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逼女兒交生活費,是“中國式父母”的覺醒嗎?

和父母同住的你,會給父母生活費嗎?如今,家住北碚的小周卻遇到難題,因為拒絕到父母安排的公司上班,父母提出要求:討要生活費。無論小周以後從事何種工作,必須每月向家裡繳納1000元生活費。

這筆為家庭分擔壓力的錢,在小周看來,是父母赤裸裸的威脅。

中國式父母

他們的確是頗為勞累的。恨不得把一切關愛都給了孩子,不捨得孩子幹一點家務活,更有甚者不捨得孩子受一丁點苦。稍有磕磕碰碰,他們就心疼的不行。

這些父母中,有著“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切,凡事以孩子為中心,哪怕自己過的再苦也不能苦了孩子。他們會費盡千辛萬苦,為自己的孩子創造一切現實可控或超出自己承受範圍內的條件,聲稱“一切都為了孩子”。“我都是為了你好”、“你得好好學習”、“看看人家孩子”、“一定要考重點高中重點大學”等等諸如此類的話語,時常碎碎念給孩子各種打雞血。

說句實話:我們的父母真的太好了,

也太為之辛苦和勞累了。可是當父母把這一切都給了孩子,又有誰真的教過他承擔責任?又有誰教過他要承擔這個社會的生存壓力?又有誰教過他要懂得感恩?

父母習慣性的一切為了孩子好,而孩子習慣性的接受,把父母的愛當做了理所當然。

在傳統的中國家庭中,一個孩子的出生,代表著整個家庭的殷切希望。孩子是家裡的寶,四個老人寵著,父母更是竭盡所能去疼愛。在孩子完成學業前,一切都為了學習;在孩子大學畢業後,又開始催促著其結婚生子,為其買房買車。而當自己成了爺爺奶奶,一代又一代的家庭輪回開始。

中國式的父母,真的很為之勞累。總是不肯放手,不想讓其長大,而當孩子長大了,又為他們的終身大事而操心。

這事,什麼時候能有個盡頭?而父母們又何時真的能為自己活一回。

操了一輩子的心,也未必能見的有什麼好成效。更有極其誇張愚昧的父母,聲稱自己一切都為了孩子,自以為疼愛可以換來回報,只要孩子過的好,再辛苦再勞累都值得。

“中國式父母”最典型的特徵,“一切都為了孩子好”。而與之相反自己的孩子卻未必領情。習慣性的索取,把這些無私的愛當作了理所當然,

你就該為我做,就該寵著我。

曾經看到過這樣一則新聞:一天只能賺80塊錢的父親,給自己女兒買了iphone 6 plus 64G 7000多。自己省吃儉用,掙的錢甚少,卻還是會拿出錢去疼愛自己的女兒。我只能說,有點太過愚昧。

在物質上給予太多,都不如精神上的富足。而父母更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教育孩子:1. 學會承擔,有責任從小開始。

孩子並不能因為他小,就可以不懂事。要從小培養孩子的主動承擔能力,講道理,而不溺愛。

2. 索取不是理所應當,感恩不是形式。

要讓孩子明白不是所有的東西,因為愛你就什麼都得給你。孩子要對父母的疼愛,去感恩。感恩不是形式,而是細微末節的發自內心深處。

3. 你不是為了孩子活著,你的一切也並不是孩子的。

我見過很多父母最容易犯的毛病,認為自己掙的一切都是孩子的。這是大錯特錯,每一個獨立的生命個體,都要靠自己的力量去生存於這個世上。父母掙的一切,也並不是孩子理所應當的繼承,應該教育孩子獨立生活的能力。

4. 獨立生存能力,並不只是放手讓其工作。

一個人的獨立,是思想上、生活上的自由。給予其獨立的思考能力去處理問題,同時也要讓其主動去承擔責任。這個要從小給予教育,而不是工作了、結婚了才去獨立。

對於一個孩子來說,從小培養起獨立承擔生活的責任是很重要的。把他當作一個獨立的生命個體去培養,而不是自己的私有物品。

孩子長大了要獨立,不僅是在經濟上,更要在精神上,同時要能擔得起責。成年人了,你能靠的唯有自己。

而對於中國式父母,很重要的一點是教育孩子感恩,不以孩子為中心。與其要求自己的孩子在學習成績上有所建樹,不如傳授給他一個健全的人格。孩子要懂得承擔的責任,不能因為小就為所欲為。

父母是要疼愛,但更要有度。一味的疼愛,若是被當作理所應當,恐怕應是你的悲哀。

對於孩子要試著放手,有效的引導。讓孩子學著自己做決定,承擔責任。不能一味的追求學習成績,而忽視了孩子的品格、道德、信仰。

還有重要一點,你所掙的不是孩子的,把他養大是你的責任,但不是一輩子。並不是說,孩子無病無災,一輩子不愁吃喝,你就心滿意足了。一個健全的生命個體,生存在這個社會上,他的意義並不只在於謀生,而是生活。

為何有那麼多大學生一畢業就“啃老”?

據媒體報導,日前,北京大學市場與媒介研究中心發佈的一份調查顯示,今年新就業大學生的平均月薪只有2400元左右,呈逐年下降走勢,四成大學畢業生還在“啃老”。

其實,“啃老”並非中國大學畢業生的專利。在國外,也有所謂的“啃老族”。 據《紐約時報》報導,美國的經濟雖然在持續復蘇中,但“啃老族”對父母的依賴卻沒有減輕,在二、三十歲的年齡層裡,五分之一仍和父母同住,更有60%還在接受父母的財務援助。日本政府調查了15至34歲青年2012年的就業狀況,“啃老族”的人數已達63萬。 從比例上來看,“啃老族”人數較2011年同比增加0.1%,創有統計的1995年來的歷史新高。

“啃老”並不是中國獨有的現象,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年輕一代所面臨的生活壓力。“啃老”,並不能說明“讀書無用”,不要因此就給大學畢業生貼上各種“另類”標籤,既不能因為他們一時的依靠父母就斷定“無能”,也不能因為他們的“蟻族”身份,就戴著“有色眼鏡”來挖苦人、貶損人。對待大學畢業生“啃老”,我們需要用包容的眼光來看待,用發展的視角去關注,而不是一提“啃老”就談虎色變。

父母如何教育孩子?

