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重慶囤地10年大賺10倍!李嘉誠有錯嗎?

摘要:不要嫉妒和羡慕,更不必罵,因為囤地暴富幾乎不是他的錯

本文系杠杆遊戲創作,未經授權,禁止轉載!如需轉載,請獲取授權。另,授權轉載時還請在文初注明出處和作者,謝謝!

撰文|張銀銀

李嘉誠最近又火了,原因是,其在重慶十年前24.5億元囤的地,如今擬200億出售。

這個新聞已經火了有一段時間,杠杆遊戲一直想說點啥,可又一直沒說,因為李嘉誠內地囤地、高價出售物業大賺已經不是什麼新聞。

今天恰好看到新京報的相關評論分析文章,

我也參與探討一下。首先我要拋出一個看法,不要嫉妒和羡慕,更不必罵他,因為囤地暴富幾乎不是他的錯。那是誰的錯?

杠杆遊戲的觀點是,錯首先在於當初的賣地模式有問題。接著,更大的錯誤在於,這10年來,我們貨幣超發實在是夠多。

1、數千畝的超級大盤,讓開發商想不囤地發財都難!

賣地模式為什麼有錯?李嘉誠此次欲200億元出售的地,位於重慶市南岸區,面積達164萬平方米,也就是2500畝左右。

動輒數千畝的超級大盤、造城模式,根本上就決定了,開發週期本來就要十來年以上。

哪怕一塊幾十畝的地,從拿地到正常開發、銷售週期也要動輒2年,甚至更長。可想而知,上千畝、幾千畝地需要多長的週期。加之這個過程經歷了好幾次房地產的起落、調控,

一直開發進程較慢,一點不奇怪。

至於說2012年國土資源部出臺《閒置土地處置辦法》規定:“未動工開發滿一年的,按照土地出讓或者劃撥價款的20%征繳土地閒置費。未動工開發滿兩年的,無償收回國有建設用地使用權。”

可李嘉誠旗下的公司並不是沒有開發啊。也就是只要開發了一點,剩下的慢慢動,政府部門就沒有理由收回土地。你拿他沒辦法。

再說了,人家已經付過款,又是這麼大腕。杠杆遊戲覺得,如果重慶政府真敢做點啥,這個後果和影響可能是驚人的,這不和不久前東北亞布力的情況類似了,要被全國黑。

所以,別說李嘉誠重慶這塊2500畝這麼大的盤,你無法不讓他囤地,就是只有幾千平米,

他挖掘機開去慢慢挖地基,也是開動了的。

而這十年來,全國房價漲了多少、地價漲了多少?重慶當初房價是多少,現在房價又是多少?特別是2015年末、2016年開始啟動的這一波行情,讓房價、地價明顯再上一個臺階。

這個泡沫橫飛的過程,開發商比誰都心裡樂。今天市場行情已經這樣,人家10年前低價買下了這麼大塊地,今天憑什麼不該高興,憑什麼不可以倒手?商人不逐利才是違反天性。

地方政府當初為什麼要一次性售出這麼大塊地?這個不得而知。但很多城市此前都搞超級大盤模式,特別是當初對一些香港來的大公司、國內排名靠前的大公司,非常歡迎。

地方政府也有自己的算盤,希望靠這些優質的公司,實現品質造城,或者城市更新等。還有的還有產業期待,希望借助優質、大開發商招商引資,推動高端服務業發展。

同時大開發商給得出錢,一次性掏出幾十億買地有這個能力,也幫助了地方政府增收。

說白了,大家都是有自己的算盤。所以,今天我們嫉妒和批評李嘉誠囤地,可能根本就打錯了靶子。

2、十年,M2從40萬億增長到168萬億,你說地價房價怎麼可能不大漲

2007年末時,我國M2僅為40萬億,而到了2017年末,這個數字變成了168萬億。

就算什麼都不做,地價翻4、5倍也是合情合理的。何況,我國物價並沒有出現驚人的大漲,我們不算通貨膨脹很嚴重的國家。

那麼代價就是,有其他蓄水池,把多出來的貨幣吸納了。是的,這就是房子和土地價格的倍增,就是資產泡沫。我們可以罵資產泡沫剪了窮人的羊毛,讓富人更富、窮人更窮。

但回過頭想,如果不靠房地產蓄水,這麼多的水流通到市場上,會有什麼後果?那就是物價高很多,接下來下一個詞語就是民不聊生,公眾的日子將完全沒法過。買什麼東西都貴,都買不起。

