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辭掉工作、放棄移民,她造了座水上美屋,過著自己想要的生活!

她叫陳泓妤

第一次聽到她的聲音我就在想像

是怎樣一個溫潤如玉的女人

才會有這般林籟泉韻的聲音

又看了一眼她的簡介

祖籍蘇州,江南女子

我有點懂了

陳泓妤擁有無可挑剔的童年

父母相愛 家境殷實

小時候住在一個美麗的大院子

被花草竹林包裹著

門前屋後還有河流穿過

她從不羡慕童話故事裡的公主

因為她覺得

自己就活在浪漫的童話世界

大自然讓她愛上了音樂

也讓她形成了自由灑脫的人格

以優異的成績從上海音樂學院畢業後

她婉拒了學校分配的高校任教的工作

拿著幾把古箏

租了個不大的教室

開了一間屬於自己的音樂工作室

之前在很多大賽裡取得了優異的名次

也參加過很多樂團公益演出活動

陳泓妤這三個字早就享譽在外

工作室一開就有很多學生慕名前來

沒有適合小朋友的教材

她就自己親手編寫

憑著複印來的一本本琴譜

她培養了1000多名學生

如今學生們頻獲佳績

有的甚至舉辦了個人音樂會

說起這些

陳泓妤臉上的笑容依然那麼平靜恬淡

“那為什麼會選擇把課堂搬進濕地公園呢?”

我提出這個問題之後

她停頓了片刻笑著說

“因為我可以傳道授業,但是解不了惑啊”

原來,學生們總這樣問她:

——什麼是江南?

——什麼又是昆曲?

——我們現在學的曲子確實好聽

可究竟表達了什麼意思呢?

她固有千言卻也一時語塞

為什麼生長在此的人

卻對這方土地沒有了認同感

中國的傳統音樂都是來源於一方水土、自然風物

可現在的孩子們根本不知道何為自然

不是孩子們的錯

是摩天大樓限制了大家的想像

那時的陳泓妤便開始思考

自己還可以為家鄉做得更多

後來,陳泓妤遇到了現在的先生聶劍平

聶劍平是一名旅澳華僑

是人文度假品牌墅家的創始人

還是一位曾在全球頂尖設計比賽中獲獎的設計師

理性的設計師遇到了感性的音樂家

他們的人生會交織出怎樣的故事呢?

