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編劇周梅森《人民的名義》火了,是因為它

《人民的名義》這部電視劇最近受到了60、70、80、90甚至00後的人民共同追劇,能有這麼一部火的不得了的電視,編劇功不可沒,編劇周梅森,創作巔峰在2001-2005年,共出了五部電視劇。此後三年無作品,

2009年出了兩部,此後七年無作品,直到現在的《人民的名義》。

知道為什麼嗎?

因為該編劇只擅長寫官場。而從2005年起,我國開始了對反腐劇的嚴厲審查。

事實證明只要給創作人員松一點綁,他們就能活過來,拿出令觀眾滿意的作品。

此劇是在中紀委和最高檢的直接支持下突破了審查,

才讓影視公司和創作人員有膽量創作,最終橫空出世的。否則,編劇只能繼續無所事事,還要忍受一些人的指責,說他們自己水準不行還要推鍋給審查。

另外,《戰狼》,是在南京軍區的直接支援下才突破審查得以創作的。

《湄公河行動》,

是在公安部的直接支持下才突破審查得以創作的。

八十年代審查相對比較松的時候,出現了大量吸引人的影視作品。導演周曉文剛一出道就拍了《最後的瘋狂》(1987年)和《瘋狂的代價》(1988年,劇本也是他寫的)這兩部警匪片,火得不行,如果就此發展下去,

會比主攻藝術片的張藝謀、陳凱歌更火,但後來呢,因為對警匪片的打壓,他幾乎再無機會發揮自己的長處了,只在93年又拍了一次警匪片,從此隕落下去,拍了一堆古裝片,還跑去拍電視劇。

著名編劇蘆葦,這麼些年幹什麼去了?從 1982 - 1999年,17年間他寫了 12 部電影,而從 2000年到現在,同樣是 17 年間卻只寫了 5 部。不是應該越寫越能寫嗎?為什麼反而減少了呢?

《人民的名義》是非常明顯的例證,

證明了給創作人員鬆綁對影視作品的影響有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