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朋友圈爆火的“養蛙”遊戲,到底有沒有玩的必要?

最近朋友圈裡,突然冒出一群操碎心的“老母親”。

每天都在問:“我的孩子啥時候回家啊”

沒錯她們都在養蛙(娃)——一個說走就走隨時出門看世界的“呱”兒子。

平時,你的蛙可能是一個安靜的學霸,在家吃飯看書,走走停停。

你(玩家),作為它的家長,要為它種四葉草(賺錢),準備食物和收拾行李。

只要有足夠的乾糧和盤纏,你的蛙就開始出去滿世界“浪”了。

小蛙會在旅行中結實新朋友,或者遇到心儀的女孩.......

它出去玩多久回家也是看心情的,但會時不時的寄回家明信片和手信。

而玩家,則在家惴惴不安的等“蛙”回家.

“它帶的糧食夠不夠吃呢?”

“哎呀,這個我還沒給它裝進行李裡。

“我的蛙已經24小時沒消息了,它是不是遇到了什麼意外?”

沒孩子的玩家,理解了自己在外時,父母一遍又一遍電話的苦心。

有孩子的家長,則仿佛在遊戲裡看到了自己。

但這款流行“佛系”遊戲,所傳達出來的親子資訊,遠不止這麼簡單。

有人說這款遊戲,

不過是一款升級版的電子寵物。

小編倒不這樣認為,因為玩家除了給它出門前準備好東西,玩家並沒有更多與小青蛙的互動。

相比毫無自理能力,需要事事操心的“電子寵物”,小青蛙更像是一個有著獨立意識的人格,你無法更多地干涉它的行動。

這才是親自關係該有的健康狀態!彼此獨立,卻保持聯繫。

和日本教育理念不同,中國式父母和成年子女之間往往缺少界限感,

他們認為孩子的人生就是自己人生的一部分,必須管頭管腳管到底。

父母對於子女的權力是要有界限的,隨著子女的成長父母要逐步放權給子女——在家庭教育中要有無論是父母還是子女都要有界限意識:

不要過度保護孩子

現在的家長對自己的孩子都疼愛有加,

恨不得把全世界最好的都給孩子。

但家長是否想過,過度的保護和溺愛對孩子的身心發展及以後的各方面發展都不利。

是不是經常有這樣的場景,一摔倒就抱,一哭就抱,每天有人伺候著穿衣餵飯,不讓孩子做一點事,生怕孩子磕著碰著。

我們的孩子總有一天要成為成年人,他需要在社會上獨立生活,而所需的生活經驗,都需要由自己去習得。

他們如果要玩泥巴,我們就讓他們玩,大不了再洗一次衣服;

他們如果想玩水,我們也不要覺得會浪費水,大不了再擦擦地;

不要剝奪孩子犯錯的機會

很多時候,父母預知到了風險和錯誤,提前説明孩子避免了,結果造成孩子永遠體會不到自己行為的後果。

孩子不受到教訓,就不會吸取教訓,將來闖大禍的可能性會增高。

總擔心孩子犯錯,總想為他們安排周全,這樣的父母自己很辛苦,孩子也會不開心。

經歷過風雨的人,在以後的道路上一定會走得更加踏實和穩健。

所以,何不給孩子一個犯錯的空間,把犯錯的機會還給孩子?

我們的孩子總有一天要成為成年人,他需要在社會上獨立生活,而所需的生活經驗,都需要由自己去習得。

他們如果要玩泥巴,我們就讓他們玩,大不了再洗一次衣服;

他們如果想玩水,我們也不要覺得會浪費水,大不了再擦擦地;

不要剝奪孩子犯錯的機會

很多時候,父母預知到了風險和錯誤,提前説明孩子避免了,結果造成孩子永遠體會不到自己行為的後果。

孩子不受到教訓,就不會吸取教訓,將來闖大禍的可能性會增高。

總擔心孩子犯錯,總想為他們安排周全,這樣的父母自己很辛苦,孩子也會不開心。

經歷過風雨的人,在以後的道路上一定會走得更加踏實和穩健。

所以,何不給孩子一個犯錯的空間,把犯錯的機會還給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