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金銀器平脫法具有什麼特徵?

平脫法也稱包金銀法,是指在器物表面包一層極薄的金銀片,

然後打磨光滑,有的還進一步在金、銀箔片上刻劃紋樣。

平脫法出現時間較早,如相當於商代時期的四川成都三星堆文化中出土的一件銅面具上,便包了一層薄薄的金片。

漢代平脫法大量運用在漆器的裝飾方面,如北京老山漢墓出土的幾件金飾片,據考證最初便是裝飾在漆器表面,只不過因為漆器的耐腐性較差,在地下埋藏千年之後便已蹤跡全無,只有穩定性極高的金飾片得以保存下來。

唐代平脫法主要運用在金銀器紋飾製作方面,也開始運用在銅鏡的花紋製作上,並一直延續到清代。

平脫法所利用的這層極薄的金銀片也稱為金銀箔,是運用錘法制成,具體而言,是用皮革甚至紙張將經過初步壓平後的金銀片上下夾住,再進行反復錘打而成。

關於金銀箔的製作在明代已有詳細的記錄,宋應星在《天工開物》中記載說:“凡造金箔,既成薄片後,包入烏金紙內,竭力揮椎打成。”方以智的《物理小識》也載:“金箔,隔碎金以藥紙,揮巨斧捶之,金已箔而紙無損。

”直到現代,金銀箔的製作仍然沿用這一古老的工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