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英雄本色2018》:一部向經典致敬的電影|名家

文|蒲 劍

編輯|杜思夢

看到片名,我首先想到的這是一部向吳宇森致敬的電影。

作為香港電影的一代宗師,吳宇森開創的暴力美學既吸引了無數觀眾,也讓眾多電影創作者癡迷。吳宇森導演從好萊塢回歸國內拍戲後,卻接連遭遇票房“滑鐵盧”。從《赤壁》(上、下)到《太平輪》(上、下),儘管電影的品質均屬上乘,但市場就是不給力。近期翻拍的《追捕》,雖然票房過億,市場卻反響平平。吳導演可能老了,所謂英雄遲暮。

《英雄本色2018》(以下簡稱丁版《英雄本色》)的故事框架和人物關係,基本沿用了吳宇森1986年的《英雄本色》(以下簡稱吳版《英雄本色》)。但是,丁晟作為編劇之一,改編遇到的第一個問題,就是吳版《英雄本色》故事移植到內地的合理性。

香港曾經黑社會猖獗,宋子豪、小馬哥的人物身份毋庸置疑。

吳版《英雄本色》告訴我們,英雄的本色是熱血衷腸、義薄雲天。無論有沒有血緣關係,兄弟之間,俠肝義膽、捨身忘死。這樣的價值觀在內地主流意識形態的視域之下,是有待商榷的。所以,丁版的《英雄本色》中,黑幫被走私團夥取代,主人公周凱是一個不販毒不走私洋垃圾的“有良知”的走私分子,兄弟馬柯是來自臺灣的小混混。與宋子豪和小馬哥在槍林彈雨中建立起來的生死情誼相比,
周凱和馬柯的關係顯得比較單薄。

在吳版的《英雄本色》中,小馬哥告訴阿成,他第一次跟豪哥出去做生意,對方拿槍頂著他的頭讓他喝一整瓶的威士卡,是豪哥替他喝了,然後又逼他們喝尿!這些鋪墊,很好地說明了豪哥與小馬出生入死的患難之情,

解釋了為什麼豪哥在臺灣遭遇不測後小馬要替豪哥報仇。但在丁版的《英雄本色》裡,缺少了這樣的鋪墊,馬柯總是碎碎念“兄弟拜把”,一定程度上說明了編劇在如何建構周凱和馬柯的兄弟情關係上的無能為力。

在吳版的《英雄本色》中,宋子豪和宋子傑關係的鋪墊,從宋子傑大學畢業考上員警開始,影片用一定的篇幅來描寫兄弟倆親密無間的深厚情誼。父親臥病在床,

家庭靠子豪支撐,導演也照著長兄如父的模式來刻畫人物。丁版《英雄本色》中只用臺詞簡單交代了周凱過早承擔了養家的責任,出海一年兩年不回,周凱周超是血濃於水的親情關係。

但是,在吳版的《英雄本色》中,子豪的黑社會身份和坐牢的歷史,給子傑在警察局的升遷帶來影響,才有了子傑視哥哥為仇人,而子豪一如既然關心弟弟,最後兄弟倆浴血和解的動人情節。

丁版的周超,邁不過去的心結,只是沒有想到哥哥是一名罪犯。周凱為保護周超到公安局要求領導安排周超回避的設計,實在有些牽強。周凱受哈哥之托到茶館見日本人,不知是刪改的原因還是原劇本的缺憾,極其不合理。周凱去談什麼,不知道;皮箱裡裝的是什麼,也不知道(觀眾可以腦補是毒☆禁☆品)。突然間就動手了,員警也來了。最後,周超發現追捕的人居然是自己哥哥——這是編劇想要的結果。

如果這個情節設計的目的是告訴觀眾哈哥和皮筋認為周凱礙事,不願意參與販毒而企圖把他送進監獄,那為什麼不讓周凱的小弟馬柯同去,而是讓哈哥的兒子阿倉去呢?周凱被判刑三年,可以推斷不是什麼大罪(肯定不是走私罪,因為沒有走私證據),那麼,周超去接他出獄時有必要讓自己的哥哥離開這個城市嗎?

