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上萬噸廢物傾倒長江 誰讓我們的母親河如此“受傷”?

【原標題】母親河受傷:萬噸工業垃圾傾倒長江堤壩內

長江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保護好長江水資源和長江流域的生態環境,關係到億萬群眾的飲用水安全。記者調查瞭解到,

當前一些人竟打起長江及沿岸地區的主意,在長江安徽銅陵段,大量危險廢物傾倒長江堤壩內,由江浙滬至皖沿江非法轉移危險廢物等工業垃圾的“產業鏈”浮出水面。僅近3個月以來,公安機關查證非法傾倒安徽省內長江水域和查獲攔截的固體廢物和危險廢物就達上萬噸。

這些工業污染是如何跨省“轉移”的?不法分子為何要傾倒長江?這些人鋌而走險的原因是什麼?監管部門的監管是否到位?記者近日深入多地進行追蹤調查。

↑這是在安徽省銅陵市義安區一處長江堤壩內的傾倒點,凹處呈紅褐色,旁邊隨處可見白色垃圾,刺鼻的氣味隨風飄來。記者採訪瞭解到,去年5月,有人非法將62.88噸危險廢物——酸洗污泥從浙江嘉善運到安徽,

傾倒在這裡。記者 姜剛 攝

長江“受傷”:危險廢物傾倒長江堤壩內

元旦前夕,記者在長江安徽蕪湖、銅陵段採訪發現,長江沿岸漸成工業垃圾承接地,部分危險廢物直接傾倒長江。在位於銅陵市義安區的長江堤壩內的一處傾倒點,有大小不一的土堆,顏色呈紅色、黑色、白色,刺鼻的氣味隨風飄來。

“去年7月,我局接到工業垃圾非法傾倒長江的舉報,民警立即來到這裡,

因汛期來臨,現場被江水淹沒,無法勘查。”長江航運公安局蕪湖分局刑偵支隊副支隊長薑波說,洪水稍退,民警赴現場航拍勘驗,現場提取紅褐色土壤送往專業機構鑒定,經鑒定為國家危險廢物——酸洗污泥,隨後,該局以污染環境案立案偵查。

記者瞭解到,去年5月,浙江籍犯罪嫌疑人塗某某、李某某在未向當地環保部門報備、未取得危險廢物轉移聯單的情況下,夥同浙江嘉善一家螺絲有限公司薑某某、銅陵籍犯罪嫌疑人汪某某,

非法將62.88噸酸洗污泥從嘉善運到安徽,傾倒在長江堤壩內。

危廢源頭在哪?1月中旬,記者來到這家公司看到,最新整改的危廢存放區由2米多高黃色圍牆圍起,堆放著上百袋裝有生產廢物的噸袋,並搭建頂棚用以遮擋雨水。對於涉及的污染環境案,該公司負責人表示,酸洗污泥以前是按一般固廢進行處置,2016年8月才被列入危廢名單,

但交接階段公司未能及時改變處置方式,在酸洗污泥處理這塊可能有疏漏的地方,沒完全處理到位。

正因為“沒完全處理到位”,酸洗污泥經中間人、接收方、運輸等環節,最終非法傾倒于銅陵江灘。在公安、環保、海事等部門的配合下,上述污染環境案牽出多條由江浙滬至安徽多地非法轉移危險和固體廢物的“產業鏈”,嚴重破壞長江水域生態環境。

長江“受傷”並非個案。近3個月以來,公安機關在長江銅陵、馬鞍山段查證的工業垃圾達上萬噸,其中非法傾倒安徽省內長江水域的危險廢物和固體廢物超2700噸;查獲攔截非法運輸處置工業垃圾等8船7000餘噸。安徽省環保部門組織對其中7條船和2個傾倒點的固體廢物檢測表明,初步可以判定是危險廢物。

“跨省傾倒工業垃圾近年來在全國多地發生。”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研究員王琪表示,直接傾倒長江及沿岸地區曝光較少,但此類情況絕不是個案。非法處置危險廢物將給長江生態環境造成短期和長期影響,此種態勢應及時遏制,否則長此以往後果不堪設想。