當然,杠杆遊戲不是說要感謝房地產,而是應該反思,我們這麼高的M2,必然出現一些資產價格的大漲。

10年前的2007年,全球金融危機還沒波及到我國,我國經濟欣欣向榮,房地產價格已經開始騰飛。不過,對於當初來說,二三十億元依舊是個大數字。拿出這麼大筆錢買地,用今天的觀點看當然不算多(其實也不少),但要考慮當時的情況。

對於當時的李嘉誠來說,倒不能說這是一場豪賭。因為他見識過香港怎麼賣地、控制土地出讓,怎麼玩出房價泡沫的。只要是正常的思維,他該明白,中國內地一定會走上香港的路。

是的,土地財政、貨幣放水、階段性鼓勵房地產,和房地產是真愛,這些道理他應該比當時但內地開發商更懂,年紀和閱歷!

而李嘉誠,他有名氣、聲譽,重慶也好,其他城市也好,當時都喜歡他。都邀請他來投資,他也樂於參與到內地房價騰飛中去。

所以,大家一拍即合。貨幣幫忙、政策鼓勵,地方政府盛情難卻,他在內地低價拿下了很多地。此前杠杆遊戲多次分析過和黃、長江實業的相關財務報表,他在內地的很多地,都是多年前拿的。

那麼今天,自然就到了收穫期。無論自己蓋來賣,還是直接倒手都是大賺。正如杠杆遊戲此前分析過的,時間就是力量,就是金錢,李嘉誠賣房子的利潤率非常高,遠高於內地大部分房企。

3、囤地不是誰都可以,超低負債率讓李嘉誠可以抗風扛雨迎接彩虹

負債率問題是很現實的。如果你動輒百分之八九十,甚至超過100%的資產負債率。你還敢不加快開發進度?

買地是要花錢的,甚至買地很多錢還是有成本的。動輒6、7個點的成本不算高,一些內地房企的資金成本更高。如果這樣,你放10年,成本就翻倍了,你還敢這麼玩?

我們看香港幾大地產巨頭,無論李嘉誠的長實,還是恒基、九龍倉,他們的資產負債率都在20%-30%左右。而內地房地,優質如萬科,也是80%左右,碧桂園差不多90%,恒大之類杠杆遊戲就按下不表了。

超低的負債決定了,李嘉誠等的資金成本很低,按照其自己節奏開發即可。而相反,內地房企大部分拿地激進,動輒還搞出地王,必須靠穩定現金流迴圈。

如今的霸主恒大,當初就差點因為資金鏈緊張而倒下。當然,他們吸取教訓的辦法也很有趣,就是買更多的地,撬動更高的杠杆,靠高周轉實現資產負債率的穩定和下降。

這個玩法同樣也是囤地,但方式不同,是靠迴圈囤地。今天的高價地,明天可能就是低價。只要貨幣放水不停下來,只要土地財政問題無解,只要地方和房地產還是真愛,那麼房價就一輪輪大漲。

在猛漲中,越邁開步子的開發商做越大,周轉效率越高,越可以獲得土地增值的收益。他們不過是辦法不同罷了,或低價買郊區地,坐等整個城市地價、房價上去,郊區變熱點地塊,地價、房價上去;或做地王,堅定看多房價暴漲,然後脫手……

至少這一波,無論內地的房企大鱷,還是李嘉誠們,都是受益者。區別只在於,李嘉誠超低的負債率,讓他沒那麼累,不需要在追求規模中艱難生存、維持現金流和債務的平衡、可持續,而是直接近十倍的資產獲益。

未來還有沒有這樣的神話,杠杆遊戲不知道。但起碼迄今為止,李嘉誠內地1000萬方的土地儲備大部分還沒動。

如果說這是炒地皮,那麼在這一波行情之前活下來的開發商,誰又沒被動參與呢?