可見,建構獨特而合理的人物關係是這部戲的基礎,是一切人物行為的出發點,是情節邏輯的核心。吳版《英雄本色》的故事發生在香港有其嚴格的地域性和時代性特點,而移植到當代中國內地,就會產生很多掣肘,難以自圓其說。

周潤發扮演的小馬哥已經深入六七十年代出生的內地電影觀眾的腦海。那個嬉笑怒駡、不拘小節、關鍵時刻挺身而出的孤膽英雄,成為很多觀眾膜拜的偶像。

事實上,吳版的《英雄本色》,狄龍、張國榮、李子雄都恰到好處地演繹了自己的角色。狄龍扮演的宋子豪,沉穩、寬厚,具有大哥的風範;張國榮扮演的宋子傑,意氣風發、衝動、好勝;李子雄扮演的阿成,陰險、狡詐、兇惡。

出於商業策略的考慮,丁版《英雄本色》啟用王凱、馬天宇、王大陸這些人氣明星。“流量”與演技,孰重孰輕?在今天的創作環境中,導演即便心知肚明,也不能從心所欲。

王凱與之前的《偽裝者》《嫌疑人X的現身》相比,表演有了提升,但人物依然缺少完整性。也許觀眾最期待的是新版小馬哥。周潤發的小馬哥,口含火柴的設計,已經帥到極致。王大陸只能另闢蹊徑,演繹一個初混江湖、處處需要有人庇護的小弟,在大哥被人陷害後,挺身而出,為大哥復仇。王大陸的小馬哥,基本上看到了一個人成長的軌跡。

氣質最弱的是馬天宇扮演的弟弟周超。馬天宇與年輕時的張國榮有幾分相似,不知道除了人氣外,這是否也是導演選擇的理由。但僅有相似是不夠的。馬天宇的長相除了稚嫩和帥氣,毫無特點,加上表演的平淡,幾乎不能給觀眾留下什麼印象。

丁版的《英雄本色》弱化了周超女友璐璐的戲,增加了周凱的女友美琳這一角色。戲雖不多,反倒給觀眾留下了較深的印象。一個風塵女子,即使身體墮落,內心也還在堅守一份情感。吳樾飾演的皮筋,原片中只是個過場人物,現在改編為一同為哈哥走私的馬仔,增加了戲份,演員的表現也還出色。

丁版的《英雄本色》完成度最高的,應該是對吳宇森暴力美學的繼承。影片開啟,吳版《英雄本色》的主題音樂款款襲來。空鏡頭畫面疊印字幕的處理,營造出濃烈的懷舊意味——影片“致敬”的格調就此奠定。

電影中寧浩口含火柴並出現吳版小馬哥的海報,更是明確了丁晟向吳宇森致敬的意圖。用高速攝影呈現槍戰的過程,是典型的吳氏暴力美學,丁晟導演運用得得心應手,自然流暢。特別是馬柯復仇,射殺皮筋的戲,整個調度,鏡頭安排,幾乎與吳版一致。

不過丁晟將戲設置在日式餐廳,色彩更為絢爛,畫面更為華麗,將暴力美學做了更淋漓的呈現。吳宇森的暴力美學中另一個慣常使用的元素是“騰飛的白鴿”。有意思的是,丁版《英雄本色》中多次出現了海上翱翔的白色海鷗。也可以理解丁導向暴力美學致敬的又一個符號。

2017年11月,吳版《英雄本色》數字的修復版在大陸上映。如果與丁版《英雄本色》的上映聯繫起來看,吳版的複映可能不是一個偶然孤立的事件。是不是製片方給丁版預熱?不得而知。但吳版的重映,並沒有掀起觀影熱潮,3000多萬的票房數字也不算很漂亮。某種程度上,預示了丁版今天的市場表現。

吳宇森的《英雄本色》,與八十年代的改革開放,與大陸人民對近在眼前卻又陌生的香港,與熱血澎湃渴求變化的小鎮青年,與街頭繁榮的錄影廳等等,都有不可切割的聯繫。香港電影的衰落是歷史的宿命,是無法找回的夢想。作為今天電影觀眾主體的85後、90後,他們眼裡沒有陌生的香港,缺少《英雄本色》帶給他們的集體記憶,也就沒有了可以消費的情懷。

近幾年來,有一些改編翻拍自成功的國內外電影的影片進入市場,總體表現不盡人意。如徐昂的《十二公民》,劉傑的《捉迷藏》,郭在容的《在世界中心呼喚愛》,包括丁晟導演本人的《鐵道飛虎》,吳宇森的《追捕》等。我認為,改編和翻拍是不同的。

