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崇禎十五年的開封人告訴你,沒糧吃的時候可以用什麼充饑?

【崇禎十五年八月二十七,甲子日】

什麼東西可以充饑?

深陷重圍的開封,最後的希望寄託在陝西總督孫傳庭身上,但孫傳庭率領的秦軍遲遲沒有露面。

困境當中,饑腸漉漉的開封人找到許多替代食品,

比如牛皮、皮襖,比如藥鋪裡的藥材。這其中,山藥、茯苓、蓮肉是最佳食品,何首烏、川芎、當歸、廣桂、芍藥、白術、地黃、黃精、門冬、蓯蓉、車前子等稍差。其它如橡子皮、杜仲、川烏、草烏、柴胡、白芷、桔梗和蒺藜等,現在都成了充饑之物。

這些東西吃下去,可以緩解饑餓感,但畢竟是藥材,吃過幾次就有異常反應,面目浮腫。於是又有人出來售賣一種藥湯,用甘草、廣桂煮成,

一文錢一杯,據說能夠消除浮腫。

更多的發現超出了我們的想像。

水塘當中生長一種纓絡草,“鮮嫩可食,男、婦入水中,隨取隨食。水綿本不堪食,亦強吞之。”

從描述來看,應該是一種水藻類。另一種苔蘚類,“屋上瓦松,每斤賣二百錢,後至一千二百,無有矣。”

水中生長的一種小紅蟲,

是平時明朝人用來餵養金魚的魚食,現在“縫紗布為囊取之,名曰‘金魚子’,入蔥油炒食,味似魚米,每斤賣八百錢,後至三千錢,絕無矣。”

水草、水蟲之外,《守汴日誌》中還有更令人作嘔的記載:“民間食水草、水蟲、糞蛆、膠泥、新馬糞。”

天上雨豆?地下挖糧

八月二十六日和二十七日,總兵官陳永福派人在深夜裡到大街上悄悄抛灑黃豆、黑豆。天亮以後,饑民們發現街面上的豆子,

頓時狂喜,城裡轟傳說:“上天雨豆,救我殘黎。”

這正是陳永福想要的宣傳與鼓動的效果,望梅止渴,讓垂死之人存留一些幼想與希望,支援大家堅持下去。

天上降下糧雨的奇跡再沒有發生,但地下偶爾會有意外的驚喜。

八月二十五日,楊舉人家裡有一個名叫安留的僕人,向官府舉報說,住在曹門內書院裡的一位劉秀才,手中可能還有粳米。黃推官立刻親自帶人前去搜查,

最後在屋後廁所的牆壁中間找到四十包粳米,每包八鬥。

這簡直是一個巨大的發現,糧食全部成為官有,送給巡撫大人兩包,剩下的全部抬到城上充當軍餉,將官每人給三升,士兵每人給三合。

八月二十八日,又有一次大發現,可惜這次找到的不是糧食,

是八百多包茶葉。沒收之後,每個軍官分了十斤,士兵一斤。

這東西的吃法有幾種。一是泡茶喝,濾出的茶葉曬乾,研成末,加一點面做成面餅。另一種吃法比較簡單,把茶葉放鍋裡,加水煮,然後連汁帶茶全部下肚。

甚至到了九月初九,黃河水淹沒開封之前的幾天,竟然還有一次大發現:

這一次是三十二石小麥,實實在在的糧食,最讓人感覺意外的是,糧食的主人是曹門附近一位普通的老農民。

有一位元張秀才不知道怎麼得知這個消息,去勸老農說:“汝有麥不敢賣,不敢食,埋之何為?我為汝起送城頭,活官府郡王,功甚大,更為汝留少許自食。”

老農被秀才說服了,告訴他小麥藏在灶前的一個地窖裡。挖出的小麥送給巡撫一石,其餘的分給官員、郡王和將校們。從這個例子來看,即使到了圍城的最後時刻,開封城裡的特權人物依然是有食物的。

只是,一個普通的老農民竟然會藏出幾千斤糧食,那麼,偌大一個開封城,地下又藏著多少秘密呢?

沒有人知道。因為很快,這個幾度繁華的古老城市連同埋藏在地下的無數秘密就要葬身於滔滔洪水之中。

度難之舟

八月十九日,曹門總社社長李光壂向官府提出心中的隱憂,就是懸在開封頭頂上的黃河。他說:“連年河工未修,今賊又掘開堤防。每九月十七日,俗傳河神生日,必發水。”

每年的九月十七日黃河都會發大水,李光壂認為,如果黃河水來勢凶急,怒浪滔天,必將帶來滅頂之災。所以他建議準備木料和人工,建造小船一隻,以防不測。

官府認為李光壂的擔憂很有道理,造船是當務之急,認為應該多造,木料由官府提供。

李光壂找來八個木匠一個鐵匠,準備了四鬥雜糧和十個南瓜,黃推官又給了二十斤麩曲和四十斤榆皮,作為工匠的食糧。

六天之後,造成一條木船,長三丈、寬一丈二尺,最多可以乘坐百人。一條船太少,但李光壂沒有力量繼續造船。

這條木船被抬到曹門外,放進城濠當中,充當渡橋。黃推官命令一位姓樂的把總負責看守。九月中旬黃河淹城時,這位把總坐上木船偷偷跑掉了。

開封三圍(之二十四) 于左 撰

有一位元張秀才不知道怎麼得知這個消息,去勸老農說:“汝有麥不敢賣,不敢食,埋之何為?我為汝起送城頭,活官府郡王,功甚大,更為汝留少許自食。”

老農被秀才說服了,告訴他小麥藏在灶前的一個地窖裡。挖出的小麥送給巡撫一石,其餘的分給官員、郡王和將校們。從這個例子來看,即使到了圍城的最後時刻,開封城裡的特權人物依然是有食物的。

只是,一個普通的老農民竟然會藏出幾千斤糧食,那麼,偌大一個開封城,地下又藏著多少秘密呢?

沒有人知道。因為很快,這個幾度繁華的古老城市連同埋藏在地下的無數秘密就要葬身於滔滔洪水之中。

度難之舟

八月十九日,曹門總社社長李光壂向官府提出心中的隱憂,就是懸在開封頭頂上的黃河。他說:“連年河工未修,今賊又掘開堤防。每九月十七日,俗傳河神生日,必發水。”

每年的九月十七日黃河都會發大水,李光壂認為,如果黃河水來勢凶急,怒浪滔天,必將帶來滅頂之災。所以他建議準備木料和人工,建造小船一隻,以防不測。

官府認為李光壂的擔憂很有道理,造船是當務之急,認為應該多造,木料由官府提供。

李光壂找來八個木匠一個鐵匠,準備了四鬥雜糧和十個南瓜,黃推官又給了二十斤麩曲和四十斤榆皮,作為工匠的食糧。

六天之後,造成一條木船,長三丈、寬一丈二尺,最多可以乘坐百人。一條船太少,但李光壂沒有力量繼續造船。

這條木船被抬到曹門外,放進城濠當中,充當渡橋。黃推官命令一位姓樂的把總負責看守。九月中旬黃河淹城時,這位把總坐上木船偷偷跑掉了。

開封三圍(之二十四) 于左 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