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那些年,父母那些手藝,都不過是為了讓我們能吃飽穿暖

高彩霞

◆ ◆ ◆ ◆

母親出生于1955年,趕上了1958年鬧饑荒,或許就是因為這個原因,造就了母親的多般手藝,養活了一大家九口人。

從納底緔鞋、織毛衣毛褲,到熬糖、炒芝麻糊,做山粉圓子、蠶豆醬、豆腐乳、泡菜,

炒茶等等,母親幾乎無所不能。

我們從小穿母親做的布鞋。冬天的早晨,母親在門板上用米漿裱一層報紙,曬乾後撕下,剪成我們鞋樣的大小,鞋底用白布裱成袼褙,多層疊起,再穿針引線,納制而成。

在這之前,母親彎著腰一鋤一鋤地在旱地裡種植一批蓖麻,

長大後再一株株拔起,剝下皮,刮掉外面一層黑皮,留下中間有韌性的一層,清洗晾曬,揉搓成線繩。一開始我很好奇母親用這麼複雜的工序弄來這幾匹黃皮做什麼用途,母親回答可別小看這蓖麻皮,用這種線繩納制的鞋底比較結實,遇濕不容易腐爛。

納鞋底也是最耗時的工程, 一雙鞋底納完大約需要一周,母親那雙佈滿老繭的手掌經常與針摩擦,留下一個個針孔印記。

這種鞋底不同於泡沫底,泡沫的不用納鞋底,防水,但易滑。母親納底的鞋穿著舒適,輕便防滑,冬季保暖,夏季透氣吸汗。

鞋的面料為做衣服剩下的邊角料,配上白布裡製成鞋幫,經緔作成鞋。緔的工序比納底耗時短,但更費力,這個時候的母親,左手中指佩戴一枚頂針,右手一針一線將鞋底與鞋幫緔成一體。母親會制做兩種布鞋:春、夏、秋季穿的單布鞋,冬季穿的棉布鞋。

而棉布鞋因為鞋底和鞋幫都加厚,母親手上的針孔印更深。每次穿上帶著母親體溫的新鞋時,我都不忍心往地上踩,生怕弄髒了母親的心血。

上大學時,母親也在我的行李箱裡裝了一雙棉布鞋。因為宿舍樓水多,我不捨得弄濕那雙鞋,只在上晚自習時穿去教室。這雙鞋也因此壽命最長。

熬糖。母親用一天的時間成就一鍋糖稀。與早餐同步,母親在一口大鍋裡煮一鍋米,加上麥芽。從一大鍋熬到半鍋,再到三分之一、四分之一,母親守著灶台,一邊順時針方向攪動鍋鏟,一邊傳授我熬糖的技巧:重點是控制好火候,火小了糖稀會太嫩,火大了又會變焦。看著冒泡的粘稠澄亮的糖稀,母親笑顏逐開地沿著鍋邊給饞嘴的我刮一條糖稀吃,

而我便央求母親從鍋裡舀一勺來給我解饞。

接下來母親將事先準備好的炒米(即,木甑蒸熟的糯米飯,曬乾,炒香,炒過的米粒不會生硬,而是膨松、香脆,老少皆宜。)倒進熱鍋裡,和糖稀攪拌,再揉成團,捏成塊,裝到簸箕裡壓制。成型後,雙手搬起簸箕倒扣在桌上,母親叫來父親、鄰居奶奶,三把刀同時切成條、再剁成塊,趕在冷卻之前完成。三個大人被燙得直甩手,卻沒有一個人停止切糖這個動作。

母親拿來一個裝茶葉的鐵箱將這些糖塊裝進去後,還要放一些炒米,防止糖塊之間粘連,並告訴我,此為養糖。

完成米糖後,母親還會特地為我製作一些芝麻糖、花生糖、焦切。

父母每年都種上一兩塊地的紅薯。他們會選擇一個雨天,穿上雨衣,修剪發芽冒青藤後的紅薯苗,插進地裡。天然的雨水滋潤能讓紅薯苗存活。一段時間後,父母會在晴朗的日子裡扛著鋤頭鋤草、翻藤。

秋收季節,再從地裡一壟壟地挖紅薯。我時常感歎父母的釘耙和鋤頭怎麼能那麼准,紅薯幾乎沒有被挖碎的,我撿起來的都是帶著泥土的整體。

父親搬來兩只用桐油油過的木盆,等母親一遍遍將紅薯洗淨、裝進蛇皮袋後,再用板車拉去加工點碾碎。

接下來就是父母最忙碌的時候。母親找出幾口洗淨的大水缸,還有每年都使用的網格紗布——那是母親自製的,有四個結,穿進木制的十字架。母親小心翼翼地將十字木架拴在牆梁上,舀起一瓢瓢碾碎的紅薯,加上一定比例的淨水,左右搖晃,篩洗。父親會來幫忙,雙手用力將紗布內的水擰乾。用母親的話說,這叫洗山粉。其實就是過濾掉紅薯渣,擰下的水沉澱在那幾口事先準備好的大水缸裡,澱粉由此得名。

連續晴朗的日子裡,母親拿出鍋鏟,從一口口大水缸裡鏟出澱粉,放進竹制的篩子、簸箕內晾曬,為了讓它們均勻受熱,陽光下的母親弓著背,將澱粉一塊塊掰碎,直到幾乎曬成粉狀——然後,我幫忙撐開有內膽的蛇皮袋,母親從簸箕內一瓢瓢舀起澱粉,裝進袋子保存。

