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2元店是怎麼圈錢,實現年收入過百萬的?

我們老是在一些一、二線城市甚至於鄉鎮看到很多個兩元店,生意出奇的好,裡面賣的大部分都是學生用品、小飾品、日用品、掛件,掛飾等等生活中常用的東西。這樣的兩元店開店選址一般要選在人流多的地方,

比方打工人多的地方,學生聚集地,平民商業街等等,這些是都是店鋪的消費人群,雖然不是什麼高消費人群,但卻是兩元店走量收入的重要支撐。

黑格爾有一句哲學名言:存在即合理。放眼中國六百多個城市,幾乎每個城市都有幾家或更多的兩元店。由此可見,賺錢是肯定的,不然也不會有這麼多人前赴後繼的加入進來。

走進2元店,給人的感覺總是:望見商品無數,沉醉不知歸路。商品齊全,小到玩具小汽車,大到炒菜不粘鍋。進到店裡的人都被2塊錢衝昏頭腦了,看啥拿啥,甭管有沒有用,甭管品質咋樣,也不問問是不是2塊錢,就全部往手裡放,結帳時也不合計,反正兩塊錢買不了吃虧,

兩塊錢買不了上當。

而2元商品之所以好賣的原因在哪呢?

首先給人一種物美價廉的感覺,不管有錢人還是囊中羞者都可任意挑選,不受限制。總能在琳琅滿目的商品中選出自己缺的那一兩樣。

當然兩元店裡也不只是賣2塊錢的東西,其間還夾雜著十幾塊錢的比較精美的東西,說不定正是你所缺的。

2元商品的進貨組成也比大商店來得快,對資訊、市場的變化反應及時,一有新貨,

就可以毫不費勁地組合銷售,一遇滯銷行情出現,又可以馬上平倉,不受資金周轉等商業活動的環節所限,尤其一遇節假日,銷售更是興旺。

那麼,2元店又是怎麼盈利,並在一、二、三線城市穩穩佔據自己的一線之地呢?

首先,我們來扒一扒2元店的歷史。2元店前身是1元店,2002年開始嶄露頭角,真正的火起來是2005年-2008年這段時間。當時正趕上加盟行業火爆的時候,我所在的公司加盟店全國前前後後上下開了2000家左右,

國內遍地開花,國外連越南和緬甸都有。當時公司的老闆也因生意的火爆和淨利潤的暴增從一窮二白,到身價千萬。

根據市場調研,簡單分析分析2元店的盈利手段,其實主要來以下幾個方面:

1、售價2元,依然有較高的利潤。當時公司給加盟商供貨價格每件從0.3元 - 1.8元不等,其中1.2元以下的商品佔據較大比例。這樣公司還是賺錢的,有些加盟商會自己到當地的小商品集散地批發貨品,

有的貨品甚至能拿到0.1元的低價。

2、產品種類繁多,總有一種適合你。公司產品分為飾品和百貨兩個大類,涵蓋了流行飾品、兒童玩具、卡通文體、居家用品、迷你靚妝用品、時尚禮品、日用品等十幾個系列,1000餘種商品,琳琅滿目,進去以後轉一圈,總有一種適合你。普通的小店上不全,也有幾百種,就是雜貨店。

4、產品擺放有講究,抓住眼球很重要。超值的產品一般要放到醒目的位置,顧客看到這些產品會產生“這種東西才賣兩元太超值了”的念頭,往往接下來選購的時候,就形成了先入為主的心理狀態,會不由自主的多選產品。

08年的時候,當時的加盟商中好的一年大概能淨掙10W - 20W,非常懶的不太打理店面東西擺得亂七八糟都落一層灰的,一年也有2W - 3W的純收入。不過,為了適應市場的發展,現在大部分的兩元店都開始轉型了,轉型為4元店、8元店、10元店了,火爆的勢頭已經難以阻擋了。

