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每天最少學一味中藥—澤瀉|第 450天

2018-01-23 醫承有道

點擊上方藍色字 “醫承有道”關注我們

澤瀉

ALISMATIS RHIZOMA

上一期:每天最少學一味中藥—三棱 | 第 449天

中藥速記

來源

本品為澤瀉科植物澤瀉 Alisma orientale(Sam.) Juzep. 的乾燥塊莖。

相關名

本品為澤瀉科植物澤瀉 Alisma orientale(Sam.) Juzep. 的乾燥塊莖。

產地

主產于福建、四川、江西等省。多為栽培。

採收加工

冬季莖葉開始枯萎時採挖,除去莖葉、鬚根,洗淨,乾燥,裝入竹筐中撞去鬚根及粗皮。

性狀鑒別

呈類球形、橢圓形或卵圓形,長2~7cm,直徑2~6cm。表面淡黃色至淡黃棕色,有不規則的橫向環狀淺溝紋和多數細小突起的鬚根痕,

底部有的有瘤狀芽痕。質堅實,斷面黃白色,粉性,有多數細孔。氣微,味微苦。

性味歸經

甘、淡,寒。歸腎、膀胱經。

性能特點

本品甘寒滲利清泄,入腎與膀胱經。既利水滲濕,又清瀉腎與膀胱之熱,故為治下焦濕熱及水腫兼熱所常用。

功效

利水滲濕,泄熱。

主治病證

(1)小便不利,水腫,淋濁,帶下。

(2)濕盛泄瀉,痰飲。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5~10g;或入丸散。

使用注意

腎虛精滑無濕熱者禁服。

澤瀉的故事

從前,有一個醫徒從老醫師那裡學了扎實的理論知識後,老醫師告訴醫徒,要想更上一層樓,須到外面遊歷,積累更多的經驗,方能成為一名大醫。於是醫徒開始了他的遊醫生涯。

這一天,醫徒來到一個湖區,他發現這裡的居民多患水濕之疾,

當地的大夫多用茯苓、白術治之,然效果不佳,患者多服藥之際有所好轉,但見效頗慢,斷藥後即復發,且該疾療程長,患者多因經濟或療效不佳等原因不能堅持用藥,終成頑疾。

醫徒認為凡是問題終有解決的辦法,他決定解決這個難題後再去他地。他想,大部分患者是因為不能承擔長期治療的經濟壓力而放棄治療的,因此必須找到一種廉價的藥材,才能解決根本問題。

於是他開始研究本地盛產哪些藥材,經過數十天的收集,他發現該地盛產一種水生植物,它善利水滲濕。醫徒采了一些單獨煎水給一些患者喝,其中病情較輕者效果很好,而水濕症重者效果不佳。醫徒讓重症者自願買茯苓、白術等其他利水滲濕之品一起煎服,見效頗佳,待症狀減輕後再僅用澤瀉及一些當地能採集的草藥調服,該法不僅水腫消的快,花錢也不多,
患者可自行採集遍地都是的澤瀉長期煎服。

這一方法得到了周圍郎中的認可,他們請醫徒為這種藥草取名,醫徒道:“去水曰瀉,如澤水之瀉也,就依其功用而取名澤瀉吧。”

猜一猜這味中藥是什麼?

請在留言處寫下您的答案!

——END——

推薦閱讀

每天最少學一味中藥-土鼈蟲 | 第 248天

每天最少學一味中藥-斑蝥 | 第 249天

每天最少學一味中藥-蟾酥 | 第 250天

每天最少學一味中藥-僵蠶 | 第 251天

每天最少學一味中藥-鱉甲| 第 252天

✎版權申明:轉載僅作觀點分享使用,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及時聯繫我們刪除。

✎投稿郵箱:tougao@yichengyoudao.com

猜一猜這味中藥是什麼?

請在留言處寫下您的答案!

——END——

推薦閱讀

每天最少學一味中藥-土鼈蟲 | 第 248天

每天最少學一味中藥-斑蝥 | 第 249天

每天最少學一味中藥-蟾酥 | 第 250天

每天最少學一味中藥-僵蠶 | 第 251天

每天最少學一味中藥-鱉甲| 第 252天

✎版權申明:轉載僅作觀點分享使用,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及時聯繫我們刪除。

✎投稿郵箱:tougao@yichengyoud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