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樹心隨風|是“熊孩子”還是背後的“熊家長”

網上有關家庭教育的熱點事件層出不窮,近一年來,社會上關於熊孩子闖禍的新聞層出不窮,熊孩子們頂著年齡小的“免死金牌”帶來的惡性事件數不勝數。之所以被大家稱為“熊孩子”,

究竟是這些孩子的所作所為太另類,還是家長的教育不到位?

我個人認為,家長的教育不光是在行為上,在孩子性格的樹立上更是起著決定性的作用。有人說過教育的極致是行為的影響。父母的一言一行時刻都影響著孩子,有些行為可能會影響孩子一段時間,有的行為卻能影響孩子的一生。

有一則新聞報導,在途經嘉興南站的高鐵上,有幾個孩子在車廂裡鬧,

有位男士實在受不了,就提醒小孩的家長,讓他們管一管,結果孩子的父母火氣很大,最後還動手打了這位男士,扇了人家耳光。

相比較上一則新聞,我們經常在公眾場合看到類似的事情,令我感觸最深的是有一個視頻,一個小朋友一直在用推車撞前邊排隊人的腳,

他的媽媽對那位男士說,請您給他一點教訓,讓他學會尊重別人,然後男士拿起購物車中的優酪乳倒在男孩頭上。我覺得這位家長的做法真的很讓人欽佩,沒有以年齡小為藉口偏袒自己的孩子,既教育了自己的孩子,還給了男士一個交代。

隨著“熊孩子”這個詞語逐漸從原來帶點調侃的愛稱變為現在標籤化的貶義詞,社會對“熊孩子”的寬容度也逐漸降低,

年齡小不能成為人們寬容熊孩子的理由,也不能再成為家庭教育失敗的擋箭牌。網路對熊孩子的攻擊實際上也是對家庭教育失責的憤慨。“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如果家長在教育中沒有起到以身作則的作用,在父母愚昧偏袒的環境下成長起來的熊孩子,一旦邁過了年齡的保護線,再次闖禍便會付出更慘痛的代價。

“人之初性本善”,孩子本是一張潔白的白紙,

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在影響著孩子的成長,用正確的教育方式促進孩子的心智發展,避免做孩子背後的“熊家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