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2018年金狗賀新年:說一說關於春聯兒的那些故事!

春聯又叫“春貼”、“門對”、“對聯”,它以工整、簡潔、巧秒文字在春節事件描繪時代景象,抒發美好願望,是中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是華人們過春節的重要標誌,是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每逢春節期間,

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副大紅春聯貼於門上,辭舊迎新,以增加節日的喜慶氣氛。

春聯的起源與發展

春聯,起源于桃符(周代懸掛在大門兩旁的長方形桃木板)。據《後漢書·禮儀志》所載,桃符長六寸,寬三寸,桃木板上書降鬼大神“神荼”、“鬱壘”的名字。

“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戶,名仙木,百鬼所畏。”所以,清代《燕京時歲記》上記載:“春聯者,即桃符也。”五代十國時,宮廷裡,有人在桃符上題寫聯語。《宋史·蜀世家》說:後蜀主孟昶令學士辛寅遜題桃木板,“以其非工,自命筆題雲:‘新年納余慶,嘉節號長春’”,這便是中國的第二副春聯。直到宋代,春聯仍稱“桃符”。王安石的詩中就有“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之句。宋代,桃符由桃木板改為紙張,
叫“春貼紙”和“春聯”。這一習俗起于宋代,明代的開國皇帝朱元璋非常喜歡春聯,也非常善於撰寫楹聯。在朱元璋的親自宣導下,明朝的楹聯發展很快,楹聯史上的許多楹聯大家都產生在明代,所以春聯到明代開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聯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今天,春聯已經成為最廣泛、最普遍、最受歡迎的春節期間的傳統民俗。

春 聯 小 故 事

一.宋人呂蒙正對當時嚴重的貧富不均現象憤憤不平。某年春節,一位窮苦人請他代寫一副春聯,呂寫道: 二三四五 六七八九 橫額:南北 。

春聯貼出後引來了無數人圍觀。眾人始覺其“怪”,繼稱其“妙”。這副春聯妙就妙在它的“聯外之意”:上聯缺“一”,下聯少“十”,正是“缺衣少食”的諧音:橫批“南北”亦即意味著“沒有東西”。作者呂蒙以獨特的修辭手法寫盡了窮人的生存窘相。

二.據傳某年春節後乾隆下江南時路過通州小鎮(今江蘇通州市),想到紫禁城外也有一個通州(今北京通州區),於是出了一聯讓隨行大臣們作對:“南通州,

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大臣們無一人對得出來,不料一小侍從平素勤學,眼見滿街當鋪,當即對出下聯:“東當鋪,西當鋪,東西當鋪當東西”,乾隆大喜,獎其官升三級。

三.江南春色迷人,非北方可比。乾隆皇心中高興,來到一小鎮,家家戶戶門上的春聯如同新貼,乾隆見一戶人家的春聯寫著,上聯:數一數二門第;下聯:驚天動地人家;橫批:先斬後奏。乾隆覺得對聯的口氣頗大,房子卻是破舊茅屋。再三打聽,原來是尋常人家。乾隆皇心中惱怒,便找了寫春聯的人來問個究竟。來人是個十來歲的少年,隆又好氣又好笑,問那少年對聯的構思從何而來。 那少年說:“父親是買燒餅的,是一個二個地數給人家嗎,二叔是買鞭炮的,鞭炮不是驚天動地嗎, 我三叔是屠豬的,殺豬時口要吹氣敲打,不是先斬後奏嗎。” 乾隆聽後,笑道:“說得有理,我封你做秀才,賞你五百兩銀子,作讀書之用。

四. 有一年新年,王羲之連貼了三次對聯(前兩次“春風、春雨、春色”;下聯是:“新年、新月、新景”;鶯啼百里,燕語南鄰;都被喜愛他的字的人偷偷地揭走了。臨除夕,王羲之不得不又寫了一副。他怕再被人揭去,就上下剪開,各先貼上一半。上聯是“福無雙至”,下聯是“禍不單行”。這樣果然奏效,人們見他寫的不是吉慶紅火的內容,也就不再揭了。到了新年黎明之際,王羲之又各貼了下一半,對聯就成了:“福無雙至今日至,禍不單行昨夜行。”路人聞之,皆擊掌歎。