烹飪前,母親從袋子裡取出兩銅瓢澱粉浸泡,往鍋裡倒一點香油,將泡好的澱粉煎成餅狀,切小塊,或炒成團狀、捏成一個圓形,和爆香的豬肉一起燉燜,名菜山粉圓子於是就登場了。

父親的算盤堪比速記,以及雙手敲鍵盤的速度。

那些年的春節,父親用如今難得一見的硯臺、硯池,研磨成墨,為拿著紅紙前來排隊的鄉親們寫春聯。

父親文理兼備,修理傢俱、補車胎,也樣樣在行。植樹的季節,每家每戶還會來請父親去嫁接果樹。

前人栽樹,後人乘涼。在庭前的綠樹成蔭下休息是我最享受的時刻。門前三鮮,歲寒三友,父親不僅種植了品種繁多的花果樹木,還會嫁接。

父親拿起那把老鋸,對著樹幹選中黃金比例,鋸去樹枝。再將事先準備好的薄膜包在樹幹上,用草繩綁住。那些被選中的優良樹苗,被接到了樹幹上。這樣的時候,父親會喊我幫個小忙,固定住樹苗,自己則用心地和泥巴,將薄膜綁住的樹幹和樹苗敷住,最後在橢圓形的泥巴外面再包上一層薄膜,用草繩綁定。

父親教導我:在這種環境下,小樹苗和樹幹能長成一體,慢慢成長為我們期望的果樹。

經過父親的處理,苦栗樹可以嫁接為蘋果梨、葫蘆梨,野桃樹可以嫁接為水蜜桃、油桃——仔細一想:這不也正是育人的道理嗎?

卻沒有一個人停止切糖這個動作。

母親拿來一個裝茶葉的鐵箱將這些糖塊裝進去後,還要放一些炒米,防止糖塊之間粘連,並告訴我,此為養糖。

完成米糖後,母親還會特地為我製作一些芝麻糖、花生糖、焦切。

父母每年都種上一兩塊地的紅薯。他們會選擇一個雨天,穿上雨衣,修剪發芽冒青藤後的紅薯苗,插進地裡。天然的雨水滋潤能讓紅薯苗存活。一段時間後,父母會在晴朗的日子裡扛著鋤頭鋤草、翻藤。

秋收季節,再從地裡一壟壟地挖紅薯。我時常感歎父母的釘耙和鋤頭怎麼能那麼准,紅薯幾乎沒有被挖碎的,我撿起來的都是帶著泥土的整體。

父親搬來兩只用桐油油過的木盆,等母親一遍遍將紅薯洗淨、裝進蛇皮袋後,再用板車拉去加工點碾碎。

接下來就是父母最忙碌的時候。母親找出幾口洗淨的大水缸,還有每年都使用的網格紗布——那是母親自製的,有四個結,穿進木制的十字架。母親小心翼翼地將十字木架拴在牆梁上,舀起一瓢瓢碾碎的紅薯,加上一定比例的淨水,左右搖晃,篩洗。父親會來幫忙,雙手用力將紗布內的水擰乾。用母親的話說,這叫洗山粉。其實就是過濾掉紅薯渣,擰下的水沉澱在那幾口事先準備好的大水缸裡,澱粉由此得名。

連續晴朗的日子裡,母親拿出鍋鏟,從一口口大水缸裡鏟出澱粉,放進竹制的篩子、簸箕內晾曬,為了讓它們均勻受熱,陽光下的母親弓著背,將澱粉一塊塊掰碎,直到幾乎曬成粉狀——然後,我幫忙撐開有內膽的蛇皮袋,母親從簸箕內一瓢瓢舀起澱粉,裝進袋子保存。

烹飪前,母親從袋子裡取出兩銅瓢澱粉浸泡,往鍋裡倒一點香油,將泡好的澱粉煎成餅狀,切小塊,或炒成團狀、捏成一個圓形,和爆香的豬肉一起燉燜,名菜山粉圓子於是就登場了。

父親的算盤堪比速記,以及雙手敲鍵盤的速度。

那些年的春節,父親用如今難得一見的硯臺、硯池,研磨成墨,為拿著紅紙前來排隊的鄉親們寫春聯。

父親文理兼備,修理傢俱、補車胎,也樣樣在行。植樹的季節,每家每戶還會來請父親去嫁接果樹。

前人栽樹,後人乘涼。在庭前的綠樹成蔭下休息是我最享受的時刻。門前三鮮,歲寒三友,父親不僅種植了品種繁多的花果樹木,還會嫁接。

父親拿起那把老鋸,對著樹幹選中黃金比例,鋸去樹枝。再將事先準備好的薄膜包在樹幹上,用草繩綁住。那些被選中的優良樹苗,被接到了樹幹上。這樣的時候,父親會喊我幫個小忙,固定住樹苗,自己則用心地和泥巴,將薄膜綁住的樹幹和樹苗敷住,最後在橢圓形的泥巴外面再包上一層薄膜,用草繩綁定。

父親教導我:在這種環境下,小樹苗和樹幹能長成一體,慢慢成長為我們期望的果樹。

經過父親的處理,苦栗樹可以嫁接為蘋果梨、葫蘆梨,野桃樹可以嫁接為水蜜桃、油桃——仔細一想:這不也正是育人的道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