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呵護生態,青海步履堅實——一個個綠色奇跡正在被創造

生態畜牧業合作社實現集中放牧。 本報記者 張多鈞 攝

2017年7月7日,可哥西裡躋身世界自然遺產,成為中國第51處世界遺產,實現了青藏高原世界自然遺產“零”的突破;

2017年5月,國務院批准將祁連山山水林田湖生態保護修復工程納入全國第二批山水林田湖生態保護修復試點範圍,同年9月22日,試點項目啟動;

2017年,我省營造林從12.67萬公頃增加到26.92萬公頃,成為青海歷史上重視程度最高,造林綠化規模最大、進度最快的一年……

盤點2017年的“生態成績”,

一個個生態亮點濃縮出最生動的答案,一個個綠色奇跡正在被創造。

走過這一年,青海高原上,生態環境狀況明顯好轉,清新空氣、青山綠水等優質生態產品越來越多。

攻堅污染防治,全力以赴打贏藍天保衛戰

從白雲悠悠的藍天到空氣清新的大地,從鮮花簇擁的社區公園到綠樹成蔭的城市街道,從綠意盈盈的青山坡穀到綠樹環繞的鄉村院落……2017年,省委省政府按照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要求,

強力實施“藍天碧水行動”,狠抓水污染防治和水環境保護,狠抓大氣污染治理,全省空氣品質持續改善,8個市(州)政府所在地空氣品質優良天數比例為92.4%,同比增長4.9個百分點。

加強大氣污染聯防聯控,治理城市揚塵、加快工業廢水集中處理設施等治汙工程、制定土壤詳查實施方案,全面啟動歷史遺留重金屬污染地治理修復、創建“綠色細胞工程”,

鞏固“家園美化”行動成效……一系列的環保措施重拳出擊。

既要藍天,也要溫暖。 “一個月的取暖電費180多元,一年能省3000元。”瑪多縣瑪查理村的紮西說,他家以前取暖燒牛糞和煤,煙大灰多,瑪多成為清潔能源供暖示範縣後,家裡用上了電熱炕,乾淨暖和還省錢。

城市,有水則靈。夏天,從鬱鬱蔥蔥的湟水河濕地公園出發,沿著依河而建的“西寧綠道”一路向東,在湛藍天空的映襯下,湟水河宛若一條綠色絲帶,

在省會西寧市蜿蜒穿行。它見證著這座高原現代化城市的日新月異,也記錄著青海綠色發展新征程的時代變革。

全面推行“河長制”,湟水河治理讓群眾享受“生態福利”。去年, 全省5622名五級河長正式履職,湟水河出境斷面Ⅳ類水質達成率100%,工業固廢綜合利用率52.5%,單位GDP能耗下降2.8%。

從制度到實踐,綠色發展提速增效

冬日的青海高原,寒意漸濃。記者在西寧市城西區火燒溝以東的盤山路上看到,

春季栽下的常青油松讓山坡綠意不減,車窗外不時閃過晨跑的市民和被驚動的小鳥。這是西寧南北山植綠護綠的生動詮釋,也是高原兒女苦幹28年的成果縮影。

昔日寸草不生的南北兩山,如今已成為青海生態文明建設的標誌性工程。森林覆蓋率由7.2%增長到79%,大南山生態綠化屏障建設工程榮獲“中國人居環境範例獎”,成為高原生態建設的典範。

這一歷史性變革的背後,彰顯了生態文明建設新境界。去年,我省國土綠化面積首次突破近27萬公頃,是我省國土綠化投入最多、規模最大、成效最好的一年。

要讓青海美景永駐,就要有實實在在的行動。

從率先在全國啟動實施濕地生態管護員制度,到對領導班子考核實行重大生態問題“一票否決”;從打響大氣污染治理、水污染治理、土壤污染治理“環保三大戰役”到祁連山山水林田湖生態保護修復試點專案啟動實施;從《三江源國家公園條例(試行)》的頒佈到三江源國有自然資源資產管理體制試點工作全面啟動……

去年以來,我省以建設三江源國家公園為重點,抓住生態功能提升、資源節約提效、環境治理提質、國土綠化提速、生態制度構建五大載體,實施生態立省戰略,全面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隨著生態文明制度改革的不斷深化、最嚴格的環境保護制度的落實和“河長制”的全面實施,湟水流域水污染工作明顯提速;西寧市提前一年完成了26條黑臭水體的治理,教場河、石灰溝、引勝溝等15條重點河段和支流的水環境綜合治理和水生態修復工程全面啟動,湟水流域水環境品質進一步得到改善並向好。

從理念到成效,經濟社會發展邁向更高端

三江源頭,綠意浸染、千湖歸來。一個個生態保護和建設工程與藍天、草原、河流、森林、牛羊共同構成高原深處一道道亮麗風景。

既是生態保護區,又是傳統農牧區,保護和發展如何兼得?

