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學渣”弟弟的“逆襲”故事:教育對人的改變有多大?

今天,和大家分享一個有趣的成長故事。故事的主角是一個小縣城裡幾乎高中都考不上的男孩。初中快畢業了,他突然跟自己的哥哥說:我要好好學習了!從此,他變成了一個“主動”的人,

刻苦努力,並在哥哥的引導和大力幫助下,在家人的支持下,一路“逆襲”,高中畢業後,考入香港理工大學,繼而又被中國最好的物理program錄取。

這篇文章的作者是他從事軟體工作的哥哥。陪伴弟弟成長這麼多年,他發出由衷的感慨:一個人所能達到的高度是由四個方面決定的,個人努力、家境、天賦和機遇,四者缺一不可。

這四個元素中,一個孩子突然想明白了,決心自己去努力了,

是最重要的因素。來看看這兄弟倆的故事,也許能給我們帶來啟發 ...

本文轉載自豆瓣作者@xiaohanyu

我有個弟弟,親的,小我八歲。

五年前他面臨中考,我已經從浙大本科畢業,在北京工作了半年多了。

那時他的成績在我家縣城的中學,大概是 400/600 左右。至於我家縣城的教育水準?這麼說吧,

自打我上了中學起,我家縣城就再沒有一個學生能夠考入清華北大。

我縣歷年的高考狀元約有 50% 去的是北航,這已然是我縣最好的學生的出路了;一本線以上一個縣城大概在 200-300 人之間。

彼時離弟弟的中考還有4個月。按照那時他的成績排名,他大概連我縣的高中都考不進去吧(當然,加錢是可以上的)。直到有一天他和我電話說 “哥,我想好好學習了”。

於是在我二話沒說,放下自己的生活,回老家專門輔導他的中考。白天我在家裡學習 C++/Qt,晚上弟弟回家來自習,我自己教他。

教什麼呢?歐姆定律,元素週期表,化學反應入門,英文發音入門,平面幾何入門。是的,這些初一初二的課程他甚至都沒有學得很好。我們就讀過的初中,在我久遠的記憶裡,每次晚上回家時,差不多隔上三五天就會看到在馬路上打群架的,至於那些少不更事,

動刀打架傷人坐監的屁大孩子,每年都有。

我細緻耐心地教了他一個月,除了一些硬性的基礎知識,還給他滔滔不絕地講了很多大學生活見聞,以及離家在外這幾年求學見過聽過的各路大神學霸的傳奇故事。之所以講這些邊角料,是想在他的心中投進一點對未來生活的暢想和希望。正如《肖申克的救贖》裡所說的,“Hope is a good thing, maybe the best of things. And no good thing ever dies.”

接下來的幾個月,他的成績以每個月 100 名的成績往上走。最後在中考時考了縣城 110 名左右,考上了隔壁縣城的一所還不錯的中學;雖然比之名校中學還是差一個身位,但是好歹這所中學曾經出過兩個省高考狀元。同時,家裡也交了約 3 萬元擇校費,最終讓他在高中有一個相對更高一點的起步。

果不其然,這個起步還是高了些——他在高中第一次統考中考了約 1000/1500 名的“好”成績。接下來怎麼辦?

“迷茫啊”,這幾乎是一定的。所有的小縣城學霸出去見了世面後的第一個月,大體都逃不過或長或短的一段迷茫期吧。更何況他還算不上一個合格的學霸,只算是一個剛剛起步的追趕者罷了。

有的人在這種迷茫中沉淪了。好在我經歷過這種迷茫、困窘。於是我又給他打了好多電話,買了好多書,一點一點地教他怎麼樣重拾信心,怎麼調整學習方法,怎樣針對不同學科結合自己的天賦制定不同的學習策略,怎樣擺平心態,等等等等。

這個過程持續了整整三年。而他的成績也從校內 1000 名,到輕輕鬆松 100 名以內,再到“重構”自己的學習策略和方法後,穩定保持在校內的前 30 名左右。而這個成績,已經不僅可以確保能上一本,而是可以去上一個有些知名度的所謂名校重點 985 了。

於是在高考前半年,我告訴他,如果平時的成績能夠保持下去,我會幫他申請到香港讀書。這是在14年底的事情。15年1月份我在杭州給他報了一個新東方的口語班,專門加強下他的英文能力。15年2月份節後,我又幫他準備申請材料,花了一周的時間,代他完成了香港學校的申請。

