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當“性侵”成為社會焦點,博物館怎能“置身事外”

引言

當水與火,本不相融的兩個元素混合在一起,幻化出了水火交融的奇景。當“性”和博物館,被公眾默認為風馬牛不相及的兩個主題聯繫在一起,又會被誤解出什麼樣的質疑呢?

水火交融概念圖“S”

面對社會焦點問題(“性侵”),博物館是置身事外或是勇敢發聲?面對公眾對某些社會問題的回避,博物館又該當如何肩負起社會責任呢?今天,筆者奮筆疾書,很有必要把這些問題赤裸裸地擺出來,無論冷眼旁觀,抑或溫情凝視,任君評說……

“性侵”的刺痛

“性侵”最近成為一個熱搜話題,全城熱議,各類相關案件(高校性侵、留守兒童性侵……)陸續被報導(這裡就不贅述了)。各層面的譴責之聲、聲討之聲、反省之聲、調查、處置、維權等等,人聲鼎沸,不絕於耳。就連在菜市場都能耳聞大叔大媽間的竊聲漫語。見到如此群情激奮的場景,甚是鼓舞,這是公眾自覺意識的覺醒,也是社會正義公知的暖心體現。

不忍直視的性侵

與此同時,當公眾群情激奮地對“性侵”議題的口誅筆伐之時,筆者再次陷入了愁思,熱議過後,公眾是否又歸於冷眼旁觀,社會是否又對此類侵犯趨於冷淡。根據筆者的觀察,“性侵”不是一個新興的內容,而且類似的侵犯一直都在重現,根據中國少年兒童文化藝術基金會女童保護基金發佈的《2016年兒童安全教育及相關性侵案件情況報告》,

2016年全年媒體公開曝光的性侵害兒童(14歲以下)案例433起,與2015年相比同比增長27.35%。

每次曝光或相關議題一出,公眾即群起而攻之,話題性消退,便了無音訊,如此迴圈,永無止境地消耗著“性侵”對公眾自覺意識的認知傷害,進而使得整個社會陷入到一種疲態的迴圈,也在不斷地刺痛著這個社會的脆弱神經。

“性侵”背後的“性”

筆者看來,“性侵”的背後還是整個社會對“性”的消極認識的直接反應。公眾日常對“性”議題的避而不談(或輕描淡寫),對“性”概念的天然扭曲,以及對“性”教育的主觀摒棄(例如:北京師範大學兒童性教育課題組推出的《珍愛生命—小學生性健康教育讀本》就由於某些公眾的斷章取義與惡意曲解,遭受到了抨擊與抵制),使得整個社會對於“性”觀念(或議題)有著太多太多雜亂、錯亂、非理性的誤解,

甚至導致因誤解而引起的“性”觀念濫用與犯罪。

《珍愛生命—小學生性健康教育讀本》

“性”,難言

之前聽過一個詞“談性色變”被用來形容中國社會對於“性”議題的忌諱與敏感。應該有不少人覺得這個詞早已不符合現在的社會發展現狀。社會的發展斷然無假,然而不幸的是普遍公眾對“性”的認識依然難以與社會已達到的發展水準吻合。從北大兒童性教育讀本引發的爭議就能一窺其面,筆者並不反對合理的質疑,但是過分的敏感與曲解使得本來的善意舉動被“妖魔化”甚至被解讀成“誤人子弟”、“扭曲兒童心理發展”等,體現出“性”一直被公眾潛意識所禁錮,甚至因禁錮而引起不必要的認識扭曲。

在這麼一個資訊高速傳播的年代,認知管道已日新月異,對“性”的發聲也逐漸自覺與明晰。“性”解放的呼籲也此起彼伏,無論是在性☆禁☆學領域亦或者是在社會學領域都被廣泛提倡,然而依舊雷聲大雨點小,卻有不少商業機構運營以此為嚼頭的活動,冠以“性文化節”、“性文化展”與“性文化博覽會”等各色名目在前幾年跑遍大江南北,缺乏正面宣傳“性”意識之實,也引起了更多對“性”觀念與意識的誤解,甚至造成普遍公眾對“性”議題的反感。

博物館的“性”議題責任

國內的冷處理

正是整個社會對於“性”議題的過分敏感與曲解,使得眾多公共機構也對“性”議題避而不談(除卻衛生檢疫部門的“性”科普)。特別對於本就相對僵化的博物館業界,面對“性”字更是一臉漠視。筆者檢索最近發佈的2016年度全國博物館名錄,在4000多家博物館中,才發現唯一一家以“性”為專題的博物館——武漢達臨性☆禁☆學博物館,業界對“性”的關注可見一斑,更別說開展“性”議題討論與展覽了,當然除了武漢達臨性☆禁☆學博物館有專業的“性”專題外,也偶有自然科技類博物館中的生殖繁衍展陳對“性”點到為止。

