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2185年前一個勇敢小女孩給皇帝寫了封信 結果無數人被活活打死

今天要講述的歷史人物是一個在中國家喻戶曉的小姑娘,淳于緹縈。古代史學家班固評價說 “百男何憒憒,不如一緹縈。”意思大致說生了100個愚笨的兒子,還不如生1個聰明如同緹縈的女兒。

小緹縈憑藉自己的機智救了獲罪的父親,而漢文帝通過此事推行仁政,今天小編從另外一個視角帶你瞭解:緹縈救父到底給中國歷史帶來了什麼?

神醫緹縈

淳於意(約前215年—約前140年),西漢醫學家。西元前167年淳於意犯了罪,即將被押解到國都長安接受肉刑。

肉刑是當時一種比較嚴厲的、殘害身體的一系列刑罰總稱。有記載說淳於意因為剛正不阿,不願意趨炎附勢而被陷害的,還有記載說因外出旅遊耽誤病人病情,結果被病人家屬給告了。

淳於意生了5個女兒,沒有兒子。他抱怨道,“沒有兒子光生女兒有什麼用?到了關鍵時刻一點派不上用場。”

結果這句話被小女兒緹縈聽到了。這個小姑娘也的確有幾分膽識,

毅然追隨父親到了長安。古代講究孝行,一個為父親抛頭露面的小女孩很快成了時代“模範”,在社會上名氣越來越大。這給了緹縈和漢文帝對話的機會。緹縈上書說,“如果能夠赦免我父親的罪過,我情願成為官婢”。這番話著實感動了漢文帝,不但赦免了淳於意,還把肉刑給廢止了。

至此,緹縈救了自己的父親,漢文帝推行仁政廢除酷刑,算是給故事畫上完美的句號嗎?

漢文帝劉恒

漢文帝劉恒為了效仿上古帝王的仁德,以詩經中“愷悌君子,民之父母”這句話為基本精神,將肉刑中的黥、劓、剕廢除,開始實施替代刑。

黥刑(面上刺字)的人被剃光頭髮戴著項圈給官家當苦勞力,永久打工。

劓刑(挖鼻子)和,剕(即砍左右腳)刑中的砍左腳罰改成重打300和500大板。

剕刑的砍右腳改成棄市(砍頭)......直接推到鬧市人頭落地。

不要小看打板子,這和電視劇的明清官老爺打人真是兩回事。數量多是一方面,板子選得比後來又粗又厚,打的位置也不只是屁股,狠的人光挑要害下手,更絕的是兩三個人一起打,打累了輪流換班,霹靂吧啦威力無窮。

古代刑罰

所以當漢文帝使用替代刑後,絕大多數人在挨板子的路上直接掛了。對此班固評價漢文帝說,“外有輕刑之名,內實殺人。”

《政論》:“除肉刑雖有輕刑之名,其實殺也。當此之時,民皆思複肉刑。

所以到了最後,西漢老百姓都希望恢復肉刑。

中國古代史

漢景帝登基第一年,此時距緹縈救父將近十一年。漢景帝說,“笞刑數量實在太多,就算有能死裡逃生的,基本也落個生活不能自理的悲慘下場,應當憐憫。”於是將500改成300,300改成200,過了幾年再查記錄,發現基本上還是被打死。又把300改成200,200改成100,效果不大。最終漢景帝出臺細節,對刑具規格進行限制,對打板子的細節進行規定:比如只能打屁股,行刑者不許換人等等,這樣一來死亡率才有些下降了。

中國古代史

漢景帝登基第一年,此時距緹縈救父將近十一年。漢景帝說,“笞刑數量實在太多,就算有能死裡逃生的,基本也落個生活不能自理的悲慘下場,應當憐憫。”於是將500改成300,300改成200,過了幾年再查記錄,發現基本上還是被打死。又把300改成200,200改成100,效果不大。最終漢景帝出臺細節,對刑具規格進行限制,對打板子的細節進行規定:比如只能打屁股,行刑者不許換人等等,這樣一來死亡率才有些下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