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包頭文化線上 ‖ 敕勒川博物館

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

寥寥二十餘字,把古代遊牧民族壯麗的生活描繪得淋漓盡致。

這是一支民歌,這支民歌創作於北朝(西元386—581年)時期,

本為鮮卑語,後譯成漢語。令人想像不到的是,這是一首戰場失敗的悲歌,戰爭的發動者是高歡。

高歡時期,北魏分裂成西魏和東魏。高歡是一個鮮卑化的漢人,他擁立北魏孝文帝年僅11歲的曾孫為東魏皇帝,控制東魏政權。

高歡試圖統一北方。西元546年九月,高歡10萬大軍兵困玉壁城(今山西稷山西南),西魏主將韋孝寬堅守不出,高歡強攻不得,雙方僵持。

高歡城門填土,想“搬”一座土山與城牆取平,

進而攻之。韋孝寬立木板加高城牆,東魏徒勞無功。高歡又採取“地道戰”,韋孝寬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他挖掘長溝,切斷東魏軍地道,並將柴草塞入地道引燃。地道中空氣稀薄,濃煙滾滾,東魏軍被熏死、嗆死者不計其數。

高歡黔驢技窮,

眾將長籲短歎。為穩定軍心,鼓舞士氣,高歡大宴將士。大將斛律金起舞助興,他長劍出鞘,且醉且唱,詞曲既激越澎湃,雷霆萬鈞,又風蕭雨寒,空曠寂寥。這就是《敕勒歌》。

高歡圍困玉壁城達50日,心機用盡,寸土未得,且損兵折將,死傷無數。不久,高歡抑鬱而終,而斛律金創作的這首歌卻流傳下來。

滄海桑田,時代變遷。如今,因《敕勒歌》而得名的敕勒川文化成為土右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敕勒川博物館就是最好的見證。

敕勒川博物館於2011年10月28日正式建成開館。敕勒川博物館是內蒙古自治區第一座以區域性歷史文化為背景的博物館。2011年9月,被自治區文化廳確定為內蒙古博物院分院。

走進敕勒川博物館,巨型《敕勒川圖卷》映入眼簾,

這是由中國美協主席劉大為等5位畫家歷時1年創作完成。該卷為傳統的右開式,全長60米,寬1.2米。

敕勒川博物館有歷史廳、革命廳、民俗廳、廉潔文化廳、臨展廳以及共用序廳6大展區,館藏漢、北魏、唐、遼、金、元、明、清各類文物及民俗物品3500多件,展示了阿拉坦汗與三娘子定都大板升城,

與明朝通貢互市、興建村鎮、引進藏傳佛教等重大事件,再現了烏蘭夫等老一輩革命家為內蒙古的解放事業和新中國第一個民族自治區建立做出的卓越貢獻。此外,還有土默川上的民風民俗等。(若茶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