15年6月份高考。6月下旬出成績。全校排名第9,如果放到我們小縣城,第 2。7月初的一天,我吃好晚飯去找手機,發現了手機上有七八個弟弟的未接來電,是的,他告訴我說,他被香港理工大學工程物理系錄取了。

我忽然覺得我似乎是自己完成了人生中的一件大事,這種興奮甚至比我自己被浙大錄取還要來得更興奮一些。

這之後,就是家裡給他準備錢——顯然,他的成績還沒有到能拿到全獎的程度,不過好在我家的經濟條件也改善了很多,父母同意把四年五十萬的錢當做是一種投資,支付他的學費(並不是一次性拿出五十萬的費用,而是四年預估的總費用)。

一切進展都很順利。8 月份全家人在廣州、深圳、香港轉了一周。父母第一次出門坐高鐵,父親也是第一次坐飛機出門。

2015 我們一家人在廣州深圳香港

香港之後,很快他就適應了新的大學生活。其實在港校,老師講的課程未必會比大陸名校好很多,但是有一些環境因素,大陸是很難獲取的。比如更加多元包容的文化環境,全英文的授課和聽說讀寫訓練,沒有太多管制的自由的網路環境和政治環境,以及自己更加獨立的生活等等。

這半年來,他跟我講說他們這個學期開了量子力學的課程;說自己買到了幾百元的極便宜的機票,想自己辦簽證去趟日本看看;說香港學生又在校園裡搞活動吵吵鬧鬧;說自己除夕才能回家過年因為除夕前一天還得上七八個小時的課程;說偶爾去深圳吃個飯看場電影“改善”下生活因為香港的電影票實在是太貴了;說自己每天去健身減肥,然後宿舍的空調太貴了一個小時要好幾塊港幣……

他的很多日常,哪怕對於當年的我,在大學裡也是可望而不可及的東西,畢竟我剛上大學時,連電腦上裝個軟體都不會,註冊個郵箱學會發 email 就能開心個老半天。

他選擇物理系的時候我曾經和他提過,大陸學校北大,南大和中科大的物理系很棒——物理上我能做的也只有這麼多了。前些天他告訴我說,他在申請暑期中科大的物理系交換,我說好呀。然後今天他告訴我說,他被這個 program 錄取了,暑假會去合肥中科大物理系交換學習一個半月,上兩門課,Thermal and Statistical Physics, Advanced Photonics Laboratory。

弟弟的郵件

所以你能想像嗎?

一個學生,在四年前連初中物理的歐姆定律都還沒有學明白的小縣城學渣,通過自己的不懈努力,加上前輩(就是我啦)的引導,加上家裡合適的經濟條件的支援,現在已經可以去中國最好的物理系去交換學習了。

所以,教育對人的改變有多大?

他以後會去幹什麼?讀書深造?找份工作當工程師?我不知道。我唯一知道的是,他不會像縣城裡好多同齡人一樣,早早的娶妻生子,做個小買賣,每天打打遊戲搓搓麻將,喝喝小酒。無可避免的,他將離孕育他成長的小縣城越來越遠 ...

以上所述故事,濃縮成一句話,就是:一個人所能達到的高度是由四個方面決定的:家境、天賦、機遇和個人努力,四者缺一不可。家境是個人發展的起步,是出發點,是個人成就的下限;個人努力是發動機;天賦代表著發動機的好壞,是加速度;機遇不同就是高速路、柏油路、山路和山中小路的區別。

四個因素中,我仍然認為個人努力的因素是最重要的。沒有這一點,一切外界的推動都是無源之水。

弟弟的成長歷程中,有一個關鍵的轉捩點,就是他初三時給我的那個電話:“哥,我想好好學習了”。

必須要說的是,弟弟在說“自己要好好學習”後,凡事變得主動。他開始主動問我該怎麼學習,問每個細節,問怎樣調整精力分配,然後他每天早晨 6:00 起床一直學習到晚上 12:00,展現出強大的自製力。這種主動、毅力、獨立、規劃,支撐著他一個人度過了三年高中單調的刷題歲月。

然而,這個轉變的契機是什麼?這個問題,我沒有確切的答案。

小學時他大體上算一個“乖孩子”,成績中上,但是初中前兩年成績一落千丈,有時和同學打架,參加小幫會;有時還去廁所裡偷偷抽煙被抓現行;晚上在被窩裡讀各種亂七八糟的小說;過年給的一百元壓歲錢轉手就拿去充了 Q 幣,種種”劣跡”大約如上。

在我家,母親是不管孩子的教育的。至於父親,他也沒啥高招,無非是棍棒底下出孝子。母親是小學文化,父親是高中文化,幾十年不讀書,即便是初二初三的書本知識,也無法給孩子帶來一些幫助了。所以,兩個不讀書的小老百姓,能有什麼教育的宗法?

