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豐富博雜,天趣奇生的墓誌銘書法

墓誌始于秦漢,發現最早的有秦勞役墓瓦志和東漢刑徒磚志。秦漢之時,墓誌少見亦全無系統。

三國時期,魏王曹操提倡儉樸、薄葬,禁止樹碑為個人立傳,一般的士大夫階層遂將死者的生平及歌頌文辭鐫刻於一較小的石面上,

此石置棺內隨葬,後經出土,稱為墓誌。有的文辭用韻語結尾的稱"銘",也稱"墓誌銘"。墓誌的書法往往能體現當時的書法水準,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秦漢墓誌 孫仲隱墓誌

墓誌是墳墓內或墳墓上的碑文,分"志"和"銘",一般為記述死者生平或悼念性的文字。

埋葬死者時,刻在石上,埋於墳前。一般由志和銘兩部分組成。志多用散文撰寫,敘述死者的姓名、籍貫、生平事略;銘則用韻文概括全篇,讚揚死者的功業成就,表示悼念和安慰。但也有只有志或只有銘的。

可以是自己生前寫的(偶爾),也可以是別人寫的(大多)。主要是對死者一生的評價。

東晉《王丹虎墓誌》

墓誌銘在寫作上的要求是敘事概要,語言溫和,文字簡約。撰寫墓誌銘,有兩大特點不可忽視,一是概括性,二是獨創性。墓誌銘因受墓碑空間的限制,篇幅不能冗長,

再說簡潔明瞭的文字,也便於讀者閱讀與記憶.因此,不論用什麼文章樣式來撰寫墓誌銘,均要求作者有很強的概括力。漢朝大將韓信的墓聯為:"生死一知已;存亡兩婦人。"寥寥十個字,高度概括出韓信一生的重大經歷。(節選自《應用寫作》月刊1996年第6期《墓誌銘寫作摭談》)

墓誌銘為在墳墓中或墳墓上,以死者生平事蹟所寫的一份簡介,尤其對於偉大或值得紀念的人其墓經常有墓誌銘,

在中國和西方都有這種習俗的存在,但是近代中國已不流行寫墓誌銘。

墓誌銘是給過世的人寫的。在古代,墓誌主要是把死者的簡要生平刻在石碑上,放進墓穴裡,中國人講究立德、立言、立行,死後這些都是要寫進墓誌銘,以求得人死留名。

北周書法拓片《長孫君妻羅氏墓誌》

隨葬記載墓主傳記的文字。多刻于石和磚上,個別以鐵鑄或瓷燒成。內容包括姓名、家世、生平事蹟和韻語頌辭等。東漢晚年和西晉墓中或有與墓誌相近的方版和小型墓碑,但皆不自名墓誌。北魏以後,方形墓誌始成定制。下底上蓋,底刻志銘、蓋刻標題。所記內容真實,可作歷史資料,也是確定墓葬年代的依據。

唐代《張鐘葵墓誌》

埋入墓中的記死者姓名家世和生平事蹟的文字。由於在志文之後附有用韻語所作之銘,故又稱為墓誌銘。一般多刻于石上,也有寫刻於磚上的,還有個別的是用鐵鑄或瓷土燒成的。中國墓誌約起源于東漢時期,魏晉以後盛行。日本、朝鮮受中國的影響也有墓誌,日本的最早出現於奈良時代前期。

北周書法拓片《長孫君妻羅氏墓誌》

隨葬記載墓主傳記的文字。多刻于石和磚上,個別以鐵鑄或瓷燒成。內容包括姓名、家世、生平事蹟和韻語頌辭等。東漢晚年和西晉墓中或有與墓誌相近的方版和小型墓碑,但皆不自名墓誌。北魏以後,方形墓誌始成定制。下底上蓋,底刻志銘、蓋刻標題。所記內容真實,可作歷史資料,也是確定墓葬年代的依據。

唐代《張鐘葵墓誌》

埋入墓中的記死者姓名家世和生平事蹟的文字。由於在志文之後附有用韻語所作之銘,故又稱為墓誌銘。一般多刻于石上,也有寫刻於磚上的,還有個別的是用鐵鑄或瓷土燒成的。中國墓誌約起源于東漢時期,魏晉以後盛行。日本、朝鮮受中國的影響也有墓誌,日本的最早出現於奈良時代前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