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2018網貸備案元年:首批備案平臺或不超400家 平臺總數將驟降

P2P將迎來一波退出潮,平臺總數將驟降。

如果說2017年是網貸"合規元年",那麼2018年無疑將是"備案元年",3月將有平臺拿到第一批備案,6月底之前全部完成備案。終極大考步步臨近,但目前平臺整改仍難言樂觀,

預計首批備案平臺或不超過400家。在監管政策嚴厲加碼背景下,2018年P2P平臺將迎來一波退出潮,平臺總數將驟降。

2017年網貸成交額破2萬億 平臺總數將驟降

融360網貸評級組監測資料顯示,2017年全年網貸平臺累計成交量破2萬億,達到21362億,同比增長46.52%,四季度,網貸行業成交量、貸款餘額環比均下降,分別下滑9.53%、2.12%。

相比2016年,去年網貸行業新增平臺數大幅萎縮,截至四季度末,行業內累計正常運營平臺數量為1785家,

環比減少177家。監管趨嚴的大背景下,大量不合規或盈利困難的中小平臺在轉型失敗後將被行業淘汰,預計2018年平臺總數將驟降。

資料顯示,2017年全年網貸行業出問題平臺共計703家,其中53.34%停業,12.09%跑路,22.19%提現困難,四季度新增問題平臺186家,

環比增長43%,其中詐騙平臺占比最高,達34.41%。

就收益率來看,2017年9月以來,網貸利率下降的趨勢在加大,四季度末平均收益率跌至9.66%。對此,融360網貸評級課題組認為,各地監管部門要求網貸平臺業務實現"雙降",不合規業務和待還都要環比下降,因此,平臺通過加息獲得出借人的動力也下降,預計2018年網貸平均收益率有望回升。

平臺整改不樂觀 首批備案平臺或不超400家

2017年四季度,

"備案"成為整個網貸行業的關鍵字。根據《關於做好P2P網路借貸風險專項整治整改驗收工作的通知》(以下簡稱"57號文")要求,各地在2018年4月底前需完成主要P2P機構的備案登記工作,6月底之前全部完成。目前,北京、上海、深圳、廈門等地金融監管部門已相繼推出了網貸平臺備案細則,預計今年3月會有平臺拿到第一批備案,第二批備案將在6月份完成。

從目前監管對於首批備案的要求來看,

各地對數量都沒有明確設置指標。上海是"合規一家、備案一家",北京備案"只求品質,不求數量",通過一家備案一家,沒有數量額度等限制。雖然網貸行業備案終極大考臨近,但目前平臺整改難言樂觀。

根據調研瞭解和業內人士消息,融360網貸評級組預計,從全國來看,預計能夠拿到首批備案的平臺將不超過400家。目前,北京有500多家平臺拿到備案整改通知書,預計首批備案在100家以內,

預計上海首批備案平臺不超過100家,深圳首批在30家左右,杭州首批備案平臺在30家以內。

2017年11月以來,網貸銀行存管政策頻出,要求存管銀行建立白名單制度。隨著銀行存管政策的頻頻出臺,存管銀行測評工作也逐漸提上了日程。據悉,首批申請測評的存管銀行中,只有三家通過了中國互金協會的測試。

隨著網貸平臺備案大限的到來,銀行資金存管成為備案成功的重要加分項,銀行存管被更多平臺看作是備案的"事前"行為,但銀行存管高額的成本也會加速行業的優勝劣汰,再加上其他方面的合規成本和規範限制,未來或會有更多的平臺選擇良性退出或進行業務轉型。

消費分期最受青睞 有平臺不計成本搶場景

2017年是網貸行業合規整改年,在資產端尤其表現的明顯。在監管層對借款人"限額"的要求下,網貸平臺紛紛剝離、下線超額資產,轉而開發符合監管要求的"小額、分散"的合規資產。

