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驕傲!這些技術中國比外國還好,再也不用出國看病了

自2007年起,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為來自世界各地的專家進行心律失常專項高級研究培訓。

房顫患者到國外被反推回國手術價格是國內10倍

“去年,一位退休的老幹部來我這裡做手術,問我是否知道他為何找到我,”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姚焰主任醫師介紹說,“這個患者告訴我,是因為他去了美國,

那裡的白人醫生推薦回中國找我做,他才決定回到國內找我。”

房顫是心房顫動的簡稱,這也是最常見的心律失常之一。隨著年齡的增長,房顫發生率不斷增加,70歲以上人群可達10%。

“就北京而言,阜外醫院和安貞醫院分別是世界上最大和第二大的心臟治療中心,無論是技術,還是設備,都是世界一流。”對於已經從事房顫治療近30年的姚焰而言,國內的房顫手術在全世界面前都是“一流的”。

姚焰告訴記者,房顫的導管消融手術在國內治療費用平均是9萬人民幣甚至更低,但美國醫院的中等價位是9萬美元,高價的醫院甚至可達到15萬美元左右,換算匯率就是國內6~10倍,這還只是醫院收取的治療費,如果把越洋路途、住宿、仲介等費用全都算在內,總花費得在國內的十倍以上,除了價格不合理以外,手術後續過程也會陷入尷尬:手術後續有3個月的觀察、調藥和後期指導,

只在國外手術,遠遠不夠。

“現在一些家庭輕易去國外做常見病手術,動輒幾十乃至上百萬,更可悲的是,患者並不知道國內只需要幾萬甚至更少的費用就能達到同樣的治療水準。”

另外,姚焰還把中國大陸房顫手術和香港做了比較,香港的私立醫院,讓很多患者慕名而去,但其實很多私立醫院一年的手術量往往不如內地的大型醫院一個大夫的手術量,

而且香港的手術費用大約在數十萬港幣,也是內地醫院的數倍。

至於有人說手術量大不代表品質高,這種說法當然有一定道理,但對於北上廣等頂級大醫院的優秀專家而言,集中了十三億人的複雜疑難病例經驗,也有最好的設備和國際學術交流平臺,這種說法是絕大多數情況下站不住腳的。

事實上,根據阜外醫院心外科鄭哲主任在國際心臟領域權威學術雜誌發表的大資料結果顯示,

例如在冠心病搭橋手術方面,阜外醫院的手術死亡率達到甚至優於美國最頂尖的心臟中心的水準。

腎移植總數居世界第二一些醫院術後五年存活率85%

“在來北京檢查前,父母一直在湊錢,想送我去國外做腎移植”。來自黑龍江省雞西市雞東縣的腎移植受者孫超告訴記者,到這以後才發現,完全沒必要。

孫超現在已是術後第5年,雖然家人還不敢讓他幹重活,但每天開車接送女兒上學,在家裡的小店賣貨已完全沒有問題。

和孫超一家有相同感受的還有來自美國的知名專家。“來中國之前,完全沒有想到中國的腎臟移植水準已經達到了和美國同樣的高度,很想和中國團隊建立長久的聯繫,希望中國泌尿外科的手術視頻能夠在明年:排名第一位的是美國,共完成19858例;第二名就是中國,完成9019例,而且中國是世界腎移植總例數前五名心室增大,心臟的收縮功能下降,最終發生泵衰竭。“很多患者在診斷出心臟瓣膜病後,第一反應就是去國外,覺得國外的科技發達,手術也會做得更細緻,穩妥。”北京醫院心內科主任汪芳表示,其實自從2014年開始,我國的心臟瓣膜治療效果就已經世界領先了。

2014年6月3日,中國工程院院士、阜外醫院心內科首席專家高潤霖和阜外醫院副院長、國家心血管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副主任楊躍進一起宣佈,中國第一個經導管瓣膜病臨床試驗首次取得成功,這也標誌著我國瓣膜性心臟病經導管治療的時代來臨。