五. 據說,有一年,朱元璋下了一道聖旨,要求全國上下,從官員到百姓,家家戶戶都要張貼春聯,而且還要微服私訪,親自調查。一天,他看到一條街上貼上了喜氣洋洋的春聯,只有一家沒貼。朱元璋經過瞭解,知道了原來這一家祖祖輩輩以殺豬、閹豬為業,不會寫春聯,別人也幫不了這個忙。朱元璋略加思索,揮筆寫下:“雙手劈開生死路,一刀割斷是非根”,非常貼近這家人從事的職業,又有驅邪納福的意思。春聯,又叫“春貼”、“門對”,它以對仗工整、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美好形象,抒發美好願望,是漢族特有的文學形式。 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大紅春聯貼於門上,辭舊迎新,增加喜慶的節日氣氛。傳統春聯是用毛筆書寫。春聯的種類較多,有街門對、屋門對等。

六. 明代大學士解縉從小就是寫對聯的高手,一年春節,父親讓解縉寫春聯。恰巧解縉家的對門有一片鬱鬱青青的竹子,於是小解縉就擬了一副春聯:“門對千枝竹,家藏萬卷書。”可是春聯貼出去以後,竹林的主人生氣了,心想,你這不是成心拿我做比較嗎?我們家是外尖中空的竹子,你們家飽藏的都是詩書,這算什麼事啊?一生氣他就帶著家人把這片竹子砍了――看你還怎麼門對千枝竹。解縉一看,馬上回家拿了兩小塊紅紙,各寫一個字,“短”和“長“,於是對聯變成“門對千枝竹短,家藏萬卷書長”。竹林的主人更來氣了,這不沒完嗎?又帶著家人把這片竹林連根刨掉――這回看你還怎麼拿竹子說事?小解縉拍了拍腦瓜,又拿了兩小塊紅紙,分別寫了“無”和“有”字,這樣一來,就成了:“門對千枝竹短無,家藏萬卷書長有”。

七.山西有兩兄弟雙合門面開了一家鋪子,長兄經營紙傘,老弟經營汾酒。商店開張營業那天,兄弟倆特意請當地名流寫了一副對聯:問生意如何,打得開,收得攏;看世情怎樣,醒的少,醉的多,春聯貼出後,看的人特別多,都誇這聯寫得好。上聯以“打得開,收得攏”惟妙惟肖地描繪了雨傘的形狀,又詼諧地展望了店裡的生意行情;下聯用“醒的少,醉的多”繪聲繪色地摹寫酒館的熱鬧場面,又勸諭人們保持清醒頭腦,聯語寓意深刻,因此招徠了不少顧客。

八. 綜觀千百年來,人們寫春聯,總是些吉祥如意之言,祈禱祝頌之語。但也有與此相反內容的奇特春聯。清代寧波有位著名的老中醫,名範文甫,他就寫過兩副奇特的春聯。一副貼在自家大門上,曰:但願人常健,何妨我獨貧。另一副貼在自己臥室門上,曰:何必我千秋不老;但求人百病莫生。這位老中醫,在除舊迎新之際,不求自己的富貴康寧,卻一反常情俗態,虔誠地去祝願別人的“常健”,高風亮節,令人敬仰。

九. 舊社會,常有“過年如過關”的說法。某年除夕,一窮困長工怕債主上門糾纏,一大早在家門貼了一副春聯:米無面無油鹽醬醋皆無,如此貧寒,哪個小子敢討賬;筆有墨有琴棋書畫俱有,徒然富貴,何愁老子不還錢。而另位寒士為了過個安穩年,門上春聯為:是君子容我過年;乃小人找咱討債。這副對聯還配了“看刀子”的橫批。按舊社會的慣例,春聯一貼出,討債的就不能再要賬了,只能把債務推到下一年。

春 聯 問 答

為什麼非要用紅紙來寫春聯呢?

答:傳說“年”是一頭怪獸,經常危害民間。所以“年”一來的時候,百姓就燒起火來,用紅色三火焰嚇退怪獸。以後,老百姓每到“年”來了,就掛上紅色的春聯,寫上消災接福的話。還有一個原因涉及到春聯的起源,古代把春聯稱作桃符,據《皇朝歲時雜記》中記載:“桃符之以桃木板二三尺,大四五寸,上畫神像,下書祝詞及禱語,歲且則更之。”就是說桃符使用一塊二三尺長的紅色桃木板,在上面畫上神像,寫上祝詞。

春聯一般都貼在哪裡呢?

