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中國留學生之父”容閎—從頭到腳,每一根神經纖維都是愛國的

容閎(1828—1912),號純甫,廣東香山人,中國近代著名的教育家、外交家和社會活動家。中國近代最早的留學生,是第一個留學美國的人,也是第一個美國耶魯大學畢業的中國人,極力促成了1872年中國第一批官費留學生(即中國幼童留美運動),

是中國留學生事業的先驅,被譽為“中國留學第一人” 、"中國留學生之父"。

容閎是偉大的愛國者,這不僅僅局限於他的教育救國,他是一部風起雲湧的中國近代史的唯一全程參與者,他的一生,像鏡子一樣映照了近代中國的歷史走向,在中國近代西學東漸的過程中,容閎是當之無愧的先驅人物和重要推動者。

他的一生順乎歷史潮流,

與時俱進,為西學東漸、國家富強而不懈奮鬥,容閎為中國近代化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不同于林則徐、魏源,容閎是草根睜眼看世界的代表

從太平天國到洋務運動

容閎1854年從耶魯大學畢業後毅然于當年回國,從而開始了他報效祖國的一生。

容閎最先把中國近代化的希望寄託在太平天國運動上,1860年,出於對太平天國的同情,冒險前往天京考察,向洪仁玕提出建議七條並表示如被採納,願為太平天國效力,洪仁贊成其建議,但礙於形勢,最終無法實行。

在清末洋務運動中,容閎反復勸說曾國藩派學生官費赴美留學,曾國藩與李鴻章商議後奏報清廷獲准,1872年首次成行,後雖中斷,但開留學風氣之先,也走出了中國近代教育的艱難一步,

是中國教育制度近代化的先聲。

除了留學事業外,他還幫助曾國藩採購機器,促成籌建了中國規模最大的近代軍事企業—上海江南機器製造局。

參與維新

留美幼童功敗垂成,失望之余容閎又僑居美國,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身在美國的容閎坐臥不安,為祖國命運擔憂,不久年已七旬的容閎他又回國拜謁張之洞,積極參與維新運動,慈禧太后發動政變後,

容閎被清廷通緝,冒險潛逃到上海,躲避清政府追捕。

走向革命

維新運動失敗後,容閎也從改革走向了革命,並與革命党領袖兼自己的老鄉孫中山頻繁會晤和通信。1901年一些革命党人策劃奪取廣州的起義,決定事成後推舉容閎為政府大總統,但容閎認為應當推舉孫中山為大總統。雖然革命派的幾次起義全都失敗,但容閎在美仍積極活動,聯絡美國方面重要軍界、財界重要人物,

支援中國革命。

1911年辛亥革命義成功,遠在美國久臥病床的容閎興奮異常,連續寫信熱烈歡呼推翻帝制的偉大勝利,同時提醒革命黨人警惕“大陰謀家”袁世凱篡奪政權,還表示病癒後想回國看看新中國。

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在南京就任臨時政府大總統,第二天便親筆寫信給容閎,誠邀他歸國擔任要職,但遺憾的是,命運並未給容閎再次回國、一展宏圖的機會,年老體邁、久病在身的容閎病在彌留之際,特別叮囑守候在床邊的長子要回國服務,以償他為新生共和國效勞的夙願,4月21日上午,容閎逝世于美國康州寓所,終年84歲。

雖然去國已久,但他對袁世凱竊取革命成果極有預見性

容閎去世後,美國《紐約時報》評論他“從頭到腳,每一根神經纖維都是愛國的”。

容閎美國的朋友杜吉爾說:他所做的一切,飽含著他對祖國最真摯最強烈的愛,他熱愛中國,他信賴他,確信他有遠大輝煌的前程,配得上他那高貴壯麗的山河和他那偉大悠久的歷史。

容閎的畫像懸掛在耶魯校園,與同樣畢業於該校的布希、克林頓等政界名人肖像並排一起受學生瞻仰。1998年,容閎誕辰170周年,耶魯大學所在的美國康涅狄格州宣佈,將9月22日(當年第一批中國幼童在美入學的日子),公訂為“容閎及中國留美幼童紀念日”。

容閎的銅像2004年12月21日在美國耶魯大學揭曉,以紀念他從該校畢業150周年。

《西學東漸記》

容閎的自傳《西學東漸記》,記錄了作者心懷天下,勞碌奔波,為祖國鞠躬盡瘁的傳奇經歷,也使"西學東漸"的提法得到廣泛傳播。

年老體邁、久病在身的容閎病在彌留之際,特別叮囑守候在床邊的長子要回國服務,以償他為新生共和國效勞的夙願,4月21日上午,容閎逝世于美國康州寓所,終年84歲。

雖然去國已久,但他對袁世凱竊取革命成果極有預見性

容閎去世後,美國《紐約時報》評論他“從頭到腳,每一根神經纖維都是愛國的”。

容閎美國的朋友杜吉爾說:他所做的一切,飽含著他對祖國最真摯最強烈的愛,他熱愛中國,他信賴他,確信他有遠大輝煌的前程,配得上他那高貴壯麗的山河和他那偉大悠久的歷史。

容閎的畫像懸掛在耶魯校園,與同樣畢業於該校的布希、克林頓等政界名人肖像並排一起受學生瞻仰。1998年,容閎誕辰170周年,耶魯大學所在的美國康涅狄格州宣佈,將9月22日(當年第一批中國幼童在美入學的日子),公訂為“容閎及中國留美幼童紀念日”。

容閎的銅像2004年12月21日在美國耶魯大學揭曉,以紀念他從該校畢業150周年。

《西學東漸記》

容閎的自傳《西學東漸記》,記錄了作者心懷天下,勞碌奔波,為祖國鞠躬盡瘁的傳奇經歷,也使"西學東漸"的提法得到廣泛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