我跟你一樣好奇

先生提出一起移民澳洲的建議

陳泓妤不是沒有心動

澳洲有著世界上最純淨的空氣

可蘇州是她深愛的故土

也是值得留戀熱愛的地方

更何況還有很多未了的心願

她覺得現在還不是離開的時候

一次偶然的機會

他們來到了同裡國家濕地公園

16000畝的超大面積

空氣純淨度更是堪比澳洲

每年有眾多鷺鳥遷徙至此

陳泓妤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蘇州人

竟然完全不知道就在自己家門口

有這樣人間仙境般的存在

更讓人驚喜的是

這裡距離蘇州市區僅半小時車程

上海虹橋過來也只要40分鐘

周莊、同裡、錦溪也是一步之遙

進可繁鬧,退可隱居

幾乎是當下就拍了板

就決定在這裡

做一個能讓大家享受快樂的地方

源於對這塊神聖土地的敬畏

他們邀請了最專業的團隊

每天都在思考同一個問題

到底要怎麼做

才對得起這16000畝濕地公園得天獨厚的資源

醞釀了339個日夜

從一個人的夢想延伸到一群人的夢想

他們有了微微聯夥·墅家·同裡社的雛形

它從陳泓妤的故鄉蘇州啟程

再合適不過

由先生聶劍平親自擔綱設計

他打破了很多人將古宅改造成民宿的方式

選擇用現代的手法弘揚傳統文化

意在通過凝聚每一個有趣的個體

共同組成一個度假學習辦公相結合的空間

這裡與自然幾乎沒有邊際

走進同裡社

也是走向水池中央

行走在屋內也是漫遊在湖上

而走在屋內

又能感受到聶劍平對光線遊刃有餘的運用

天窗讓陽光自然灑下來

明亮而又溫暖

同裡社裡陳列的每一幅攝影及畫作

都是全世界不同藝術家的代表作品

就像是這裡各種文化的包容

各種小細節都透著人文情懷

陳泓妤希望能把孩子們的課堂也搬到這裡

建議先生設計了一個孩子們可以展現自我的大舞臺

定期邀請學者藝術家同來講座交流

把教學融入周圍的環境

他們自然就能懂得音樂中那些美妙的奧義

在最美麗的季節

將課堂搬到森林裡

合著鳥叫蟲鳴彈古箏

唱著江南小調

下雨天

親子遊樂區也足夠孩子們探險嬉戲

這裡還聚集了無數最出色的手工匠人

中國昆曲泰斗周秦教授

國寶級版畫、中國畫大師沈民義先生

著名播音主持王然等領袖人物都會蒞臨同裡社

與大家共用精彩的藝術人生

城市糟糕的空氣、局促的空間

讓很多人有了逃離的欲望

聶劍平首次將國外共用辦公的理念引進國內

打造出度假辦公的新模式

我們都應該用一種輕鬆豁達的心態

去面對工作,面對生活

說起度假

自然不能少了美食

靠著澄湖豐富的湖鮮

和濕地間的有機農場

他們獨創了一鍋青色湯底

——小青辣火鍋

這小清新的湯汁

含有滿滿的植物纖維和葉綠素

加以藤椒等香料

既健康又美味

不來這裡你可是吃不到的

菜品大多來自周圍的有機農場

每天有人專程去選菜

不僅新鮮

味道也比城市裡的好

陳泓妤不止一次夢到

自己又回到了童年時代的那間小院

躺在陽臺的小床上

伴著天空中繁星點點

奶奶正在耳邊細語喃喃

醒來發現

自己就活在夢裡的世界

縱然現實總是逼我們不斷妥協

可還是想把心底的那份真情保留下來

既然想到那便去做吧

不管多麼險峻的高山

總會為不畏艱難的人留下一條攀登的路

【延伸小侃——一切順利!】延伸閱讀——他用石頭屋、茅草頂,開了一家高品質高顏值新民宿!

後來,陳泓妤遇到了現在的先生聶劍平

聶劍平是一名旅澳華僑

是人文度假品牌墅家的創始人

還是一位曾在全球頂尖設計比賽中獲獎的設計師

理性的設計師遇到了感性的音樂家

他們的人生會交織出怎樣的故事呢?

我跟你一樣好奇

先生提出一起移民澳洲的建議

陳泓妤不是沒有心動

澳洲有著世界上最純淨的空氣

可蘇州是她深愛的故土

也是值得留戀熱愛的地方

更何況還有很多未了的心願

她覺得現在還不是離開的時候

一次偶然的機會

他們來到了同裡國家濕地公園

16000畝的超大面積

空氣純淨度更是堪比澳洲

每年有眾多鷺鳥遷徙至此

陳泓妤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蘇州人

竟然完全不知道就在自己家門口

有這樣人間仙境般的存在

更讓人驚喜的是

這裡距離蘇州市區僅半小時車程

上海虹橋過來也只要40分鐘

周莊、同裡、錦溪也是一步之遙

進可繁鬧,退可隱居

幾乎是當下就拍了板

就決定在這裡

做一個能讓大家享受快樂的地方

源於對這塊神聖土地的敬畏

他們邀請了最專業的團隊

每天都在思考同一個問題

到底要怎麼做

才對得起這16000畝濕地公園得天獨厚的資源

醞釀了339個日夜

從一個人的夢想延伸到一群人的夢想

他們有了微微聯夥·墅家·同裡社的雛形

它從陳泓妤的故鄉蘇州啟程

再合適不過

由先生聶劍平親自擔綱設計

他打破了很多人將古宅改造成民宿的方式

選擇用現代的手法弘揚傳統文化

意在通過凝聚每一個有趣的個體

共同組成一個度假學習辦公相結合的空間

這裡與自然幾乎沒有邊際

走進同裡社

也是走向水池中央

行走在屋內也是漫遊在湖上

而走在屋內

又能感受到聶劍平對光線遊刃有餘的運用

天窗讓陽光自然灑下來

明亮而又溫暖

同裡社裡陳列的每一幅攝影及畫作

都是全世界不同藝術家的代表作品

就像是這裡各種文化的包容

各種小細節都透著人文情懷

陳泓妤希望能把孩子們的課堂也搬到這裡

建議先生設計了一個孩子們可以展現自我的大舞臺

定期邀請學者藝術家同來講座交流

把教學融入周圍的環境

他們自然就能懂得音樂中那些美妙的奧義

在最美麗的季節

將課堂搬到森林裡

合著鳥叫蟲鳴彈古箏

唱著江南小調

下雨天

親子遊樂區也足夠孩子們探險嬉戲

這裡還聚集了無數最出色的手工匠人

中國昆曲泰斗周秦教授

國寶級版畫、中國畫大師沈民義先生

著名播音主持王然等領袖人物都會蒞臨同裡社

與大家共用精彩的藝術人生

城市糟糕的空氣、局促的空間

讓很多人有了逃離的欲望

聶劍平首次將國外共用辦公的理念引進國內

打造出度假辦公的新模式

我們都應該用一種輕鬆豁達的心態

去面對工作,面對生活

說起度假

自然不能少了美食

靠著澄湖豐富的湖鮮

和濕地間的有機農場

他們獨創了一鍋青色湯底

——小青辣火鍋

這小清新的湯汁

含有滿滿的植物纖維和葉綠素

加以藤椒等香料

既健康又美味

不來這裡你可是吃不到的

菜品大多來自周圍的有機農場

每天有人專程去選菜

不僅新鮮

味道也比城市裡的好

陳泓妤不止一次夢到

自己又回到了童年時代的那間小院

躺在陽臺的小床上

伴著天空中繁星點點

奶奶正在耳邊細語喃喃

醒來發現

自己就活在夢裡的世界

縱然現實總是逼我們不斷妥協

可還是想把心底的那份真情保留下來

既然想到那便去做吧

不管多麼險峻的高山

總會為不畏艱難的人留下一條攀登的路

【延伸小侃——一切順利!】延伸閱讀——他用石頭屋、茅草頂,開了一家高品質高顏值新民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