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如何實現綠色發展?業內人士建言能源清潔化轉型

1月25日,由瞭望週刊社和中國能源研究會聯合主辦的“2018綠色能源發展論壇”在北京舉行。

中新網 邱宇 攝

中新網北京1月25日電(記者 邱宇) 如何推動可再生能源持續發展?如何構建清潔低碳的能源體系?針對這一問題,專家學者在25日舉行的“2018綠色能源發展論壇”上建言獻策。

1月25日,由瞭望週刊社和中國能源研究會聯合主辦的“2018綠色能源發展論壇”在北京舉行。來自中國政府和國際能源機構的官員、國內外相關領域專家學者、能源領域知名企業家等,

就中國能源轉型和綠色發展等問題展開研討。

中國工程院院士杜祥琬說,能源結構向綠色低碳轉型,特別是向高比例的可再生能源發展,是中國能源革命的核心。能源轉型不僅可以改善環境品質、應對氣候變化,也可以培育新的動能、新的增長點,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要在逐步減量的同時,用好煤炭,做好煤炭的清潔高效利用。最近三年我國煤炭年消耗量已經進入下降階段,

這是經濟發展新常態下產業結構調整的必然結果,也是大氣污染治理的必然要求。”杜祥琬說。

國際能源署中國合作部主任塗建軍介紹,過去幾年,全球可再生能源市場容量不斷增長,除了技術創新、成本降低等因素外,以中國為首的新興經濟體國家為行業帶來的規模效應不容小覷。未來幾年,全球可再生能源新增裝機容量中,大部分都將來自光伏和風電兩個行業。

“中國光伏經歷了原材料和市場兩頭在外、歐美‘雙反’導致出口受阻等行業波動,終於迎來了全民光伏的時代,躍升發展成為全球第一大光伏應用市場。”協鑫集團副董事長朱鈺峰說,光伏發展的成功一方面取決於企業對技術壁壘的突破,而產業規模化帶來的成本效應更是得益於近年來國家戰略性扶持與支持。

推動綠色能源發展需要社會形成合力。

華夏新供給經濟學研究院首席經濟學家賈康認為,要以經濟手段為主、配合有效政策支持綠色能源發展,在整個產業鏈、供應鏈、消費鏈上,通過經濟手段推動千千萬萬的生產經營主體和社會成員節能降耗、減排治汙,使大家形成促進綠色能源生產和消費的合力。(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