1.每個人都是獨立的生命個體,父母無私的愛給予孩子但不應過分的以孩子為中心,也要有自己的生活狀態;

2.“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絕對沒有一個健全的人格,獨立自主的生存能力更重要。

3.要學會放手,不能因為孩子小,就忽略了對他的責任和生存能力的培養。

4.你的一切也並不是孩子的,而是你自己的。所謂的遺產只是物質財富,而獨立生存的精神財富才是最寶貴的。

5.養孩不是為了養老,他們是獨立的生命個體。而孩子更應該懂得感恩,去善待自己的父母。

6.以成年人的姿態對自己負責。知道自己想要什麼,同時能承擔得起責任。善待自己的父母,更要教育好自己的子女。

“在行”App預約央視阿丘專訪留學專家,BTV留學生節目金牌留學規劃師陳華老師諮詢,為你解答留學疑惑!

講道理,而不溺愛。

2. 索取不是理所應當,感恩不是形式。

要讓孩子明白不是所有的東西,因為愛你就什麼都得給你。孩子要對父母的疼愛,去感恩。感恩不是形式,而是細微末節的發自內心深處。

3. 你不是為了孩子活著,你的一切也並不是孩子的。

我見過很多父母最容易犯的毛病,認為自己掙的一切都是孩子的。這是大錯特錯,每一個獨立的生命個體,都要靠自己的力量去生存於這個世上。父母掙的一切,也並不是孩子理所應當的繼承,應該教育孩子獨立生活的能力。

4. 獨立生存能力,並不只是放手讓其工作。

一個人的獨立,是思想上、生活上的自由。給予其獨立的思考能力去處理問題,同時也要讓其主動去承擔責任。這個要從小給予教育,而不是工作了、結婚了才去獨立。

對於一個孩子來說,從小培養起獨立承擔生活的責任是很重要的。把他當作一個獨立的生命個體去培養,而不是自己的私有物品。

孩子長大了要獨立,不僅是在經濟上,更要在精神上,同時要能擔得起責。成年人了,你能靠的唯有自己。

而對於中國式父母,很重要的一點是教育孩子感恩,不以孩子為中心。與其要求自己的孩子在學習成績上有所建樹,不如傳授給他一個健全的人格。孩子要懂得承擔的責任,不能因為小就為所欲為。

父母是要疼愛,但更要有度。一味的疼愛,若是被當作理所應當,恐怕應是你的悲哀。

對於孩子要試著放手,有效的引導。讓孩子學著自己做決定,承擔責任。不能一味的追求學習成績,而忽視了孩子的品格、道德、信仰。

還有重要一點,你所掙的不是孩子的,把他養大是你的責任,但不是一輩子。並不是說,孩子無病無災,一輩子不愁吃喝,你就心滿意足了。一個健全的生命個體,生存在這個社會上,他的意義並不只在於謀生,而是生活。

為何有那麼多大學生一畢業就“啃老”?

據媒體報導,日前,北京大學市場與媒介研究中心發佈的一份調查顯示,今年新就業大學生的平均月薪只有2400元左右,呈逐年下降走勢,四成大學畢業生還在“啃老”。

其實,“啃老”並非中國大學畢業生的專利。在國外,也有所謂的“啃老族”。 據《紐約時報》報導,美國的經濟雖然在持續復蘇中,但“啃老族”對父母的依賴卻沒有減輕,在二、三十歲的年齡層裡,五分之一仍和父母同住,更有60%還在接受父母的財務援助。日本政府調查了15至34歲青年2012年的就業狀況,“啃老族”的人數已達63萬。 從比例上來看,“啃老族”人數較2011年同比增加0.1%,創有統計的1995年來的歷史新高。

“啃老”並不是中國獨有的現象,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年輕一代所面臨的生活壓力。“啃老”,並不能說明“讀書無用”,不要因此就給大學畢業生貼上各種“另類”標籤,既不能因為他們一時的依靠父母就斷定“無能”,也不能因為他們的“蟻族”身份,就戴著“有色眼鏡”來挖苦人、貶損人。對待大學畢業生“啃老”,我們需要用包容的眼光來看待,用發展的視角去關注,而不是一提“啃老”就談虎色變。

父母如何教育孩子?

1.每個人都是獨立的生命個體,父母無私的愛給予孩子但不應過分的以孩子為中心,也要有自己的生活狀態;

2.“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絕對沒有一個健全的人格,獨立自主的生存能力更重要。

3.要學會放手,不能因為孩子小,就忽略了對他的責任和生存能力的培養。

4.你的一切也並不是孩子的,而是你自己的。所謂的遺產只是物質財富,而獨立生存的精神財富才是最寶貴的。

5.養孩不是為了養老,他們是獨立的生命個體。而孩子更應該懂得感恩,去善待自己的父母。

6.以成年人的姿態對自己負責。知道自己想要什麼,同時能承擔得起責任。善待自己的父母,更要教育好自己的子女。

“在行”App預約央視阿丘專訪留學專家,BTV留學生節目金牌留學規劃師陳華老師諮詢,為你解答留學疑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