污染“轉移”:組織化規模化跨界化

“跨省非法傾倒,簡直是胡搞!”記者在長江沿岸走訪期間,一位縣環保部門負責人說,“我們這裡、馬鞍山、銅陵、蕪湖、宣城等地方都出現了跨省傾倒問題。”

記者梳理發現,長江及沿岸地區漸成固廢和危廢“轉移”承接地,呈現以下特點:

——組織化。非法“產業鏈”由運輸、接收、傾倒等環節組成,每個環節分工明確,有的貨主、運貨人、接貨人甚至互不見面,聯絡主要靠移動網路,給查處增加困難。在江浙等地,有的不法分子對污染源、接收點、傾倒點“瞭若指掌”,中間人聯繫貨源公司、收貨方,再聯繫車、船和卸貨地點,有組織地向欠發達地區“轉移”。

參與運輸固體廢物。”在長江銅陵段被查獲攔截、仍滯留的一位船主說,他是在江蘇一家碼頭裝的尾泥,他知道周邊一些地方也在裝卸尾泥,貨物大都運到長江這一片。

環保“漏洞”:當唯利是圖碰上監管失責

在工業垃圾跨省傾倒背後,唯利是圖催生非法“產業鏈”,涵蓋多個環節,每個當事人都有“好處”。此外,相關法律法規未被嚴格執行,監管薄弱也是重要原因,而部分職能部門溝通協作難也制約了查處力度。

據辦案人員介紹,浙江這家公司與杭州一家公司簽訂了危廢處理協定,每噸處理價為1650元。為了“節約”成本,他們找了個體中間人,按每噸約200多元的費用,層層轉包傾倒在江灘上。

卸貨快、價格高。在長江上被查獲攔截的一位船員說,他平常運廢鋼等散貨比較多,尾泥

近3個月以來,公安機關在長江銅陵、馬鞍山段查證的工業垃圾達上萬噸,其中非法傾倒安徽省內長江水域的危險廢物和固體廢物超2700噸;查獲攔截非法運輸處置工業垃圾等8船7000餘噸。安徽省環保部門組織對其中7條船和2個傾倒點的固體廢物檢測表明,初步可以判定是危險廢物。

“跨省傾倒工業垃圾近年來在全國多地發生。”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研究員王琪表示,直接傾倒長江及沿岸地區曝光較少,但此類情況絕不是個案。非法處置危險廢物將給長江生態環境造成短期和長期影響,此種態勢應及時遏制,否則長此以往後果不堪設想。

污染“轉移”:組織化規模化跨界化

“跨省非法傾倒,簡直是胡搞!”記者在長江沿岸走訪期間,一位縣環保部門負責人說,“我們這裡、馬鞍山、銅陵、蕪湖、宣城等地方都出現了跨省傾倒問題。”

記者梳理發現,長江及沿岸地區漸成固廢和危廢“轉移”承接地,呈現以下特點:

——組織化。非法“產業鏈”由運輸、接收、傾倒等環節組成,每個環節分工明確,有的貨主、運貨人、接貨人甚至互不見面,聯絡主要靠移動網路,給查處增加困難。在江浙等地,有的不法分子對污染源、接收點、傾倒點“瞭若指掌”,中間人聯繫貨源公司、收貨方,再聯繫車、船和卸貨地點,有組織地向欠發達地區“轉移”。

參與運輸固體廢物。”在長江銅陵段被查獲攔截、仍滯留的一位船主說,他是在江蘇一家碼頭裝的尾泥,他知道周邊一些地方也在裝卸尾泥,貨物大都運到長江這一片。

環保“漏洞”:當唯利是圖碰上監管失責

在工業垃圾跨省傾倒背後,唯利是圖催生非法“產業鏈”,涵蓋多個環節,每個當事人都有“好處”。此外,相關法律法規未被嚴格執行,監管薄弱也是重要原因,而部分職能部門溝通協作難也制約了查處力度。

據辦案人員介紹,浙江這家公司與杭州一家公司簽訂了危廢處理協定,每噸處理價為1650元。為了“節約”成本,他們找了個體中間人,按每噸約200多元的費用,層層轉包傾倒在江灘上。

卸貨快、價格高。在長江上被查獲攔截的一位船員說,他平常運廢鋼等散貨比較多,尾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