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盤點 I 一個“挑剔”的市場大年:2017藝術市場的十大看點

2017藝術市場的十大看點

《中國美術報》第97期 美術新聞

【編者按】2017年,藝術市場內一縷春意似乎正悄然萌發著,當人們的目光仍被驚喜頻出的秋拍所吸引,2017年已經悄然走過。對藝術市場來說,這是怎樣的一年?毫無疑問,人們的投資態度趨於冷靜,卻加緊了對精品的追逐;市場的調整期仍然沒有過去,行情轉折、起伏的複雜性沒有改變;投資機構對於藝術市場自身機制的成熟、藝術品資產配置的需求度日漸加大……這些變化似乎都預示著,

藝術市場正在復蘇,但不再會回到曾經的泡沫時代等都在致力於爭奪中國買家。以此為背景,國內藝博會市場也競爭激烈,僅在上海,就有包括影像上海、ART021、上海藝博會、西岸藝博會等多個藝術博覽會並存。同拍賣行遇到的情況相似,畫廊業也在面對整個收藏圈更新反覆運算的轉換。目前出現的一批35歲到45歲之間的新晉收藏群體,他們的投資觀念、價值觀念也跟前一代藏家不同,
畫廊業需要以新穎的學術品味和市場建設態度,吸引、影響新生代中國藏家。

9 青年藝術家作品市場觸底

10 藝術品金融化,需理性對待

藝術品金融絕對是2017年的熱詞。在前景不太穩定的年景裡,買家們總是希望尋找更穩定保險的投資方式,藝術品資產管理變得很受歡迎。而與歐美藝術品市場以收藏為主不同,很多中國人對於財富管理的需求更強烈,遂將藝術品視為能夠保值、增值的資產,

市場上也充斥著大量的以追求財務收益為目的的短期投機資金。

人們應該注意投資藝術具備成為金融產品的屬性,但它非同一般。首先,只有重複交易的藝術品才能夠獲得投資收益,因此人們通常採用重複交易法計算藝術品的投資收益率。在解決藝術品異質性問題的同時,避免特徵價格法中選擇藝術品特徵指標所帶來的主觀性問題。

然而,使用有重複交易記錄的資料在很大程度上會減少可使用的樣本量,減弱了資料的代表性。其次,與一般金融資產不同,藝術品的稀缺性、不可替代性及審美屬性使得價格形成機制面臨較高的資訊不對稱性,進而弱化其流動性,提升其市場交易成本。同時,藝術品獨特的個體特徵使其通常缺乏明確統一的價值衡量標準,還存在真假等風險。因此,如果對藝術品根本沒有感覺,
只為投資收益,建議不要進入藝術品市場,否則可能會賠得很慘。理性地說,很多藝術品具有消費價值,但是只有少數的藝術精品具有金融屬性,大量的藝術品沒有投資收益和資產配置效應。

感謝:中國美術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