“與20年前相比,中國心臟瓣膜病的病因構成發生了巨大變化。以前絕大部分患者都是風濕性心臟病。”楊躍進副院長介紹,現在成人外科病房的瓣膜病患者多是老年退行性瓣膜病,常出現不同程度的心臟瓣膜狹窄和關閉不全。常規的瓣膜病治療是開胸手術,切除破損瓣膜和植入新的人工瓣膜時,患者的心臟必須停止跳動,風險很高,很多患者因此失去手術機會,而中國最新的主動脈瓣膜置換術屬於微創,費用比進口的低1/3,這對於不斷老齡化的中國來說,意義非凡。

三年後的2017年,中國在瓣膜性心臟病領域又傳捷報。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成功完成首例國產J-Valve瓣膜上市後經心尖途徑TAVI手術。上海交通大學仁濟醫院心血管外科主任薛松在接受採訪時表示,主動脈瓣膜關閉不全的病人無法經其他路徑完成TAVI手術,心尖途徑是目前唯一的手術路徑。

“目前TAVI手術是國際先進、國內領先的技術,手術時通過小小的導管,不用胸部切口,無需體外迴圈,最大限度地減少了創傷,減小手術風險。”薛松告訴記者,由於避免了傳統的開胸、體外迴圈和心臟停跳,因此對於不能耐受傳統心臟手術的病人尤其適用。目前,國外治療高危主動脈瓣狹窄的主流術式,在國內也可以沒有壓力的完成,心臟瓣膜患者完全可以在家門口就做上世界一流的手術!

另外,“我國患者的血管走行和器官尺寸等方面都很不適合國外瓣膜。”除了我國醫生的手術技術在世界領先外,汪芳在談及心臟瓣膜患者出國手術時也很憂慮,很多國外器材不適用於中國患者。

國內治腦膠質瘤無懈可擊神外大咖奔走世界傳醫術

“目前神經外科領域的所有疾病都沒有必要再去國外治了。”中南大學湘雅醫院副院長張國剛在談起我國神外科發展時驕傲地說,現在301醫院、天壇醫院、湘雅醫院等很多三甲醫院的專家都在世界範圍內獲得了極高的地位。

“說到這,我不得不說我國神經介入放射學的淩峰。”張國剛提到,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宣武醫院神經外科主任淩峰,曾多次在世界神經外科大會和神經介入放射學大會上做專題報告,並應邀到法、美、德、日等國家去講學。

在神經外科領域,還有很多專家都會在國外交流後吸引很多國外專家前來學習,很多國際神經外科高級會議專門播放我國神外領域的手術視頻去學習,無論是學術成就還是國際威望,國內患者都沒有理由捨近求遠。

而腦幹膠質瘤是腦腫瘤中最複雜、具有高度異質性的疾病。目前依然是腦腫瘤中致殘率、致死率和復發率最高的腫瘤。

螢光顯微鏡、超聲刀、術中磁共振、伽馬刀,這些手段不僅讓中國膠質瘤治療多樣化,而且讓這種縈繞在病患身邊近百年的“惡性腫瘤”四個字不再被“黑色”充斥。

2016年2月,美國癌症研究協會的臨床著名雜誌Clinical Cancer Research刊登了華山醫院神經外科毛穎團隊的一項首創研究,其中顯示,因腦疾病耗去的醫療費用即將達到全球GDP的10%,成為最大的醫療負擔,也是我國目前面臨的重大健康難題。

近十年,隨著顯微神經外科手術技術和設備的創新性發展、多模態融合技術的廣泛應用,以及神經影像、神經導航技術、術中MRI和超聲影像、腫瘤術中螢光顯像技術、多導聯神經電生理監測技術的不斷進步和發展,腦幹膠質瘤的手術安全性和切除程度已取得了顯著進步。

“追溯起來,我國神經外科也有近一百多年的歷史,”張國剛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目前的精准醫學在神經外科中的應用具有更多的依據和技術支撐,如分子影像學改變了對腦腫瘤的病理認識;手術機器人、術中導航和微創外科技術的創新與發展,使腦腫瘤的外科治療更加精准。多模態技術的廣泛應用使腦幹膠質瘤的術前評估、術中治療更加精准,術後神經功能的損傷更小,生命品質更好。

隨著我國各種全新的治療手法不斷地被世界推崇認可、爭相學習;各種器械在世界各地被認可、被運用,捷報頻傳;各個醫院的專家學者奔赴在把中國醫學帶向世界的前線,不辭辛勞,國內的患者沒有理由不再相信祖國醫療的發展。

就像姚焰所說,中國的醫生都已經走向世界了,中國的患者,是時候該留下了。

本文參考資料:

①中國腎移植科學登記系統。

②國際腎移植資料來源出自國際捐獻與移植資料觀察系統。

③PARKINDM,BRAYF,FERLAYJ,etal.Estimatingtheworld cancerburden:globocan2000[J].