答:春聯不僅貼在大門二門上,大柁的立柱上貼上抬頭見喜,出門的迎面牆上貼上出門見喜,進門的影壁上貼上大大的福字,就近的碾子上也要送它個小福字。豬圈的門口貼上: 六畜興旺,五穀豐登,騾馬成群 ;牲口鞍子的鞍橋子上貼上: 日行千里路,夜走八百程。鞍子的迎風上貼上:“一路平安”,相當對聯的橫批。

春聯的正確貼法,從左到右還是從右到左?

答:傳統意義上以左為上,又為下,所以以前春聯上聯要貼在右手邊(即門的左邊),下聯要貼在左手邊(即門的右邊),橫批也是從右往左讀的。那麼該如何區分上下聯呢,可以參考時間順序、空間範圍、因果關係等。譬如,“春回大地百花爭豔,日暖神州萬物生輝”,就不可貼成“日暖神州萬物生輝,春回大地百花爭豔”,從內容看,上聯與下聯具有因果關係,因為“春回大地百花爭豔”,才使得“日暖神州萬物生輝”,如果貼反了就顛倒了因果關係,也讓人讀著彆扭。再從平仄看,從春聯上句和下句的平仄上就可以判斷出上下聯來。

春聯通常那一天貼?

答:按照各地習俗的不同,貼春聯的時間也稍有差異,從臘月廿三至大年三十夜晚都有,但是大多數是集中在臘月廿八、廿九這兩天。(大家具體是哪一天貼的呢?)

春聯什麼時候摘呢?

答:貼春聯的時間比較集中,摘春聯的時間各地差異較大。依照各地民俗的不同,分有整年說、過節說和自然脫落說三種主要類型。整年說:春聯有喜慶吉祥之意,所以“舊”春聯需等到來年貼春聯的時候才摘除並貼上新的春聯,寓意辭舊迎新,福運一年。在這一整年裡,如果春聯有破損,需及時修補。過節說:春聯作為驅趕“年獸”的法寶之一,待到“年”過完後,春聯就可以摘了。按各地民俗的不同,有農曆“正月十五”元宵節算作過完年的,也有農曆“二月二”龍抬頭的時候算過完年的等等。隨著城市的發展,出於市容市貌、物業管理等方面的考慮,一些地方和單位也有在春節長假期間或是春節長假之後摘除春聯的統一要求。自然脫落說:所謂自然脫落就是把春聯貼上後就不顧不管,任憑春聯被風吹雨打,自然脫落。亦或看到春聯被風吹雨打後破爛不堪了,就直接摘掉。對於摘下來的春聯,還有“燒春聯”一說,就是將摘下來的舊春聯燒掉,寓意將一年來所有的晦氣燒掉,開始嶄新的一年。民間有一種神話的傳說:春聯即為天上的神仙,當春聯燒掉後,就會升上天庭,去向玉皇大帝報告民間的情況,希望天神能給民間的家庭帶來好運等美麗的傳說故事。由於春聯在民俗裡屬於祥物,所以肆意破壞(焚燒、撕毀、塗畫等)春聯的行為是一種不道德行為。

新春佳節到來之際,祝大家闔家歡樂,吉祥如意!

歡迎大家留言討論,你見過最有趣的春聯是什麼?或者以狗為題,創作一幅春聯吧。(上下聯要有狗字)這個好像有點難,期待大俠作品喲。哈哈

乾隆見一戶人家的春聯寫著,上聯:數一數二門第;下聯:驚天動地人家;橫批:先斬後奏。乾隆覺得對聯的口氣頗大,房子卻是破舊茅屋。再三打聽,原來是尋常人家。乾隆皇心中惱怒,便找了寫春聯的人來問個究竟。來人是個十來歲的少年,隆又好氣又好笑,問那少年對聯的構思從何而來。 那少年說:“父親是買燒餅的,是一個二個地數給人家嗎,二叔是買鞭炮的,鞭炮不是驚天動地嗎, 我三叔是屠豬的,殺豬時口要吹氣敲打,不是先斬後奏嗎。” 乾隆聽後,笑道:“說得有理,我封你做秀才,賞你五百兩銀子,作讀書之用。

