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共用出行未必“治堵”,專家“炮轟”不能只盯政策補貼

作為打破行業、學科、所有制和部門局限的非官方、非營利性政策和學術研究機構,走過4個年頭的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在1月20日-21日迎來了第四屆會議的召開。在新趨勢、新格局、新機遇的主線下,

聚焦汽車產業變革的方方面面。

21日下午,在“綠色共用引領城市交通變革”的主題峰會上,一份“綠色共用出行宣言”也隨之出爐。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執行副理事長歐陽明高表示,這一宣言旨在“為城市出行提質增效,促進交通強國建設,營造舒適宜人、可持續發展的出行環境”。

▲歐陽明高宣讀“綠色共用出行宣言”

圍繞宣言中提出的構建智慧、高效、便捷、經濟的出行環境;多層次、差異化的城市綠色共用交通與出行服務體系;推動資訊化、智慧化技術的運用及相關配套設施建設;促進綠色共用出行成為城市交通可持續發展的優質載體等四大方面,來自學界和業界的專家坐而論道,探討未來出行變革趨勢與影響。

關注政策不應只盯“補貼”

來自交通運輸部交通幹部管理學院的張柱庭教授表示,“分時租賃是計算租賃時間的概念,共用汽車則是經濟學概念,二者可以統一歸結到‘汽車租賃’的相關政策管轄下”。

目前,政策上最大的突破是想要劃定“汽車租賃屬於交通服務出行,

把汽車租賃從物的租賃轉換到交通方式裡來”。

按照這樣的趨勢,他判斷現有《道路運輸條例》在修改中不大可能設定許可,但可能會提出事後監管。但可以借鑒《德國共用汽車法》,“只容許共用汽車以減費或免費的方式佔用城市道路”。同時,業界也應該在這方面加強研究,“不應當老盯著財政補貼”。

可持續發展要避免“惡性競爭”

環球車享汽車租賃有限公司總經理曹光宇介紹,總體上,截至2017年底,分時租賃或共用汽車服務已經覆蓋超過80座城市,總量突破8萬輛,用戶群體達到了800萬,發展勢頭良好。

但整個行業也需要弄清一個根本問題,在未來“可持續發展的依據究竟是什麼”。在他看來,

無人駕駛是一個遙遠的夢,在現階段,首先要實現的是“共用出行要實現城市規劃,與個人出行需求的協同發展”。

他認為,只有這樣才能“從城市規劃的維度上把握車輛佈局”,從而在提高城市交通資源使用效率的同時,合理控制企業成本,避免惡性競爭。

共用出行≠解決交通擁堵

“實現了綠色和共用,交通出行就不堵了嗎?”在北京交通發展研究院院長郭繼孚看來,“只要小汽車還以現在的方式上路,不減少里程數,交通擁堵還是一個難題”。

他認為,綠色共用出行的核心要義是實現城市交通的“有序進行”,其難點也正在於超大型城市交通組織的優化。

“城市的交通出行量還會大幅度增長,”郭繼孚設想,“未來的交通系統可能會是一個預約系統。”而這則需要更加強大的智慧化平臺。依託于成熟的無人駕駛技術,共用出行的未來才更具前景。

達成價值認同才是關鍵

“用戶樂於接受、企業可以盈利、政府願意支援、社會能夠共同分享發展效益的綠色共用出行才有意義”。同濟大學交通運輸學院的陳小鴻教授認為,想要達成這樣的遠景,“對新生事物的價值認同尤為重要”。

他表示,汽車電動化為交通節能減排和小汽車組織模式提供了新的機遇。而電動汽車分時租的賃目標和使命,是改變傳統小汽車個人擁有-個人使用的傳統模式,在出行者便利性和道路停車資源使用效率之間獲得更好的平衡。

“務實、前瞻的政策引領;安全、優質的運營服務;誠信、守法的用車行為。這三者才是電動汽車分時租賃健康發展的支柱。”陳小鴻說到。

共用出行還要創新商業模式

普華永道思略特合夥人彭波則從商業模式上對綠色共用出行的未來做出了思考。他認為,共用出行的整體業務承載能力很強,就目前而言,已經牽涉到車輛運營、基礎設施運營、系統運營等多個方面。