融360網貸評級課題組統計資料顯示,2017年底,評級內100家平臺中,有35家平臺有消費分期類資產,環比增加13家;有52家平臺有車輛抵質押類資產,環比增加了12家;有49家平臺有個人信用類資產,環比增加8家。這三類資產都是符合監管小額分散要求,位居2017年企業最受青睞資產前三名。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房產抵押類資產、保理類資產、大額企業借款則受到了冷落。

隨著監管對於無特定場景和用途的個人信用類貸款在利率、期限、金額等方面的要求,並且不允許收取"砍頭息"和禁止暴利催收,線上小額信貸類資產也逐漸退出市場,而有特定消費場景和資金用途的消費分期類資產會更加激烈。

得場景者得天下,在消費分期的競爭浪潮中,不僅僅是網貸平臺、傳統銀行、消金公司等,擁有巨大流量和線上場景的互聯網巨頭,像阿裡、京東、百度、騰訊、小米等也紛紛切入這一領域。可以預見的是,2018年,網貸平臺對於場景和管道的爭奪將更加白熱化。目前,一些熱門場景上已現價格戰,有些平臺甚至是不計成本。

融360網貸評級組預計,2018年,大額個人現金分期的線上化會是一個趨勢,消費分期在垂直細分領域存在機會,汽車抵質押類貸款競爭會越來越激烈;房產抵押類資產管道會繼續下沉,保理、票據會繼續受冷,小微企業類借款或許會孕育更多新的機會。

本文轉載自互聯網金融新聞中心,本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發佈方立場無關。發佈方不對其中包含或引用的資訊的準確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保證。對於任何因直接或間接採用、轉載本資訊造成的損失,發佈方均不承擔責任。如本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與發佈方聯繫。

銀行存管被更多平臺看作是備案的"事前"行為,但銀行存管高額的成本也會加速行業的優勝劣汰,再加上其他方面的合規成本和規範限制,未來或會有更多的平臺選擇良性退出或進行業務轉型。

消費分期最受青睞 有平臺不計成本搶場景

2017年是網貸行業合規整改年,在資產端尤其表現的明顯。在監管層對借款人"限額"的要求下,網貸平臺紛紛剝離、下線超額資產,轉而開發符合監管要求的"小額、分散"的合規資產。

融360網貸評級課題組統計資料顯示,2017年底,評級內100家平臺中,有35家平臺有消費分期類資產,環比增加13家;有52家平臺有車輛抵質押類資產,環比增加了12家;有49家平臺有個人信用類資產,環比增加8家。這三類資產都是符合監管小額分散要求,位居2017年企業最受青睞資產前三名。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房產抵押類資產、保理類資產、大額企業借款則受到了冷落。

隨著監管對於無特定場景和用途的個人信用類貸款在利率、期限、金額等方面的要求,並且不允許收取"砍頭息"和禁止暴利催收,線上小額信貸類資產也逐漸退出市場,而有特定消費場景和資金用途的消費分期類資產會更加激烈。

得場景者得天下,在消費分期的競爭浪潮中,不僅僅是網貸平臺、傳統銀行、消金公司等,擁有巨大流量和線上場景的互聯網巨頭,像阿裡、京東、百度、騰訊、小米等也紛紛切入這一領域。可以預見的是,2018年,網貸平臺對於場景和管道的爭奪將更加白熱化。目前,一些熱門場景上已現價格戰,有些平臺甚至是不計成本。

融360網貸評級組預計,2018年,大額個人現金分期的線上化會是一個趨勢,消費分期在垂直細分領域存在機會,汽車抵質押類貸款競爭會越來越激烈;房產抵押類資產管道會繼續下沉,保理、票據會繼續受冷,小微企業類借款或許會孕育更多新的機會。

本文轉載自互聯網金融新聞中心,本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發佈方立場無關。發佈方不對其中包含或引用的資訊的準確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保證。對於任何因直接或間接採用、轉載本資訊造成的損失,發佈方均不承擔責任。如本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與發佈方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