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大型文化節目《詩書中華》滬上開播,螢屏多點“詩和遠方”又何妨?

繼《中華詩詞大會》《朗讀者》等節目之後,又一檔全新的文化類節目《詩書中華》將於4月14日起登陸東方衛視每週五黃金檔。

和《中華詩詞大會》的區別在哪裡

11日,《詩書中華》的片斷提前曝光。

來自突尼斯的一對小兄妹走上舞臺,5歲的妹妹還不認字但古詩詞功力已相當了得,兄妹間既親密又有小彆扭的互動十分溫暖逗趣。從節目片花來看,《詩書中華》節目將單槍匹馬的參賽形式變成以家庭為單位的團隊協作,參賽者或為夫妻、或是父女、兄妹。獨特的節目形式既考驗了家庭成員之間的默契,又詮釋了這檔節目“詩入尋常百姓家”的核心理念。

據介紹,欄目組用近兩個半月時間在全國範圍內進行招募,

最終從5000組家庭中挑選出42組家庭,圍繞 “詩禮傳家”、“詩教家風”等主題進行對戰。總導演王昕軼告訴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我們的詩歌啟蒙往往始於家庭教育,詩歌中也蘊含著大量美好的情感體驗。在和這些家庭接觸過程中,我們發現,但凡熱愛詩詞的家庭,往往都有著好家風。”

如果說《中華詩詞大會》更注重展現節目參與者對詩詞掌握程度的話,

《詩書中華》則強調呈現詩文和普通人生活的關係,節目中亮相的有工人、農民,甚至還有外國人,以展現普通人對詩文的初心。

讓王昕軼印象深刻的,是一位喜歡詩歌的鹽場工人和一位聾啞人。“這位鹽場工人拿著兩千多塊錢工資,別人幹完活就睡覺或打牌,他的放鬆方式是抄寫詩歌寄給自己的孩子。還有一位聾啞人,用手語來‘朗誦’詩歌,用表情來傳遞詩歌蘊含的感情。

我們不是為了簡單的‘背詩’,詩文也可以通過不同的方式傳遞,這就是詩文對每一個人的意義。”

《詩書中華》的內容也不僅僅局限於詩歌。“詩文,除了詩,還有文。詩詞小而美,但古文中更有大義,比如‘當仁不讓’的出處。我們希望通過節目把傳統詩文中蘊含的正能量,通過普通家庭成員之間的活學活用,給當下的生活帶來更多實際意義。而家庭、詩文、活用這三個關鍵字,

正是這個節目區別于《中華詩詞大會》的地方。”

《詩書中華》舞臺上的一對父女選手

原創模式創新孵化

《詩書中華》從創意提案到原創模式孵化成型十分高效。節目創意徵集活動自2016年第四季度起面向全社會啟動後,累計收到近百個節目創意提案,

其中,王昕軼團隊的《詩書中華》提案脫穎而出。經過原創打磨、創意孵化並最終成型。如今,節目一邊在錄製,一邊也進行著不斷磨合、調整和完善。節目也還原“君子之爭”的概念,講求規則的良性競爭,以禮相待,讓觀眾在品味中華詩詞文化博大精深的同時,還體驗一把以智慧為基調的競技過程。

東方衛視中心總監李勇表示:“該檔節目的模式創新在於將詩文比賽與展示家庭家貌真人秀揉合在一起。在製作節目時遵從四個‘感’:體現民族的自豪感,即詩書要催生民族自豪感;展現傳統文化的優美感,優美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突出君子之爭的對抗感,在弘揚優秀文化這方面,參賽家庭需要競爭,要看誰比誰傳的多、傳的遠;最後,要講述家庭的故事感,這是益智比賽類的真人秀。”

給“詩和遠方”多一點空間

《詩書中華》的推出,也不免有“跟風”之嫌。對此,王昕軼直言:“觀眾對文化類節目的內在需求很大,這類節目從來就不會嫌多,而且未來也一定會成為一個大的節目品類,隨著各家衛視的加入,該類節目也一定會愈加繁榮。”

在王昕軼看來,隨著越來越多文化節目的推出和亮相,這類節目的可看性也會越來越有所提升。“優秀傳統文化就在我們身邊,文化類節目的初衷是帶觀眾跨過一步之遙。做文化節目一定要有真誠的心,可以娛樂,但要尊重並敬重文化。同時又不是簡單的背書,應該借節目傳遞更多思考,才能好地傳承這些優秀傳統文化。”

文/李君娜

在製作節目時遵從四個‘感’:體現民族的自豪感,即詩書要催生民族自豪感;展現傳統文化的優美感,優美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突出君子之爭的對抗感,在弘揚優秀文化這方面,參賽家庭需要競爭,要看誰比誰傳的多、傳的遠;最後,要講述家庭的故事感,這是益智比賽類的真人秀。”

給“詩和遠方”多一點空間

《詩書中華》的推出,也不免有“跟風”之嫌。對此,王昕軼直言:“觀眾對文化類節目的內在需求很大,這類節目從來就不會嫌多,而且未來也一定會成為一個大的節目品類,隨著各家衛視的加入,該類節目也一定會愈加繁榮。”

在王昕軼看來,隨著越來越多文化節目的推出和亮相,這類節目的可看性也會越來越有所提升。“優秀傳統文化就在我們身邊,文化類節目的初衷是帶觀眾跨過一步之遙。做文化節目一定要有真誠的心,可以娛樂,但要尊重並敬重文化。同時又不是簡單的背書,應該借節目傳遞更多思考,才能好地傳承這些優秀傳統文化。”

文/李君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