海外的聲音

相較於國內博物館對“性”議題的冷處理,國外卻有不少博物館主動以說“性”、言“性”甚至以“性”為己任的,例如位於英國倫敦的Wellcome Collection在2014年11月至2015年9月就舉辦了一場別開生面的名為“The Institute of Sexology(性☆禁☆學研究所)”的“性”主題展。這是以一種公開形式對私人行為的坦誠探索,這是第一個將性研究的先驅們聚集在一起的展覽,展出了超過200件作品,包括藝術作品、稀有的檔案材料、電影和攝影等。同時有大量相關活動配套進行(討論會、出版物等),以一個全方位的角度對“性”進行認真、理性、科學地闡述。

“The Institute of Sexology(性☆禁☆學研究所)”海報

除此之外,美國紐約的性博物館(Museum of Sex)也一直致力於推動公眾的“性”文化傳播(再次強調,請不要帶著有色眼鏡看待這一名詞),同時積極參與到社會“性”議題的討論中,甚至是為此勇敢發聲。

紐約的性博物館(Museum of Sex)

博物館應有的社會擔當

說到這裡,業界應該有不少質疑聲音的出現“這和我有什麼關係”、“我們可是很莊重的”、“這東西不入流”、“我們定位不一樣”……不可否認,博物館的定位非常重要,而其中有一個定位也被國內博物館業界廣泛引用,那就是為公眾提供文化服務與進行優秀文化的傳播。同時,也就在進幾年以來,博物館業界也在逐漸強調自身的社會責任與不可替代的社會角色,來強調自身的社會文化價值。一個文化服務與一個社會責任,重新喚起了中國博物館業界的活力與良知。

然而,對某些社會公眾敏感議題(“性”議題)的冷漠,讓博物館自身與公眾本已逐漸拉近的關係,又似乎漸行漸遠。博物館作為莊重主流的引導力量,更適合為公眾的正確的“性”認知提供有力的指引與提供合理的協助,而非以一句“無關”打發,繼續自己“象牙塔”的堆砌。

Wellcome Collection的“性”議題活動

2017年國際博物館日都可以“博物館與有爭議的歷史:博物館講述難以言說的歷史”為主題,那為什麼博物館就不能再講述難以言說的“性”呢?筆者也理解,其中牽扯到太多太多的因素與現實,面對那些難以言表的議題,永遠舉步維艱。但是不走出第一步,又怎麼知道後續如何?或許就是那一步“我無權拒絕他們入內讀書,但您有權選擇離開”,就打開了公眾進入圖書館的大門,“性”議題的社會感或許也可以成為博物館敢於擔當的另一個大門。

2017年國際博物館日海報

結語

“性”不是一個汙字,在先入為主之前,請先閉目自問,“何以為性”;“性”也不是一個禁忌,在自我意識禁錮之前,請先反思,“性為何”。面對普遍公眾所缺失的正確的“性”意識,作為公共文化載體的博物館,是否想過自身定位與實際行為的錯位,是否思慮自身責任的缺失,是否有意識走出那座“象牙塔”,更貼心地與公眾聯繫起來,為公眾正義發出自己的聲音?

筆者自問能力尚淺,暫無力為該類問題提出完美的解決方案,但是,作為一名博物館的熱心公眾,還是懷著一顆赤子之心,期待看到中國博物館也可以撐起社會公知與中華氣節的那一日。

作者:ML

圖片來源於網路

編輯:Mark仔#City

社會的發展斷然無假,然而不幸的是普遍公眾對“性”的認識依然難以與社會已達到的發展水準吻合。從北大兒童性教育讀本引發的爭議就能一窺其面,筆者並不反對合理的質疑,但是過分的敏感與曲解使得本來的善意舉動被“妖魔化”甚至被解讀成“誤人子弟”、“扭曲兒童心理發展”等,體現出“性”一直被公眾潛意識所禁錮,甚至因禁錮而引起不必要的認識扭曲。