有一次弟弟犯錯,父親喝了點酒,就在飯桌前罵弟弟,從晚上六點罵到淩晨半夜,然後叫我陪著一起“罵”。我當然不喜歡這種粗暴的方式,就在那裡從著、陪著、聽著父親把車軲轆話伴著酒氣說上二三十遍。

至於他到底是因何而變?我幾年前問過他,但是沒有一個明確的答覆;現在再去探究這個問題,其實也已經沒有這個必要了。也許人家就是和小姑娘談了個小戀愛,下定決心改變;也許人家就是做了個大夢一覺醒來就覺得自己再這樣過下去不行了。

不過在我父親兩三年的棍棒教育之下,我還是會穿插著給他推薦一些電影,有時也陪他一起看;有時我也會跟他講講我一個人在外面單車走天下的風雨見聞;有時會講講大學裡的自由,也會講講我這個“小縣城學霸”在大學裡如何掛了兩位數的課程但是依然順利畢業找到工作找到所愛的人和喜歡做的事情。

也許正是這些天馬行空的“吹牛”,在他的心中播灑下了幾粒希望的種子,在暴風雨來臨,人生轉折的節點上,種子發芽,心中的渴望轉變成一點一點的努力,再加上一點點的好運氣,成就了現在的他吧。

這個起步還是高了些——他在高中第一次統考中考了約 1000/1500 名的“好”成績。接下來怎麼辦?

“迷茫啊”,這幾乎是一定的。所有的小縣城學霸出去見了世面後的第一個月,大體都逃不過或長或短的一段迷茫期吧。更何況他還算不上一個合格的學霸,只算是一個剛剛起步的追趕者罷了。

有的人在這種迷茫中沉淪了。好在我經歷過這種迷茫、困窘。於是我又給他打了好多電話,買了好多書,一點一點地教他怎麼樣重拾信心,怎麼調整學習方法,怎樣針對不同學科結合自己的天賦制定不同的學習策略,怎樣擺平心態,等等等等。

這個過程持續了整整三年。而他的成績也從校內 1000 名,到輕輕鬆松 100 名以內,再到“重構”自己的學習策略和方法後,穩定保持在校內的前 30 名左右。而這個成績,已經不僅可以確保能上一本,而是可以去上一個有些知名度的所謂名校重點 985 了。

於是在高考前半年,我告訴他,如果平時的成績能夠保持下去,我會幫他申請到香港讀書。這是在14年底的事情。15年1月份我在杭州給他報了一個新東方的口語班,專門加強下他的英文能力。15年2月份節後,我又幫他準備申請材料,花了一周的時間,代他完成了香港學校的申請。

15年6月份高考。6月下旬出成績。全校排名第9,如果放到我們小縣城,第 2。7月初的一天,我吃好晚飯去找手機,發現了手機上有七八個弟弟的未接來電,是的,他告訴我說,他被香港理工大學工程物理系錄取了。

我忽然覺得我似乎是自己完成了人生中的一件大事,這種興奮甚至比我自己被浙大錄取還要來得更興奮一些。

這之後,就是家裡給他準備錢——顯然,他的成績還沒有到能拿到全獎的程度,不過好在我家的經濟條件也改善了很多,父母同意把四年五十萬的錢當做是一種投資,支付他的學費(並不是一次性拿出五十萬的費用,而是四年預估的總費用)。

一切進展都很順利。8 月份全家人在廣州、深圳、香港轉了一周。父母第一次出門坐高鐵,父親也是第一次坐飛機出門。

2015 我們一家人在廣州深圳香港

香港之後,很快他就適應了新的大學生活。其實在港校,老師講的課程未必會比大陸名校好很多,但是有一些環境因素,大陸是很難獲取的。比如更加多元包容的文化環境,全英文的授課和聽說讀寫訓練,沒有太多管制的自由的網路環境和政治環境,以及自己更加獨立的生活等等。

這半年來,他跟我講說他們這個學期開了量子力學的課程;說自己買到了幾百元的極便宜的機票,想自己辦簽證去趟日本看看;說香港學生又在校園裡搞活動吵吵鬧鬧;說自己除夕才能回家過年因為除夕前一天還得上七八個小時的課程;說偶爾去深圳吃個飯看場電影“改善”下生活因為香港的電影票實在是太貴了;說自己每天去健身減肥,然後宿舍的空調太貴了一個小時要好幾塊港幣……