改編,只是將原來的故事和人物當做素材,甚至僅僅採用原作品的一些基本創意。改編必須加入新的情節元素和表現元素。比如徐克拍攝的《智取威虎山》,僅保留了原作的部分故事情節和人物身份,而表現方式是全新的。

導演丁晟

翻拍則不然。翻拍要忠實原作的故事和人物設置,甚至空間造型,鏡頭語言都要追求與原作的相似性。改編或者翻拍境外作品,都面臨一個本土化的問題。改編因為給編劇開放了足夠大的空間,其本土化的改造可以更徹底;而翻拍因為對原作品的忠實,原作品在文化背景、故事的合理性、人物的生存狀態上等都會與本土產生較大衝突。

有的電影作品,如果我們僅僅把它當外國作品看,我們會相信它,喜歡它,但如果將它的故事放置在中國本土,我們就會認為它虛假不可信。這是跨文化傳播中文化的陌生性導致文化認知的不同。丁晟導演的《鐵道飛虎》屬於改編,他可以沒有負擔地按照自己理解的方式去講那樣一個大家耳熟能詳的故事。《英雄本色2018》卻是翻拍,連名字都不改,僅僅加了一個年份限制以示與原作的區別。所以,丁晟導演這次面臨的困難,是可以想見的。

(作者為中國傳媒大學戲劇影視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聲明

文章未經授權嚴禁轉載

歡迎分享至朋友圈獲取授權請點擊“閱讀原文”

商務合作微信:214742506

丁版的周超,邁不過去的心結,只是沒有想到哥哥是一名罪犯。周凱為保護周超到公安局要求領導安排周超回避的設計,實在有些牽強。周凱受哈哥之托到茶館見日本人,不知是刪改的原因還是原劇本的缺憾,極其不合理。周凱去談什麼,不知道;皮箱裡裝的是什麼,也不知道(觀眾可以腦補是毒☆禁☆品)。突然間就動手了,員警也來了。最後,周超發現追捕的人居然是自己哥哥——這是編劇想要的結果。

如果這個情節設計的目的是告訴觀眾哈哥和皮筋認為周凱礙事,不願意參與販毒而企圖把他送進監獄,那為什麼不讓周凱的小弟馬柯同去,而是讓哈哥的兒子阿倉去呢?周凱被判刑三年,可以推斷不是什麼大罪(肯定不是走私罪,因為沒有走私證據),那麼,周超去接他出獄時有必要讓自己的哥哥離開這個城市嗎?

可見,建構獨特而合理的人物關係是這部戲的基礎,是一切人物行為的出發點,是情節邏輯的核心。吳版《英雄本色》的故事發生在香港有其嚴格的地域性和時代性特點,而移植到當代中國內地,就會產生很多掣肘,難以自圓其說。

周潤發扮演的小馬哥已經深入六七十年代出生的內地電影觀眾的腦海。那個嬉笑怒駡、不拘小節、關鍵時刻挺身而出的孤膽英雄,成為很多觀眾膜拜的偶像。

事實上,吳版的《英雄本色》,狄龍、張國榮、李子雄都恰到好處地演繹了自己的角色。狄龍扮演的宋子豪,沉穩、寬厚,具有大哥的風範;張國榮扮演的宋子傑,意氣風發、衝動、好勝;李子雄扮演的阿成,陰險、狡詐、兇惡。

出於商業策略的考慮,丁版《英雄本色》啟用王凱、馬天宇、王大陸這些人氣明星。“流量”與演技,孰重孰輕?在今天的創作環境中,導演即便心知肚明,也不能從心所欲。

王凱與之前的《偽裝者》《嫌疑人X的現身》相比,表演有了提升,但人物依然缺少完整性。也許觀眾最期待的是新版小馬哥。周潤發的小馬哥,口含火柴的設計,已經帥到極致。王大陸只能另闢蹊徑,演繹一個初混江湖、處處需要有人庇護的小弟,在大哥被人陷害後,挺身而出,為大哥復仇。王大陸的小馬哥,基本上看到了一個人成長的軌跡。

氣質最弱的是馬天宇扮演的弟弟周超。馬天宇與年輕時的張國榮有幾分相似,不知道除了人氣外,這是否也是導演選擇的理由。但僅有相似是不夠的。馬天宇的長相除了稚嫩和帥氣,毫無特點,加上表演的平淡,幾乎不能給觀眾留下什麼印象。

