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關注|探秘國家航太產業基地:武漢造火箭年底投產 一年能造20發

國內首個商業航太基地——武漢國家航太產業基地自2017年4月開建以來,歷經9個月的緊張建設取得重大進展。火箭總裝總調中心一期工程將在今年底建成投產,“漢產”運載火箭即將一飛沖天。

22日,記者走進位於新洲區雙柳的武漢國家航太產業基地建設現場,探秘正在建設中的航太科技新城。

正在加緊建設的武漢國家航太產業基地產業港預計今年6月投入使用。內,施工塔吊林立,各類施工機械緊張作業。產業園二期也已完成場地平整。

據瞭解,火箭總裝總調中心專案一期工程地面基礎目前已完工,全面進入主體廠房施工階段,計畫在今年4月份實現主體封頂。

位於武漢國家航太產業基地的火箭公司火箭總裝總調中心預計今年底建成投產,屆時,將形成每年20發運載火箭的生產製造能力。航太科工火箭技術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姚少君說,公司目前主要研製“快舟”系列固體運載火箭,包括用於微小衛星發射和組網,

運載能力達200千克(700公里太陽同步軌道)的“快舟一號”,用於一噸級衛星發射和組網、運載能力達1000千克(700公里太陽同步軌道)的“快舟十一號”,以及滿足大噸位衛星發射和太空貨運更高需求的“快舟二十一號”等運載火箭。

去年,火箭公司簽訂了“四箭四星”發射服務合同,將在今年擇機連續發射。由該公司研製的“快舟十一號”火箭已完成關鍵技術攻關,進入全箭調試測試階段。

放在車上就能發射,這是“快舟十一號”火箭的最大特點。普通火箭發射之前可能要準備至少一個月,而快舟系列運載火箭採用車載移動方式發射,可以在幾天內完成發射準備。

為快舟十一號火箭量身訂制的集運輸和發射於一體的火箭發射車,總長度達34.6米,運輸能力超80噸,是目前世界上機動運輸能力最強的火箭發射車。其具備良好的機動性能,到達指定位置之後,

可在兩小時內完成火箭的發射,能夠滿足衛星商業化、高密度、快速發射的需求。

據瞭解,預計到2021年,火箭公司將完成全系列型譜火箭研製,具備年產50發運載火箭的能力,實現不低於62次商業發射,進入上下游核心板塊,完成產業佈局。

5平方公里航太新城今年初步建成

在整個航太產業基地施工現場,到處一片繁忙,園區內,中交路、航太南路、航太四路等道路路網縱橫交錯,

寬闊的路面已完成刷黑,道路兩側栽滿了行道樹,鋪上了草皮,紅色的人行步道沿道路延伸。

記者在現場看到,基地基礎設施建設效果明顯,產業項目建設初見雛形。航太產業港、產業港公園、航太大道拓寬改造工程等基地基礎設施建設全面啟動,占地80畝、總建築面積5萬平方米的航太產業港主體即將完工,預計在今年6月建成投用,為企業提供廠房、研發基地、展示及配套用房等。

“我們將按照以產興城、以城帶產、產城融合、城鄉一體來高標準打造航太產業基地。”新洲區科技和經濟資訊化局局長黃新平介紹,基地按東部產業核心區、西部產城融合區、中部城市中心區和北部生態創新區四大板塊佈局。

預計到今年底,東部產業核心區的生活配套功能具備。屆時,在武漢國家航太產業基地,一座以航太產業為龍頭、宜居宜業宜產的約5平方公里現代化產城融合示範區將初步建成,讓產業集群效益初顯,助力武漢逐步邁向中國航太“第三極”。

“我們將按照以產興城、以城帶產、產城融合、城鄉一體來高標準打造航太產業基地。”新洲區科技和經濟資訊化局局長黃新平介紹,基地按東部產業核心區、西部產城融合區、中部城市中心區和北部生態創新區四大板塊佈局。

預計到今年底,東部產業核心區的生活配套功能具備。屆時,在武漢國家航太產業基地,一座以航太產業為龍頭、宜居宜業宜產的約5平方公里現代化產城融合示範區將初步建成,讓產業集群效益初顯,助力武漢逐步邁向中國航太“第三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