他的很多日常,哪怕對於當年的我,在大學裡也是可望而不可及的東西,畢竟我剛上大學時,連電腦上裝個軟體都不會,註冊個郵箱學會發 email 就能開心個老半天。

他選擇物理系的時候我曾經和他提過,大陸學校北大,南大和中科大的物理系很棒——物理上我能做的也只有這麼多了。前些天他告訴我說,他在申請暑期中科大的物理系交換,我說好呀。然後今天他告訴我說,他被這個 program 錄取了,暑假會去合肥中科大物理系交換學習一個半月,上兩門課,Thermal and Statistical Physics, Advanced Photonics Laboratory。

弟弟的郵件

所以你能想像嗎?

一個學生,在四年前連初中物理的歐姆定律都還沒有學明白的小縣城學渣,通過自己的不懈努力,加上前輩(就是我啦)的引導,加上家裡合適的經濟條件的支援,現在已經可以去中國最好的物理系去交換學習了。

所以,教育對人的改變有多大?

他以後會去幹什麼?讀書深造?找份工作當工程師?我不知道。我唯一知道的是,他不會像縣城裡好多同齡人一樣,早早的娶妻生子,做個小買賣,每天打打遊戲搓搓麻將,喝喝小酒。無可避免的,他將離孕育他成長的小縣城越來越遠 ...

以上所述故事,濃縮成一句話,就是:一個人所能達到的高度是由四個方面決定的:家境、天賦、機遇和個人努力,四者缺一不可。家境是個人發展的起步,是出發點,是個人成就的下限;個人努力是發動機;天賦代表著發動機的好壞,是加速度;機遇不同就是高速路、柏油路、山路和山中小路的區別。

四個因素中,我仍然認為個人努力的因素是最重要的。沒有這一點,一切外界的推動都是無源之水。

弟弟的成長歷程中,有一個關鍵的轉捩點,就是他初三時給我的那個電話:“哥,我想好好學習了”。

必須要說的是,弟弟在說“自己要好好學習”後,凡事變得主動。他開始主動問我該怎麼學習,問每個細節,問怎樣調整精力分配,然後他每天早晨 6:00 起床一直學習到晚上 12:00,展現出強大的自製力。這種主動、毅力、獨立、規劃,支撐著他一個人度過了三年高中單調的刷題歲月。

然而,這個轉變的契機是什麼?這個問題,我沒有確切的答案。

小學時他大體上算一個“乖孩子”,成績中上,但是初中前兩年成績一落千丈,有時和同學打架,參加小幫會;有時還去廁所裡偷偷抽煙被抓現行;晚上在被窩裡讀各種亂七八糟的小說;過年給的一百元壓歲錢轉手就拿去充了 Q 幣,種種”劣跡”大約如上。

在我家,母親是不管孩子的教育的。至於父親,他也沒啥高招,無非是棍棒底下出孝子。母親是小學文化,父親是高中文化,幾十年不讀書,即便是初二初三的書本知識,也無法給孩子帶來一些幫助了。所以,兩個不讀書的小老百姓,能有什麼教育的宗法?

有一次弟弟犯錯,父親喝了點酒,就在飯桌前罵弟弟,從晚上六點罵到淩晨半夜,然後叫我陪著一起“罵”。我當然不喜歡這種粗暴的方式,就在那裡從著、陪著、聽著父親把車軲轆話伴著酒氣說上二三十遍。

至於他到底是因何而變?我幾年前問過他,但是沒有一個明確的答覆;現在再去探究這個問題,其實也已經沒有這個必要了。也許人家就是和小姑娘談了個小戀愛,下定決心改變;也許人家就是做了個大夢一覺醒來就覺得自己再這樣過下去不行了。

不過在我父親兩三年的棍棒教育之下,我還是會穿插著給他推薦一些電影,有時也陪他一起看;有時我也會跟他講講我一個人在外面單車走天下的風雨見聞;有時會講講大學裡的自由,也會講講我這個“小縣城學霸”在大學裡如何掛了兩位數的課程但是依然順利畢業找到工作找到所愛的人和喜歡做的事情。

也許正是這些天馬行空的“吹牛”,在他的心中播灑下了幾粒希望的種子,在暴風雨來臨,人生轉折的節點上,種子發芽,心中的渴望轉變成一點一點的努力,再加上一點點的好運氣,成就了現在的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