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高夀的畫家就一定會位列一流畫家嗎?

在中國的書畫藝術家中,不乏有高夀且藝術成就斐然者,

比如明代的文徵明、齊白石、黃賓虹等等,但是藝術家高夀就一定會有極高的藝術成就並且名流青史嗎,答案是否定的。

其實,在中國繪畫史上也有許許多多的藝術家一直從事著藝術創作並且留下了大量的藝術作品,但卻終究沒能進入到一流畫家的行列之中,其名字生平也只是默默的出現寥寥的幾筆,這也充分的說明藝術的成就與年齡看似並無太大的聯繫。

在這其中,有一位無錫籍、活躍於乾隆時期的國畫家雖活躍于一時畫壇,雅留下了不少傳世的作品,但卻終究沒有進入到一流畫家的行列。

他就是享年八十餘歲的國畫家華冠。

華冠 (1740——1822),原名慶冠,初名點,字慶吉,號吉崖,江蘇無錫人,生卒年不詳。官廣西同知,

工寫照,擅長白描。乾隆帝南巡,寫禦容稱賞,旋徵召入都,供繪事,為藩邸所賞,聲溢公卿,歸裡後求畫者麇至。年七十餘嘗畫邑廟徑丈仙像壁畫。兼工山水、木石、花卉。

對於華冠的藝術成就,現代著名美術史家俞劍華在《中國美術家辭典》一書中有比較客觀的記載華冠:

原名慶冠,初名點,字慶吉,號吉厓,江蘇無錫人。為廣西同知。工寫照,以白描擅長。高宗南巡,寫禦容賞齎優渥。旋征入都,供繪事。

相傳其少時曾於邑廟壁間作徑丈仙像,歲久完好。及年七十餘,見之意有不愜,命更粉筆為重畫。闔邑來觀。傳為盛事。並工白描人物,兼善山水、木石及花卉。卒年八十外。

此外,清代書畫家、畫學史論家馮金伯的《墨香居畫識》、楊峴的《遲鴻軒所見書畫錄》、蔣寶齡《墨林今話》等也曾記載過華冠其人其藝,這些文獻記載對於華冠藝術的描述保持了大體的一致。

華冠曾居京師多年,期間結交了不少達官貴人,與京城裡的皇族、官員以及文人都多有往來,這卷《晉川先生遺像》無疑為華冠的京城遊歷提供了一個圖像和文字上的文本依據。

這些跋文有些題于畫家生前,有些則是畫家逝後所題。

其中閔鶚元、馮光熊、顧光旭、秦瀛等人,多為無錫名士,英和則是清乾隆朝重臣,這些題識反映出華冠交遊的圈子—文人學士;《秋林待月圖》則反映出華冠交遊另一群體—清朝宗室。這些畫作以圖像為核心,和著諸多清朝宗室、文人學士以及官僚貴族等的題識,顯示了無錫籍畫家華冠在乾隆時期活躍於朝堂的史實。

華冠的畫風主要以工細為主,同時輔以小寫意,形成兼工帶寫的藝術面貌。其山水的筆墨尤以元人倪瓚影響為甚。

如現藏無錫博物院的《聽其觀止圖卷》,該手卷引首處有清人佚名玉箸篆書“聽其觀止”四字,字體筆劃俊秀,字形修長,結構左右對稱,整個字形挺拔秀麗。圖繪大江之上,一文人攜書冊靜坐小舟之中,凝神注目,若有所思。

畫面佈置極為簡潔,以小舟為畫面中心,近景和遠景皆布以山石林木,山石造型簡單,皴擦多用折帶皴和披麻皴,略有元代大畫家倪瓚山水畫的因素。整體感覺渾厚硬朗,但也不失文人氣息,顯然是畫家融南北技法為一體的處理手法。

色彩處理明淨淡雅,人物形象刻畫極為逼真,顯示出畫家高超的肖像畫處理技巧。

華冠繪事活動持續時間較長,一是師承較多,元明二朝皆有,但以元人倪瓚為主,偶有“浙派”因素,但不多見;二是繪畫題材和技法都比較廣泛,涉及人物寫真和神仙道釋,以及一些具有文人情懷的水墨寫意之作,顯示出畫家較廣的創作路子;三是華冠的繪畫技法與審美變化終其一生具有十分正常的變化,即早年用筆用墨,構圖與造型都十分嚴謹,畫面氣息鮮活,中晚年則筆墨略微疏放,寫意之筆漸成主流,這一情況在中國繪畫史上屬於極為正常的風格演變。

但究竟為何作為一位藝術生命力較長、且高夀的藝術家為何未能進入一流畫家的行列,且後世效仿的書家鮮有,就不知道是何原因了。

文字轉載,如侵權聯繫刪除,圖片來於網路,版權歸作者所有。

華冠的畫風主要以工細為主,同時輔以小寫意,形成兼工帶寫的藝術面貌。其山水的筆墨尤以元人倪瓚影響為甚。

如現藏無錫博物院的《聽其觀止圖卷》,該手卷引首處有清人佚名玉箸篆書“聽其觀止”四字,字體筆劃俊秀,字形修長,結構左右對稱,整個字形挺拔秀麗。圖繪大江之上,一文人攜書冊靜坐小舟之中,凝神注目,若有所思。

畫面佈置極為簡潔,以小舟為畫面中心,近景和遠景皆布以山石林木,山石造型簡單,皴擦多用折帶皴和披麻皴,略有元代大畫家倪瓚山水畫的因素。整體感覺渾厚硬朗,但也不失文人氣息,顯然是畫家融南北技法為一體的處理手法。

色彩處理明淨淡雅,人物形象刻畫極為逼真,顯示出畫家高超的肖像畫處理技巧。

華冠繪事活動持續時間較長,一是師承較多,元明二朝皆有,但以元人倪瓚為主,偶有“浙派”因素,但不多見;二是繪畫題材和技法都比較廣泛,涉及人物寫真和神仙道釋,以及一些具有文人情懷的水墨寫意之作,顯示出畫家較廣的創作路子;三是華冠的繪畫技法與審美變化終其一生具有十分正常的變化,即早年用筆用墨,構圖與造型都十分嚴謹,畫面氣息鮮活,中晚年則筆墨略微疏放,寫意之筆漸成主流,這一情況在中國繪畫史上屬於極為正常的風格演變。

但究竟為何作為一位藝術生命力較長、且高夀的藝術家為何未能進入一流畫家的行列,且後世效仿的書家鮮有,就不知道是何原因了。

文字轉載,如侵權聯繫刪除,圖片來於網路,版權歸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