IntJCancer,2001,94(2):153-156.

④2016年7月28日,世界衛生組織在世界肝炎日公開年度肝炎資料,涉及中國的資料資訊,來源於當日新華社日內瓦分社記者傳回的公開報導。

⑤Yao Y, Ye H, Qi Z, et al. B7-H4(B7x)-Mediated Cross-talk between Glioma-Initiating Cells and Macrophages via the IL6/JAK/STAT3 Pathway Lead to Poor Prognosis in Glioma Patients.[J]. Clinical Cancer Research An Official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Cancer Research, 2016, 22(11):2778.

⑥毛穎, 蔡加君, 姚瑜. 腦幹膠質瘤的現狀及展望[J]. 中華神經外科疾病研究雜誌, 2015, 14(2):97-100.

編輯:步雯

大牌專家問診、貼心健康提醒,盡在健康時報用戶端。移步App Store和各大安卓市場下載,藍色圖示才是官方出品噢!

但每天開車接送女兒上學,在家裡的小店賣貨已完全沒有問題。

和孫超一家有相同感受的還有來自美國的知名專家。“來中國之前,完全沒有想到中國的腎臟移植水準已經達到了和美國同樣的高度,很想和中國團隊建立長久的聯繫,希望中國泌尿外科的手術視頻能夠在明年:排名第一位的是美國,共完成19858例;第二名就是中國,完成9019例,而且中國是世界腎移植總例數前五名心室增大,心臟的收縮功能下降,最終發生泵衰竭。“很多患者在診斷出心臟瓣膜病後,第一反應就是去國外,覺得國外的科技發達,手術也會做得更細緻,穩妥。”北京醫院心內科主任汪芳表示,其實自從2014年開始,我國的心臟瓣膜治療效果就已經世界領先了。

2014年6月3日,中國工程院院士、阜外醫院心內科首席專家高潤霖和阜外醫院副院長、國家心血管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副主任楊躍進一起宣佈,中國第一個經導管瓣膜病臨床試驗首次取得成功,這也標誌著我國瓣膜性心臟病經導管治療的時代來臨。

“與20年前相比,中國心臟瓣膜病的病因構成發生了巨大變化。以前絕大部分患者都是風濕性心臟病。”楊躍進副院長介紹,現在成人外科病房的瓣膜病患者多是老年退行性瓣膜病,常出現不同程度的心臟瓣膜狹窄和關閉不全。常規的瓣膜病治療是開胸手術,切除破損瓣膜和植入新的人工瓣膜時,患者的心臟必須停止跳動,風險很高,很多患者因此失去手術機會,而中國最新的主動脈瓣膜置換術屬於微創,費用比進口的低1/3,這對於不斷老齡化的中國來說,意義非凡。

三年後的2017年,中國在瓣膜性心臟病領域又傳捷報。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成功完成首例國產J-Valve瓣膜上市後經心尖途徑TAVI手術。上海交通大學仁濟醫院心血管外科主任薛松在接受採訪時表示,主動脈瓣膜關閉不全的病人無法經其他路徑完成TAVI手術,心尖途徑是目前唯一的手術路徑。

“目前TAVI手術是國際先進、國內領先的技術,手術時通過小小的導管,不用胸部切口,無需體外迴圈,最大限度地減少了創傷,減小手術風險。”薛松告訴記者,由於避免了傳統的開胸、體外迴圈和心臟停跳,因此對於不能耐受傳統心臟手術的病人尤其適用。目前,國外治療高危主動脈瓣狹窄的主流術式,在國內也可以沒有壓力的完成,心臟瓣膜患者完全可以在家門口就做上世界一流的手術!