青海的答案是:要正確處理好保護與發展、保護與民生的關係,把環境保護、鄉村建設和產業發展有機統一起來。要統籌謀劃、綜合施策,加快從農牧民單一的種植、養殖、生態看護向生態生產生活良性迴圈轉變。

紮陵湖東岸,尕澤村牧民更登尖措正騎著摩托,馳騁在湖邊巡查管護。 “我成了三江源國家公園的生態管護員。”他自豪地向記者晃了晃厚實臂膀上的紅袖章,“保護環境本來就是每個人的責任,現在還有工資拿,一舉兩得!”

從2016年7月開始,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工作準確把握牧民群眾脫貧與生態保護的關係,創新探索生態管護公益崗位機制,目前三江源地區生態管護員人數已達4萬餘名。生態管護員中一半以上來自當地的建檔立卡貧困戶,持證上崗,按月發放勞務報酬,年終進行考核,實行動態管理。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如今,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綠色發展前路寬廣。

“今天的青海,生態地位無可替代,對國家生態安全的重要性尤其突出,生態資源就是最大的資源,生態優勢就是最大的優勢,綠色發展就是最大的發展,我們正迎來青海發展的黃金期,我們的道路必將越走越寬廣。”不負使命,繼往開來。去年召開的省第十三次黨代會進一步明晰綠色發展路徑,繪就青海綠色發展新圖景。

這一歷史性變革的背後,彰顯了生態文明建設新境界。去年,我省國土綠化面積首次突破近27萬公頃,是我省國土綠化投入最多、規模最大、成效最好的一年。

要讓青海美景永駐,就要有實實在在的行動。

從率先在全國啟動實施濕地生態管護員制度,到對領導班子考核實行重大生態問題“一票否決”;從打響大氣污染治理、水污染治理、土壤污染治理“環保三大戰役”到祁連山山水林田湖生態保護修復試點專案啟動實施;從《三江源國家公園條例(試行)》的頒佈到三江源國有自然資源資產管理體制試點工作全面啟動……

去年以來,我省以建設三江源國家公園為重點,抓住生態功能提升、資源節約提效、環境治理提質、國土綠化提速、生態制度構建五大載體,實施生態立省戰略,全面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隨著生態文明制度改革的不斷深化、最嚴格的環境保護制度的落實和“河長制”的全面實施,湟水流域水污染工作明顯提速;西寧市提前一年完成了26條黑臭水體的治理,教場河、石灰溝、引勝溝等15條重點河段和支流的水環境綜合治理和水生態修復工程全面啟動,湟水流域水環境品質進一步得到改善並向好。

從理念到成效,經濟社會發展邁向更高端

三江源頭,綠意浸染、千湖歸來。一個個生態保護和建設工程與藍天、草原、河流、森林、牛羊共同構成高原深處一道道亮麗風景。

既是生態保護區,又是傳統農牧區,保護和發展如何兼得?

青海的答案是:要正確處理好保護與發展、保護與民生的關係,把環境保護、鄉村建設和產業發展有機統一起來。要統籌謀劃、綜合施策,加快從農牧民單一的種植、養殖、生態看護向生態生產生活良性迴圈轉變。

紮陵湖東岸,尕澤村牧民更登尖措正騎著摩托,馳騁在湖邊巡查管護。 “我成了三江源國家公園的生態管護員。”他自豪地向記者晃了晃厚實臂膀上的紅袖章,“保護環境本來就是每個人的責任,現在還有工資拿,一舉兩得!”

從2016年7月開始,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工作準確把握牧民群眾脫貧與生態保護的關係,創新探索生態管護公益崗位機制,目前三江源地區生態管護員人數已達4萬餘名。生態管護員中一半以上來自當地的建檔立卡貧困戶,持證上崗,按月發放勞務報酬,年終進行考核,實行動態管理。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如今,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綠色發展前路寬廣。

“今天的青海,生態地位無可替代,對國家生態安全的重要性尤其突出,生態資源就是最大的資源,生態優勢就是最大的優勢,綠色發展就是最大的發展,我們正迎來青海發展的黃金期,我們的道路必將越走越寬廣。”不負使命,繼往開來。去年召開的省第十三次黨代會進一步明晰綠色發展路徑,繪就青海綠色發展新圖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