2元店不僅能生存,還有“暴富”的門道

早在上世紀80年代,日本就湧現出大批百元店(相當於RMB5塊),歐美雖然經濟發達但這一模式也有很多成功範例。

發展到今天,國內2元店更是遍地開花,就算在互聯網+風氣滾滾的今天,仍舊殺出個2年開1100家店創50億營收的名創優品。所謂2元店,指的是主打商品定價為X元的線下小商店零售店,定價1元就是1元店,2元就是2元店,9.9就是9元店,以此類堆。

主要品類為生活日用品,例如工藝品、時尚飾品、家居裝飾、學生文具、家用小電器、辦公用品、化妝用品、玩具禮品、廚房用品、日化用品、清潔用品、女性用品等,選址常常位於人流量大的鬧市。而X元店早已架構出自己的一套暴利走量業務模式,玩薄利多銷簡直死路一條。

X元店的暴利

“扣除租金人工成本,X元店目前毛利率普遍能做到25%以上,在一線以及省會城市不少店鋪營業額往往破百萬。”

1,國內有著全世界最健全成熟的工業體系,工業品價格簡直低到可恥。大把看起來值個十塊八塊的東西進貨價可能也就兩三毛。進貨量大有管道議價權價格還能壓低個幾成,掃尾貨更是近乎白送!主要貨源管道:阿裡巴巴,慧聰網,義烏小商品市場,加盟品牌商以及其他線上專門的批發市場。

3,具有極高市場感知的選品策略。不少X元店的商品成百上千,但做得好的一定堅守高頻剛需的底線,以生活快銷品為主,從數千個商品細分領域中挑選出賣得最好的用來鋪貨,做長尾小商品聚合。有時候買個漱口杯,抱枕,髮夾,化妝盒等小東西,電商除了時間上不允許,可能還得湊個單,不湊的話運費比東西本身還貴,同時海量的商品庫裡頭你根本不知道買哪個好!此外去超市的話,東西同樣難找賣相還未必讓人滿意。這就決定了X元店無可取代的競爭力,有效規避了電商和其他零售形態的慘烈競爭,是一個很獨特的領域。

4,接地氣的促銷策略。上新快,逛店成為一種樂趣,回頭客多;以上新,促銷贈禮等噱頭提煉話術,是“騷擾”路人,吸引客流很好的切入點;門口設彩妝區(容易讓人停留的商品)提供免費化妝或者美甲服務,留住客戶,烘托店內人氣;提供舒適貼心的購物體驗,看到顧客手頭拿著商品的時候,店員遞上購物籃,可買可不買變成會買,買一兩件的都可能變成買下一籃子……

5,通過送購物袋,送會員的方式可以引導買家加關注微信公眾號!有不少連鎖店積累了千萬級的用粉絲量,這是賺來的另外一座金山。

6,IP塑造貫穿始終,從產品logo、名稱、設計風格的統一,到店鋪裝潢的統一,店員著裝、禮儀的統一等多個方面植入品牌要素,為後續直營或者招商加盟打造樣板店。IP也是X元店這一商業模式脫穎而出的絕招。這是X元店從盈利幾十萬躍升至百萬,千萬,億級的關鍵。

7,引進招商加盟或者投資可以調動社會資源,迅速擴大規模,進一步獲取規模效益。加盟費,保證金,連帶租金,裝修費,貨款,可操作的地方很多,四兩撥千斤。

在消費升級的大背景下,傳統線下商業仍舊有大片可開拓的藍海,互聯網+固然好,但是借助互聯網開展業務也有暴露商業模式引來激烈競爭的風險。有時候,主動去掉一些互聯網屬性,線上線下相結合,反而無形中可以構築無人可逾越的護城河。

超值的產品一般要放到醒目的位置,顧客看到這些產品會產生“這種東西才賣兩元太超值了”的念頭,往往接下來選購的時候,就形成了先入為主的心理狀態,會不由自主的多選產品。