四. 有一年新年,王羲之連貼了三次對聯(前兩次“春風、春雨、春色”;下聯是:“新年、新月、新景”;鶯啼百里,燕語南鄰;都被喜愛他的字的人偷偷地揭走了。臨除夕,王羲之不得不又寫了一副。他怕再被人揭去,就上下剪開,各先貼上一半。上聯是“福無雙至”,下聯是“禍不單行”。這樣果然奏效,人們見他寫的不是吉慶紅火的內容,也就不再揭了。到了新年黎明之際,王羲之又各貼了下一半,對聯就成了:“福無雙至今日至,禍不單行昨夜行。”路人聞之,皆擊掌歎。

五. 據說,有一年,朱元璋下了一道聖旨,要求全國上下,從官員到百姓,家家戶戶都要張貼春聯,而且還要微服私訪,親自調查。一天,他看到一條街上貼上了喜氣洋洋的春聯,只有一家沒貼。朱元璋經過瞭解,知道了原來這一家祖祖輩輩以殺豬、閹豬為業,不會寫春聯,別人也幫不了這個忙。朱元璋略加思索,揮筆寫下:“雙手劈開生死路,一刀割斷是非根”,非常貼近這家人從事的職業,又有驅邪納福的意思。春聯,又叫“春貼”、“門對”,它以對仗工整、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美好形象,抒發美好願望,是漢族特有的文學形式。 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大紅春聯貼於門上,辭舊迎新,增加喜慶的節日氣氛。傳統春聯是用毛筆書寫。春聯的種類較多,有街門對、屋門對等。

六. 明代大學士解縉從小就是寫對聯的高手,一年春節,父親讓解縉寫春聯。恰巧解縉家的對門有一片鬱鬱青青的竹子,於是小解縉就擬了一副春聯:“門對千枝竹,家藏萬卷書。”可是春聯貼出去以後,竹林的主人生氣了,心想,你這不是成心拿我做比較嗎?我們家是外尖中空的竹子,你們家飽藏的都是詩書,這算什麼事啊?一生氣他就帶著家人把這片竹子砍了――看你還怎麼門對千枝竹。解縉一看,馬上回家拿了兩小塊紅紙,各寫一個字,“短”和“長“,於是對聯變成“門對千枝竹短,家藏萬卷書長”。竹林的主人更來氣了,這不沒完嗎?又帶著家人把這片竹林連根刨掉――這回看你還怎麼拿竹子說事?小解縉拍了拍腦瓜,又拿了兩小塊紅紙,分別寫了“無”和“有”字,這樣一來,就成了:“門對千枝竹短無,家藏萬卷書長有”。

七.山西有兩兄弟雙合門面開了一家鋪子,長兄經營紙傘,老弟經營汾酒。商店開張營業那天,兄弟倆特意請當地名流寫了一副對聯:問生意如何,打得開,收得攏;看世情怎樣,醒的少,醉的多,春聯貼出後,看的人特別多,都誇這聯寫得好。上聯以“打得開,收得攏”惟妙惟肖地描繪了雨傘的形狀,又詼諧地展望了店裡的生意行情;下聯用“醒的少,醉的多”繪聲繪色地摹寫酒館的熱鬧場面,又勸諭人們保持清醒頭腦,聯語寓意深刻,因此招徠了不少顧客。

八. 綜觀千百年來,人們寫春聯,總是些吉祥如意之言,祈禱祝頌之語。但也有與此相反內容的奇特春聯。清代寧波有位著名的老中醫,名範文甫,他就寫過兩副奇特的春聯。一副貼在自家大門上,曰:但願人常健,何妨我獨貧。另一副貼在自己臥室門上,曰:何必我千秋不老;但求人百病莫生。這位老中醫,在除舊迎新之際,不求自己的富貴康寧,卻一反常情俗態,虔誠地去祝願別人的“常健”,高風亮節,令人敬仰。

九. 舊社會,常有“過年如過關”的說法。某年除夕,一窮困長工怕債主上門糾纏,一大早在家門貼了一副春聯:米無面無油鹽醬醋皆無,如此貧寒,哪個小子敢討賬;筆有墨有琴棋書畫俱有,徒然富貴,何愁老子不還錢。而另位寒士為了過個安穩年,門上春聯為:是君子容我過年;乃小人找咱討債。這副對聯還配了“看刀子”的橫批。按舊社會的慣例,春聯一貼出,討債的就不能再要賬了,只能把債務推到下一年。

春 聯 問 答

為什麼非要用紅紙來寫春聯呢?