另外,“我國患者的血管走行和器官尺寸等方面都很不適合國外瓣膜。”除了我國醫生的手術技術在世界領先外,汪芳在談及心臟瓣膜患者出國手術時也很憂慮,很多國外器材不適用於中國患者。

國內治腦膠質瘤無懈可擊神外大咖奔走世界傳醫術

“目前神經外科領域的所有疾病都沒有必要再去國外治了。”中南大學湘雅醫院副院長張國剛在談起我國神外科發展時驕傲地說,現在301醫院、天壇醫院、湘雅醫院等很多三甲醫院的專家都在世界範圍內獲得了極高的地位。

“說到這,我不得不說我國神經介入放射學的淩峰。”張國剛提到,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宣武醫院神經外科主任淩峰,曾多次在世界神經外科大會和神經介入放射學大會上做專題報告,並應邀到法、美、德、日等國家去講學。

在神經外科領域,還有很多專家都會在國外交流後吸引很多國外專家前來學習,很多國際神經外科高級會議專門播放我國神外領域的手術視頻去學習,無論是學術成就還是國際威望,國內患者都沒有理由捨近求遠。

而腦幹膠質瘤是腦腫瘤中最複雜、具有高度異質性的疾病。目前依然是腦腫瘤中致殘率、致死率和復發率最高的腫瘤。

螢光顯微鏡、超聲刀、術中磁共振、伽馬刀,這些手段不僅讓中國膠質瘤治療多樣化,而且讓這種縈繞在病患身邊近百年的“惡性腫瘤”四個字不再被“黑色”充斥。

2016年2月,美國癌症研究協會的臨床著名雜誌Clinical Cancer Research刊登了華山醫院神經外科毛穎團隊的一項首創研究,其中顯示,因腦疾病耗去的醫療費用即將達到全球GDP的10%,成為最大的醫療負擔,也是我國目前面臨的重大健康難題。

近十年,隨著顯微神經外科手術技術和設備的創新性發展、多模態融合技術的廣泛應用,以及神經影像、神經導航技術、術中MRI和超聲影像、腫瘤術中螢光顯像技術、多導聯神經電生理監測技術的不斷進步和發展,腦幹膠質瘤的手術安全性和切除程度已取得了顯著進步。

“追溯起來,我國神經外科也有近一百多年的歷史,”張國剛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目前的精准醫學在神經外科中的應用具有更多的依據和技術支撐,如分子影像學改變了對腦腫瘤的病理認識;手術機器人、術中導航和微創外科技術的創新與發展,使腦腫瘤的外科治療更加精准。多模態技術的廣泛應用使腦幹膠質瘤的術前評估、術中治療更加精准,術後神經功能的損傷更小,生命品質更好。

隨著我國各種全新的治療手法不斷地被世界推崇認可、爭相學習;各種器械在世界各地被認可、被運用,捷報頻傳;各個醫院的專家學者奔赴在把中國醫學帶向世界的前線,不辭辛勞,國內的患者沒有理由不再相信祖國醫療的發展。

就像姚焰所說,中國的醫生都已經走向世界了,中國的患者,是時候該留下了。

本文參考資料:

①中國腎移植科學登記系統。

②國際腎移植資料來源出自國際捐獻與移植資料觀察系統。

③PARKINDM,BRAYF,FERLAYJ,etal.Estimatingtheworld cancerburden:globocan2000[J].

IntJCancer,2001,94(2):153-156.

④2016年7月28日,世界衛生組織在世界肝炎日公開年度肝炎資料,涉及中國的資料資訊,來源於當日新華社日內瓦分社記者傳回的公開報導。

⑤Yao Y, Ye H, Qi Z, et al. B7-H4(B7x)-Mediated Cross-talk between Glioma-Initiating Cells and Macrophages via the IL6/JAK/STAT3 Pathway Lead to Poor Prognosis in Glioma Patients.[J]. Clinical Cancer Research An Official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Cancer Research, 2016, 22(11):2778.

⑥毛穎, 蔡加君, 姚瑜. 腦幹膠質瘤的現狀及展望[J]. 中華神經外科疾病研究雜誌, 2015, 14(2):97-100.

編輯:步雯

大牌專家問診、貼心健康提醒,盡在健康時報用戶端。移步App Store和各大安卓市場下載,藍色圖示才是官方出品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