保險,主要是看中保險的未來投資收益,但是部分公司將保險作為主業,放棄自己原有的主營業務,“最終只能是一樣也搞不好”。

他還表示,近年來,雖然保險行業發展很快,但是有些保險資金被用來變相理財,導致杠杆過大的情況也是存在的,這就需要監管層監管加碼,避免保險行業野蠻生長。

昨日,保監召開2018年全國保險監管工作會議,保監會明確表示,2018年,保監會要以重塑保險監管為契機,堅持從嚴監管,聚焦股權、資本、資金運用等突出風險。開展專項檢查,堅決整頓市場亂象,加大消費者權益保護力度,嚴厲打擊違法違規行為和市場亂象,形成高壓震懾。

看來,保險業從嚴監管仍在持續,而那些試圖跨界保險業的資本股東們,或將迎來更高、更嚴門檻。(藍鯨財經 王小艾)

貝因美正是看中了這一點。對於佈局保險業原因,貝因美此前表示,一是看好壽險及大健康行業的未來;二是,希望通過與華大基因等相關基因檢測機構合作,貝因美能獲得基因檢測潛在的客戶群體。

但伴隨金融業監管趨嚴,保險業強監管,貝因美的跨界之路也略顯崎嶇。

按照保監會2017年7月發佈的《保險公司股權管理辦法(第二次徵求意見稿)》:持有保險公司股權15%及以上,但不足30%的股東被劃定為戰略類股東,需要滿足“具有持續出資能力,最近3個會計年度連續盈利”的要求。貝因美對華大健康保險的持股比例為15%,屬於戰略性股東,需要最近3個會計年度連續盈利。

但縱觀貝因美現狀,從2013年開始,多次業績變臉;2015年業績營收和淨利潤大幅下滑;2016年開始轉虧。經營活動所需的現金流量淨額資料顯示,從2014年到2017年上半年,其經營活動產生的流量淨額分別為-1.88億元、0.29億元、-4.23億元及-2.27億元。顯然不符合保監會下發的徵求意見稿要求。

此外,儘管在參與設立的華大健康保險中,貝因美並非第一大股東,但仍屬戰略類股東,目前貝因美自身困局難解,那麼還未被保監會批復的華大健康保險或也將大概率“難產”。

股東資格缺位擬建險企被駁有先例,保險業從嚴監管仍在持續

眾所周知,銀行、證券和保險是金融業的三駕馬車,2017年,強化、從嚴監管是金融業的集體關鍵字。其中,對於進入金融業股東的審核尤為嚴格。

從保監會方面看,去年7月,保監會發佈《保險公司股權管理辦法(第二次徵求意見稿)》,徵求意見稿中明確規定,戰略類股東的淨資產要求由2016年末徵求意見稿中的2億元提升至2017年7月徵求意見稿中的10億元,無疑是保險行業門檻逐步的提高的一個重要信號。

此外,根據媒體報導稱,目前有近200家公司排隊申請審批保險公司牌照,可見真的是一牌難求。

但是,在保險行業門檻逐步提高,監管日趨嚴格的大背景下,保險行業並不是誰想進就能進的。《財經》雜誌近日報導稱:“保監會嚴查‘犀牛’風險,牌照申請大軍將清理”。報導稱,對已經批准籌備的機構,監管將密切跟蹤籌備情況,嚴把開業關;對正在申請的機構,則分門別類嚴格審查,明確申籌機構排序規則,探索建立“儲備池”體系。對於已證實存在問題的申請機構,將予清退。

藍鯨財經查看保監會網站資訊發現,2017年以來,就有正佳人壽、福泰財險、福康人壽和中阿人壽4家保險公司籌建申請因股東經營定位不明確被拒。在申請被拒的四家保險公司中,中阿人壽的情形與華大健康保險類似,都存在發起人公司財務狀況不佳的情形,中阿人壽的主要因其發起人寧夏伊品投資集團有限公司財務狀況不佳,不滿足《保險公司股權管理辦法》第15條“具有持續出資能力,最近3個會計年度連續盈利”的要求而被“駁回”。

對於越來越多的上市企業想要涉足保險行業,申萬宏源證券分析師桂浩明對藍鯨財經分析稱,上市公司參股保險,主要是看中保險的未來投資收益,但是部分公司將保險作為主業,放棄自己原有的主營業務,“最終只能是一樣也搞不好”。

他還表示,近年來,雖然保險行業發展很快,但是有些保險資金被用來變相理財,導致杠杆過大的情況也是存在的,這就需要監管層監管加碼,避免保險行業野蠻生長。

昨日,保監召開2018年全國保險監管工作會議,保監會明確表示,2018年,保監會要以重塑保險監管為契機,堅持從嚴監管,聚焦股權、資本、資金運用等突出風險。開展專項檢查,堅決整頓市場亂象,加大消費者權益保護力度,嚴厲打擊違法違規行為和市場亂象,形成高壓震懾。

看來,保險業從嚴監管仍在持續,而那些試圖跨界保險業的資本股東們,或將迎來更高、更嚴門檻。(藍鯨財經 王小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