答:傳說“年”是一頭怪獸,經常危害民間。所以“年”一來的時候,百姓就燒起火來,用紅色三火焰嚇退怪獸。以後,老百姓每到“年”來了,就掛上紅色的春聯,寫上消災接福的話。還有一個原因涉及到春聯的起源,古代把春聯稱作桃符,據《皇朝歲時雜記》中記載:“桃符之以桃木板二三尺,大四五寸,上畫神像,下書祝詞及禱語,歲且則更之。”就是說桃符使用一塊二三尺長的紅色桃木板,在上面畫上神像,寫上祝詞。

春聯一般都貼在哪裡呢?

答:春聯不僅貼在大門二門上,大柁的立柱上貼上抬頭見喜,出門的迎面牆上貼上出門見喜,進門的影壁上貼上大大的福字,就近的碾子上也要送它個小福字。豬圈的門口貼上: 六畜興旺,五穀豐登,騾馬成群 ;牲口鞍子的鞍橋子上貼上: 日行千里路,夜走八百程。鞍子的迎風上貼上:“一路平安”,相當對聯的橫批。

春聯的正確貼法,從左到右還是從右到左?

答:傳統意義上以左為上,又為下,所以以前春聯上聯要貼在右手邊(即門的左邊),下聯要貼在左手邊(即門的右邊),橫批也是從右往左讀的。那麼該如何區分上下聯呢,可以參考時間順序、空間範圍、因果關係等。譬如,“春回大地百花爭豔,日暖神州萬物生輝”,就不可貼成“日暖神州萬物生輝,春回大地百花爭豔”,從內容看,上聯與下聯具有因果關係,因為“春回大地百花爭豔”,才使得“日暖神州萬物生輝”,如果貼反了就顛倒了因果關係,也讓人讀著彆扭。再從平仄看,從春聯上句和下句的平仄上就可以判斷出上下聯來。

春聯通常那一天貼?

答:按照各地習俗的不同,貼春聯的時間也稍有差異,從臘月廿三至大年三十夜晚都有,但是大多數是集中在臘月廿八、廿九這兩天。(大家具體是哪一天貼的呢?)

春聯什麼時候摘呢?

答:貼春聯的時間比較集中,摘春聯的時間各地差異較大。依照各地民俗的不同,分有整年說、過節說和自然脫落說三種主要類型。整年說:春聯有喜慶吉祥之意,所以“舊”春聯需等到來年貼春聯的時候才摘除並貼上新的春聯,寓意辭舊迎新,福運一年。在這一整年裡,如果春聯有破損,需及時修補。過節說:春聯作為驅趕“年獸”的法寶之一,待到“年”過完後,春聯就可以摘了。按各地民俗的不同,有農曆“正月十五”元宵節算作過完年的,也有農曆“二月二”龍抬頭的時候算過完年的等等。隨著城市的發展,出於市容市貌、物業管理等方面的考慮,一些地方和單位也有在春節長假期間或是春節長假之後摘除春聯的統一要求。自然脫落說:所謂自然脫落就是把春聯貼上後就不顧不管,任憑春聯被風吹雨打,自然脫落。亦或看到春聯被風吹雨打後破爛不堪了,就直接摘掉。對於摘下來的春聯,還有“燒春聯”一說,就是將摘下來的舊春聯燒掉,寓意將一年來所有的晦氣燒掉,開始嶄新的一年。民間有一種神話的傳說:春聯即為天上的神仙,當春聯燒掉後,就會升上天庭,去向玉皇大帝報告民間的情況,希望天神能給民間的家庭帶來好運等美麗的傳說故事。由於春聯在民俗裡屬於祥物,所以肆意破壞(焚燒、撕毀、塗畫等)春聯的行為是一種不道德行為。

新春佳節到來之際,祝大家闔家歡樂,吉祥如意!

歡迎大家留言討論,你見過最有趣的春聯是什麼?或者以狗為題,創作一幅春聯吧。(上下聯要有狗字)這個好像有點難,期待大俠作品喲。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