08年的時候,當時的加盟商中好的一年大概能淨掙10W - 20W,非常懶的不太打理店面東西擺得亂七八糟都落一層灰的,一年也有2W - 3W的純收入。不過,為了適應市場的發展,現在大部分的兩元店都開始轉型了,轉型為4元店、8元店、10元店了,火爆的勢頭已經難以阻擋了。

2元店不僅能生存,還有“暴富”的門道

早在上世紀80年代,日本就湧現出大批百元店(相當於RMB5塊),歐美雖然經濟發達但這一模式也有很多成功範例。

發展到今天,國內2元店更是遍地開花,就算在互聯網+風氣滾滾的今天,仍舊殺出個2年開1100家店創50億營收的名創優品。所謂2元店,指的是主打商品定價為X元的線下小商店零售店,定價1元就是1元店,2元就是2元店,9.9就是9元店,以此類堆。

主要品類為生活日用品,例如工藝品、時尚飾品、家居裝飾、學生文具、家用小電器、辦公用品、化妝用品、玩具禮品、廚房用品、日化用品、清潔用品、女性用品等,選址常常位於人流量大的鬧市。而X元店早已架構出自己的一套暴利走量業務模式,玩薄利多銷簡直死路一條。

X元店的暴利

“扣除租金人工成本,X元店目前毛利率普遍能做到25%以上,在一線以及省會城市不少店鋪營業額往往破百萬。”

1,國內有著全世界最健全成熟的工業體系,工業品價格簡直低到可恥。大把看起來值個十塊八塊的東西進貨價可能也就兩三毛。進貨量大有管道議價權價格還能壓低個幾成,掃尾貨更是近乎白送!主要貨源管道:阿裡巴巴,慧聰網,義烏小商品市場,加盟品牌商以及其他線上專門的批發市場。

3,具有極高市場感知的選品策略。不少X元店的商品成百上千,但做得好的一定堅守高頻剛需的底線,以生活快銷品為主,從數千個商品細分領域中挑選出賣得最好的用來鋪貨,做長尾小商品聚合。有時候買個漱口杯,抱枕,髮夾,化妝盒等小東西,電商除了時間上不允許,可能還得湊個單,不湊的話運費比東西本身還貴,同時海量的商品庫裡頭你根本不知道買哪個好!此外去超市的話,東西同樣難找賣相還未必讓人滿意。這就決定了X元店無可取代的競爭力,有效規避了電商和其他零售形態的慘烈競爭,是一個很獨特的領域。

4,接地氣的促銷策略。上新快,逛店成為一種樂趣,回頭客多;以上新,促銷贈禮等噱頭提煉話術,是“騷擾”路人,吸引客流很好的切入點;門口設彩妝區(容易讓人停留的商品)提供免費化妝或者美甲服務,留住客戶,烘托店內人氣;提供舒適貼心的購物體驗,看到顧客手頭拿著商品的時候,店員遞上購物籃,可買可不買變成會買,買一兩件的都可能變成買下一籃子……

5,通過送購物袋,送會員的方式可以引導買家加關注微信公眾號!有不少連鎖店積累了千萬級的用粉絲量,這是賺來的另外一座金山。

6,IP塑造貫穿始終,從產品logo、名稱、設計風格的統一,到店鋪裝潢的統一,店員著裝、禮儀的統一等多個方面植入品牌要素,為後續直營或者招商加盟打造樣板店。IP也是X元店這一商業模式脫穎而出的絕招。這是X元店從盈利幾十萬躍升至百萬,千萬,億級的關鍵。

7,引進招商加盟或者投資可以調動社會資源,迅速擴大規模,進一步獲取規模效益。加盟費,保證金,連帶租金,裝修費,貨款,可操作的地方很多,四兩撥千斤。

在消費升級的大背景下,傳統線下商業仍舊有大片可開拓的藍海,互聯網+固然好,但是借助互聯網開展業務也有暴露商業模式引來激烈競爭的風險。有時候,主動去掉一些互聯網屬性,線上線下相結合,反而無形中可以構築無人可逾越的護城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