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發家靠農民群眾,衰亡也是農民群眾 希特勒說: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希特勒的一生充滿傳奇色彩,出身草根,統領德國,建立納粹黨,屠殺猶太人,閃擊波蘭,發動二戰,兵敗斯大林格勒,最後在地堡中飲彈自盡。

今天我們這次要說的就兩個問題,

一,

希特勒在德國國內是如何得到廣大人民支持的

二,蘇德工業軍事實力差距懸殊,為何斯大林格勒保衛戰中希特勒還是一敗塗地,大傷元氣?

先說第一個,一戰之後,作為戰敗國的德國收到了嚴重打擊,國內經濟一片凋零,人民群眾生活水準直線下降,民眾怨聲載道,加上1929年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影響,更使人民生活雪上加霜!德國此時人民群眾需要的是一個強有力的政府帶他們走出困境,

正在此時納粹黨(前身是德國工人党)利用德國人民對《凡爾賽和約》的不滿及社會現實生活水準的不滿大肆煽動日爾曼民族主義情緒,獲得了廣大人民的好感。

接著1933年希特勒出任德國總理,許下美好諾言,大力發展軍工業,建設軍用設施,

大量的工程使人民有飯吃,有錢掙,加上對猶太人的瘋狂掠奪,使德國民眾確實實實在在的得到了巨大好處,另外,還重新建立社會保障體系、落實社會福利政策,對外,希特勒打破了凡爾賽體系,戰敗的德國一共喪失了擁有7325000人口的73485平方公里的國土,萊茵河地區則被“凡爾賽和約”和“洛迦諾公約”明確規定為“非軍事地帶”。希特勒上臺後,經過一番折衝,不僅收回了薩爾地區、派兵佔領了萊茵非軍事區,
而且在1938年3月讓奧地利“回歸”德國後,又把有350萬人口的捷克蘇台德地區納入了德國版圖 ,秘密地整軍備武,收復失地。從此希特勒在德國人心中建立起了英明神武的形象!

第二點,為什麼蘇德的斯大林格勒保衛戰中,蘇德工業軍事實力差距懸殊,希特勒還是一敗塗地?

大家都知道,十月革命以後,蘇聯開始走上了社會主義道路,老百姓可以不吃不喝造飛機大炮,一戰之後蘇聯的工業基礎水準開始提高,雖然還是比較薄弱,但國家經濟主體是以計劃經濟為主,可以用最短的時間,把全國的物資徵集到手,優先使用到前線,供軍隊使用,反觀一方德國,直到1943,大的企業還在生產有利可圖的消費品,

因為德國人在二戰的日子裡過得遠比其他國家要好,希特勒的死穴,也就是說納粹德國的政治基礎就在這兒,要讓老百姓過得好,因為一旦使百姓生活水準下降,希特勒的執政基礎就可以短時間內土崩瓦解,這就是即使到了德軍開始全線崩潰時,希特勒也不敢放開手腳,全力生產軍工的原因。他用金錢,謊言,以及各種不正當的手段獲得的財富把德國民眾同他一起綁到了歷史的戰車上,終於1945年,這輛不堪重負的戰車同所有戰爭罪人一同掉進了歷史的深淵。

終於1945年,這輛不堪重負的戰車同所有戰爭罪人一同掉進了歷史的深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