丁版的《英雄本色》弱化了周超女友璐璐的戲,增加了周凱的女友美琳這一角色。戲雖不多,反倒給觀眾留下了較深的印象。一個風塵女子,即使身體墮落,內心也還在堅守一份情感。吳樾飾演的皮筋,原片中只是個過場人物,現在改編為一同為哈哥走私的馬仔,增加了戲份,演員的表現也還出色。

丁版的《英雄本色》完成度最高的,應該是對吳宇森暴力美學的繼承。影片開啟,吳版《英雄本色》的主題音樂款款襲來。空鏡頭畫面疊印字幕的處理,營造出濃烈的懷舊意味——影片“致敬”的格調就此奠定。

電影中寧浩口含火柴並出現吳版小馬哥的海報,更是明確了丁晟向吳宇森致敬的意圖。用高速攝影呈現槍戰的過程,是典型的吳氏暴力美學,丁晟導演運用得得心應手,自然流暢。特別是馬柯復仇,射殺皮筋的戲,整個調度,鏡頭安排,幾乎與吳版一致。

不過丁晟將戲設置在日式餐廳,色彩更為絢爛,畫面更為華麗,將暴力美學做了更淋漓的呈現。吳宇森的暴力美學中另一個慣常使用的元素是“騰飛的白鴿”。有意思的是,丁版《英雄本色》中多次出現了海上翱翔的白色海鷗。也可以理解丁導向暴力美學致敬的又一個符號。

2017年11月,吳版《英雄本色》數字的修復版在大陸上映。如果與丁版《英雄本色》的上映聯繫起來看,吳版的複映可能不是一個偶然孤立的事件。是不是製片方給丁版預熱?不得而知。但吳版的重映,並沒有掀起觀影熱潮,3000多萬的票房數字也不算很漂亮。某種程度上,預示了丁版今天的市場表現。

吳宇森的《英雄本色》,與八十年代的改革開放,與大陸人民對近在眼前卻又陌生的香港,與熱血澎湃渴求變化的小鎮青年,與街頭繁榮的錄影廳等等,都有不可切割的聯繫。香港電影的衰落是歷史的宿命,是無法找回的夢想。作為今天電影觀眾主體的85後、90後,他們眼裡沒有陌生的香港,缺少《英雄本色》帶給他們的集體記憶,也就沒有了可以消費的情懷。

近幾年來,有一些改編翻拍自成功的國內外電影的影片進入市場,總體表現不盡人意。如徐昂的《十二公民》,劉傑的《捉迷藏》,郭在容的《在世界中心呼喚愛》,包括丁晟導演本人的《鐵道飛虎》,吳宇森的《追捕》等。我認為,改編和翻拍是不同的。

改編,只是將原來的故事和人物當做素材,甚至僅僅採用原作品的一些基本創意。改編必須加入新的情節元素和表現元素。比如徐克拍攝的《智取威虎山》,僅保留了原作的部分故事情節和人物身份,而表現方式是全新的。

導演丁晟

翻拍則不然。翻拍要忠實原作的故事和人物設置,甚至空間造型,鏡頭語言都要追求與原作的相似性。改編或者翻拍境外作品,都面臨一個本土化的問題。改編因為給編劇開放了足夠大的空間,其本土化的改造可以更徹底;而翻拍因為對原作品的忠實,原作品在文化背景、故事的合理性、人物的生存狀態上等都會與本土產生較大衝突。

有的電影作品,如果我們僅僅把它當外國作品看,我們會相信它,喜歡它,但如果將它的故事放置在中國本土,我們就會認為它虛假不可信。這是跨文化傳播中文化的陌生性導致文化認知的不同。丁晟導演的《鐵道飛虎》屬於改編,他可以沒有負擔地按照自己理解的方式去講那樣一個大家耳熟能詳的故事。《英雄本色2018》卻是翻拍,連名字都不改,僅僅加了一個年份限制以示與原作的區別。所以,丁晟導演這次面臨的困難,是可以想見的。

(作者為中國傳媒大學戲劇影視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聲明

文章未經授權嚴禁轉載

歡迎分享至朋友圈獲取授權請點擊“閱讀原文”

商務合作微信:214742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