而隨著智慧設備的發展,無人駕駛和電動車將對共用汽車產生重大影響。現在共用汽車遇到各種各樣的挑戰,因為整個商業模式依然處在摸索的階段。

彭波預測,在未來“硬體是共用的,但軟體是個性化的”,這就是的共用汽車能夠承載更多的商業元素,從而發展出新的商業模式。

努力減少汽車運營總量

在寶馬中國移動出行服務總監潘鼎喬(Joe Pattinson)希望,“通過共用汽車減少城市運行的汽車總量,讓有出行需求的客戶在有需要的地方能夠便利用車”。

他舉例到,“寶馬在哥本哈根有400輛共用汽車,通過與當地運營商合作,公交卡可以為共用汽車刷卡‘埋單’,既優化了城市交通運營,又減少運營車輛的成本”。

目前,在中國,寶馬與環球車享達成合作,共同在成都推出共用汽車服務,寶馬在提供電動汽車的同時,也協調相關的基礎設施,希望能將所有的要素結合起來”。

潘鼎喬提到,“寶馬非常希望在中國市場拓展業務範圍,也希望與更多城市在未來達成合作”。

共用出行≠解決交通擁堵

“實現了綠色和共用,交通出行就不堵了嗎?”在北京交通發展研究院院長郭繼孚看來,“只要小汽車還以現在的方式上路,不減少里程數,交通擁堵還是一個難題”。

他認為,綠色共用出行的核心要義是實現城市交通的“有序進行”,其難點也正在於超大型城市交通組織的優化。

“城市的交通出行量還會大幅度增長,”郭繼孚設想,“未來的交通系統可能會是一個預約系統。”而這則需要更加強大的智慧化平臺。依託于成熟的無人駕駛技術,共用出行的未來才更具前景。

達成價值認同才是關鍵

“用戶樂於接受、企業可以盈利、政府願意支援、社會能夠共同分享發展效益的綠色共用出行才有意義”。同濟大學交通運輸學院的陳小鴻教授認為,想要達成這樣的遠景,“對新生事物的價值認同尤為重要”。

他表示,汽車電動化為交通節能減排和小汽車組織模式提供了新的機遇。而電動汽車分時租的賃目標和使命,是改變傳統小汽車個人擁有-個人使用的傳統模式,在出行者便利性和道路停車資源使用效率之間獲得更好的平衡。

“務實、前瞻的政策引領;安全、優質的運營服務;誠信、守法的用車行為。這三者才是電動汽車分時租賃健康發展的支柱。”陳小鴻說到。

共用出行還要創新商業模式

普華永道思略特合夥人彭波則從商業模式上對綠色共用出行的未來做出了思考。他認為,共用出行的整體業務承載能力很強,就目前而言,已經牽涉到車輛運營、基礎設施運營、系統運營等多個方面。

而隨著智慧設備的發展,無人駕駛和電動車將對共用汽車產生重大影響。現在共用汽車遇到各種各樣的挑戰,因為整個商業模式依然處在摸索的階段。

彭波預測,在未來“硬體是共用的,但軟體是個性化的”,這就是的共用汽車能夠承載更多的商業元素,從而發展出新的商業模式。

努力減少汽車運營總量

在寶馬中國移動出行服務總監潘鼎喬(Joe Pattinson)希望,“通過共用汽車減少城市運行的汽車總量,讓有出行需求的客戶在有需要的地方能夠便利用車”。

他舉例到,“寶馬在哥本哈根有400輛共用汽車,通過與當地運營商合作,公交卡可以為共用汽車刷卡‘埋單’,既優化了城市交通運營,又減少運營車輛的成本”。

目前,在中國,寶馬與環球車享達成合作,共同在成都推出共用汽車服務,寶馬在提供電動汽車的同時,也協調相關的基礎設施,希望能將所有的要素結合起來”。

潘鼎喬提到,“寶馬非常希望在中國市場拓展業務範圍,也希望與更多城市在未來達成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