在這麼一個資訊高速傳播的年代,認知管道已日新月異,對“性”的發聲也逐漸自覺與明晰。“性”解放的呼籲也此起彼伏,無論是在性☆禁☆學領域亦或者是在社會學領域都被廣泛提倡,然而依舊雷聲大雨點小,卻有不少商業機構運營以此為嚼頭的活動,冠以“性文化節”、“性文化展”與“性文化博覽會”等各色名目在前幾年跑遍大江南北,缺乏正面宣傳“性”意識之實,也引起了更多對“性”觀念與意識的誤解,甚至造成普遍公眾對“性”議題的反感。

博物館的“性”議題責任

國內的冷處理

正是整個社會對於“性”議題的過分敏感與曲解,使得眾多公共機構也對“性”議題避而不談(除卻衛生檢疫部門的“性”科普)。特別對於本就相對僵化的博物館業界,面對“性”字更是一臉漠視。筆者檢索最近發佈的2016年度全國博物館名錄,在4000多家博物館中,才發現唯一一家以“性”為專題的博物館——武漢達臨性☆禁☆學博物館,業界對“性”的關注可見一斑,更別說開展“性”議題討論與展覽了,當然除了武漢達臨性☆禁☆學博物館有專業的“性”專題外,也偶有自然科技類博物館中的生殖繁衍展陳對“性”點到為止。

海外的聲音

相較於國內博物館對“性”議題的冷處理,國外卻有不少博物館主動以說“性”、言“性”甚至以“性”為己任的,例如位於英國倫敦的Wellcome Collection在2014年11月至2015年9月就舉辦了一場別開生面的名為“The Institute of Sexology(性☆禁☆學研究所)”的“性”主題展。這是以一種公開形式對私人行為的坦誠探索,這是第一個將性研究的先驅們聚集在一起的展覽,展出了超過200件作品,包括藝術作品、稀有的檔案材料、電影和攝影等。同時有大量相關活動配套進行(討論會、出版物等),以一個全方位的角度對“性”進行認真、理性、科學地闡述。

“The Institute of Sexology(性☆禁☆學研究所)”海報

除此之外,美國紐約的性博物館(Museum of Sex)也一直致力於推動公眾的“性”文化傳播(再次強調,請不要帶著有色眼鏡看待這一名詞),同時積極參與到社會“性”議題的討論中,甚至是為此勇敢發聲。

紐約的性博物館(Museum of Sex)

博物館應有的社會擔當

說到這裡,業界應該有不少質疑聲音的出現“這和我有什麼關係”、“我們可是很莊重的”、“這東西不入流”、“我們定位不一樣”……不可否認,博物館的定位非常重要,而其中有一個定位也被國內博物館業界廣泛引用,那就是為公眾提供文化服務與進行優秀文化的傳播。同時,也就在進幾年以來,博物館業界也在逐漸強調自身的社會責任與不可替代的社會角色,來強調自身的社會文化價值。一個文化服務與一個社會責任,重新喚起了中國博物館業界的活力與良知。

然而,對某些社會公眾敏感議題(“性”議題)的冷漠,讓博物館自身與公眾本已逐漸拉近的關係,又似乎漸行漸遠。博物館作為莊重主流的引導力量,更適合為公眾的正確的“性”認知提供有力的指引與提供合理的協助,而非以一句“無關”打發,繼續自己“象牙塔”的堆砌。

Wellcome Collection的“性”議題活動

2017年國際博物館日都可以“博物館與有爭議的歷史:博物館講述難以言說的歷史”為主題,那為什麼博物館就不能再講述難以言說的“性”呢?筆者也理解,其中牽扯到太多太多的因素與現實,面對那些難以言表的議題,永遠舉步維艱。但是不走出第一步,又怎麼知道後續如何?或許就是那一步“我無權拒絕他們入內讀書,但您有權選擇離開”,就打開了公眾進入圖書館的大門,“性”議題的社會感或許也可以成為博物館敢於擔當的另一個大門。

2017年國際博物館日海報

結語

“性”不是一個汙字,在先入為主之前,請先閉目自問,“何以為性”;“性”也不是一個禁忌,在自我意識禁錮之前,請先反思,“性為何”。面對普遍公眾所缺失的正確的“性”意識,作為公共文化載體的博物館,是否想過自身定位與實際行為的錯位,是否思慮自身責任的缺失,是否有意識走出那座“象牙塔”,更貼心地與公眾聯繫起來,為公眾正義發出自己的聲音?

筆者自問能力尚淺,暫無力為該類問題提出完美的解決方案,但是,作為一名博物館的熱心公眾,還是懷著一顆赤子之心,期待看到中國博物館也可以撐起社會公知與中華氣節的那一日。

作者:ML

圖片來源於網路

編輯:Mark仔#C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