地方政府當初為什麼要一次性售出這麼大塊地?這個不得而知。但很多城市此前都搞超級大盤模式,特別是當初對一些香港來的大公司、國內排名靠前的大公司,非常歡迎。

地方政府也有自己的算盤,希望靠這些優質的公司,實現品質造城,或者城市更新等。還有的還有產業期待,希望借助優質、大開發商招商引資,推動高端服務業發展。

同時大開發商給得出錢,一次性掏出幾十億買地有這個能力,也幫助了地方政府增收。

說白了,大家都是有自己的算盤。所以,今天我們嫉妒和批評李嘉誠囤地,可能根本就打錯了靶子。

2、十年,M2從40萬億增長到168萬億,你說地價房價怎麼可能不大漲

2007年末時,我國M2僅為40萬億,而到了2017年末,這個數字變成了168萬億。

就算什麼都不做,地價翻4、5倍也是合情合理的。何況,我國物價並沒有出現驚人的大漲,我們不算通貨膨脹很嚴重的國家。

那麼代價就是,有其他蓄水池,把多出來的貨幣吸納了。是的,這就是房子和土地價格的倍增,就是資產泡沫。我們可以罵資產泡沫剪了窮人的羊毛,讓富人更富、窮人更窮。

但回過頭想,如果不靠房地產蓄水,這麼多的水流通到市場上,會有什麼後果?那就是物價高很多,接下來下一個詞語就是民不聊生,公眾的日子將完全沒法過。買什麼東西都貴,都買不起。

當然,杠杆遊戲不是說要感謝房地產,而是應該反思,我們這麼高的M2,必然出現一些資產價格的大漲。

10年前的2007年,全球金融危機還沒波及到我國,我國經濟欣欣向榮,房地產價格已經開始騰飛。不過,對於當初來說,二三十億元依舊是個大數字。拿出這麼大筆錢買地,用今天的觀點看當然不算多(其實也不少),但要考慮當時的情況。

對於當時的李嘉誠來說,倒不能說這是一場豪賭。因為他見識過香港怎麼賣地、控制土地出讓,怎麼玩出房價泡沫的。只要是正常的思維,他該明白,中國內地一定會走上香港的路。

是的,土地財政、貨幣放水、階段性鼓勵房地產,和房地產是真愛,這些道理他應該比當時但內地開發商更懂,年紀和閱歷!

而李嘉誠,他有名氣、聲譽,重慶也好,其他城市也好,當時都喜歡他。都邀請他來投資,他也樂於參與到內地房價騰飛中去。

所以,大家一拍即合。貨幣幫忙、政策鼓勵,地方政府盛情難卻,他在內地低價拿下了很多地。此前杠杆遊戲多次分析過和黃、長江實業的相關財務報表,他在內地的很多地,都是多年前拿的。

那麼今天,自然就到了收穫期。無論自己蓋來賣,還是直接倒手都是大賺。正如杠杆遊戲此前分析過的,時間就是力量,就是金錢,李嘉誠賣房子的利潤率非常高,遠高於內地大部分房企。

3、囤地不是誰都可以,超低負債率讓李嘉誠可以抗風扛雨迎接彩虹

負債率問題是很現實的。如果你動輒百分之八九十,甚至超過100%的資產負債率。你還敢不加快開發進度?

買地是要花錢的,甚至買地很多錢還是有成本的。動輒6、7個點的成本不算高,一些內地房企的資金成本更高。如果這樣,你放10年,成本就翻倍了,你還敢這麼玩?

我們看香港幾大地產巨頭,無論李嘉誠的長實,還是恒基、九龍倉,他們的資產負債率都在20%-30%左右。而內地房地,優質如萬科,也是80%左右,碧桂園差不多90%,恒大之類杠杆遊戲就按下不表了。

超低的負債決定了,李嘉誠等的資金成本很低,按照其自己節奏開發即可。而相反,內地房企大部分拿地激進,動輒還搞出地王,必須靠穩定現金流迴圈。

如今的霸主恒大,當初就差點因為資金鏈緊張而倒下。當然,他們吸取教訓的辦法也很有趣,就是買更多的地,撬動更高的杠杆,靠高周轉實現資產負債率的穩定和下降。

這個玩法同樣也是囤地,但方式不同,是靠迴圈囤地。今天的高價地,明天可能就是低價。只要貨幣放水不停下來,只要土地財政問題無解,只要地方和房地產還是真愛,那麼房價就一輪輪大漲。

在猛漲中,越邁開步子的開發商做越大,周轉效率越高,越可以獲得土地增值的收益。他們不過是辦法不同罷了,或低價買郊區地,坐等整個城市地價、房價上去,郊區變熱點地塊,地價、房價上去;或做地王,堅定看多房價暴漲,然後脫手……

至少這一波,無論內地的房企大鱷,還是李嘉誠們,都是受益者。區別只在於,李嘉誠超低的負債率,讓他沒那麼累,不需要在追求規模中艱難生存、維持現金流和債務的平衡、可持續,而是直接近十倍的資產獲益。

未來還有沒有這樣的神話,杠杆遊戲不知道。但起碼迄今為止,李嘉誠內地1000萬方的土地儲備大部分還沒動。

如果說這是炒地皮,那麼在這一波行情之前活下來的開發商,誰又沒被動參與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