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河南有八個縣撤縣設市時改名,看看哪個改得最成功

因為各種原因,行政區需要改名。而對於河南來說,解放後行政區的改名非常頻繁,而借撤縣設市時改名,是縣一級行政區改名的一個好時機,河南從解放至今共有八個縣在撤縣設市時改名,

現總結如下(不含像開封縣改開封市祥符區這種撤縣設區改名,也不包括像伊陽縣改汝陽縣這種非區劃調整改名),看看哪個改得最成功:

1、鞏縣改名鞏義市

戰國時,秦國置鞏縣(取“山河四塞,鞏固不拔”之意),明清時屬河南府。解放後,先屬鄭州專區,後屬開封地區,1964年,鞏縣治所由站街鎮遷到孝義鎮,1983年,鞏縣改屬鄭州市。1991年,鞏縣撤縣設市,以原名鞏縣結合治所名孝義,

改名為鞏義市(縣級),由鄭州代管。

2、密縣改名新密市

西周為密國,以密山得名。春秋時,鄭國置新密邑,漢代改置密縣。建國後,密縣曾屬開封,後於1983年改屬鄭州。1982年,密縣部分地區析出,成立鄭州市新密區,1987年撤銷新密區,轄地重新歸密縣。1994年密縣撤縣設市,恢復古名,改名為新密市(縣級),由鄭州代管。

新密

3、汲縣改名衛輝市

西漢置汲縣,唐代汲縣屬衛州,並成為衛州治所。明清置衛輝府,治所在汲縣。解放後,先是劃為平原省,後平原省撤銷,重新劃歸河南,屬新鄉。1988年,汲縣撤縣設市,以明清的衛輝府命名,改名為衛輝市(縣級),由新鄉代管。

4、臨汝縣改名汝州市

漢代置梁縣。隋朝置汝州,梁縣為治所。明清時汝州為直隸州,直屬省。民國廢州府,

汝州改為臨汝縣(臨汝河得名)。解放後,先是屬許昌、洛陽,後改屬平頂山。1988年,臨汝縣撤縣設市,恢復古名,改名為汝州市(縣級),由平頂山市代管。

汝州

5、孟縣改名孟州市

漢代置河陽縣,唐代升河陽縣為孟州,明代降孟州為孟縣。1949年,劃為平原省。1952年,平原省撤銷,又劃歸河南,

屬新鄉。1986年,改屬焦作市。1996年,孟縣撤縣設市,恢復古名,改名為孟州市(縣級),由焦作市代管。

6、林縣改名林州市

漢代置隆慮縣(隆慮山得名),東漢時,因避漢殤帝劉隆諱,改名林慮縣。金代,升為林州,明代降林州為林縣,屬彰德府。解放後,林縣屬安陽。1994年,林縣撤縣設市,以古名林州命名,改名為林州市(縣級),由安陽市代管。

林州

7、禹縣改名禹州市

春秋時,狄族入據櫟地,改櫟地為陽翟(DI),戰國時曾為韓國都城。秦代置潁川郡,治所在陽翟。金代設潁順州,後改名鈞州。明代,為避明神宗朱翊鈞諱,鈞州改名禹州。民國廢州府,禹州改禹縣。解放後,禹縣屬許昌,1988年,禹縣撤縣設市,恢復古名,改名為禹州市(縣級),由許昌代管。

8、鄧縣改名鄧州市

鄧州夏商周時為古鄧國,春秋楚國滅登,置穰(RANG)邑,戰國秦國占穰,在今天鄧州轄地置三縣:穰縣、三都縣、鄧縣。隋代置鄧州,治所穰,明清時鄧州屬南陽府。民國廢州府,鄧州改鄧縣。解放後,鄧縣屬南陽,1988年,鄧縣撤縣設市,恢復古名,改名為鄧州市(縣級),由南陽代管。

另外,鄭縣析置鄭州,陝縣析置三門峽,商丘析置朱集後與朱集合並,確山析置駐馬店,屬於分置,不是改名,本文就不再詳細論述了。

注:圖片來自網路

春秋楚國滅登,置穰(RANG)邑,戰國秦國占穰,在今天鄧州轄地置三縣:穰縣、三都縣、鄧縣。隋代置鄧州,治所穰,明清時鄧州屬南陽府。民國廢州府,鄧州改鄧縣。解放後,鄧縣屬南陽,1988年,鄧縣撤縣設市,恢復古名,改名為鄧州市(縣級),由南陽代管。

另外,鄭縣析置鄭州,陝縣析置三門峽,商丘析置朱集後與朱集合並,確山析置駐馬店,屬於分置,不是改名,本文就不再詳細論述了。

注:圖片來自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