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15個精選《道德經》名句及釋義,探秘大自然與個體人生的內在邏輯

1、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釋義:誠信不足,就會失去信任。

延伸解讀:人無信不立,一個人不講信用,就不能在社會上立足。

2、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

釋義:最善良的品性如同水一樣,水是天地間善的極致,給萬物提供滋養,而自己卻安居其下而不與之爭 。

延伸解讀:水是生命的源泉。這裡用水比喻上善者的人格。俄國作家列夫托爾斯泰在日記中寫道:“做人應該像老子所說的如水一般。沒有障礙,他向前流去;遇到堤壩,停下來;堤壩出了缺口,

再向前流去。容器是方的,它成為方形;容器是圓的,它成為圓形。因此它比一切都重要,比一切都強。”

3、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

釋義:天地長久,天地之所以能長久,是因其不是為自己而生存,所以能夠 長久生存。天地不自生,故能長生。

延伸解讀:老子以天地體現大道之品格而昭示人類社會。

4、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

釋義:狂暴的颶風刮不一早晨,

傾盆大雨下不一天。

延伸解讀:老子主張“希言自然”,即少施教令是合于自然的。飄風、驟雨不能持久,故爾:暴政是不會持久的。

5、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弛騁田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

釋義:五顏六色使人眼花繚亂,五音(鏗鏘)使人聽覺不敏,五味悅口使人口味敗壞,馳馬打獵使人心發狂,珍貴的財物使人偷和搶。

延伸解讀:“五色”、“五音”“五味”本身是人類文化的組成部分,

老子並非主張禁欲,而是反對縱欲。

6、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常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

釋義:把持擁有得多多的,不如適可而止。錘尖了又從而磨得鋒利無比,不可能保持長久。滿堂都是金玉,卻無法永久的守藏。

身處富貴而又驕縱無度,只能自取災殃。

延伸解讀:老子以盈滿、銳利為譬喻,說明金玉滿堂、富貴而驕者容易招來災禍,主張“功遂,身退,天之道”。

7、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

釋義:委曲反能求全,彎曲則能伸直,低窪反能充盈,破舊反能成新,少取反能多得,貪多反而迷惑。

延伸解讀:以上六句是古代成語,老子主張用辯證的思想,來認識和把握社會生活的變化。

8、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其複。

釋義:使心靈達到虛的極致,堅守住靜的妙境,就能從萬物的變化中看到大道的存在。

延伸解讀:只有符合于自然,才能體現主宰萬物的道,只有符合於道,才能久遠。

9、見素抱樸,少私寡欲。

釋義:保持本質淳樸無華,減少私心貪欲(就能為道無憂)。

延伸解讀:老子提出素樸、寡欲的主張。絲不染為素,木未雕為樸,見素抱樸謂:不為外物所惑而失其本真。老子主張人不能沒有欲望,但不可有貪欲,更不能縱欲。

10、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惟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釋義:不只看到自己,便能更明瞭世事;不自以為是,反而能更彰顯自己;不自我誇耀,反而能成就功業;不自高自大,所以能長期有所長進;因為不爭,所以天下都難與之爭。

延伸解讀:“不爭”被道家視為一種天道自然準則,它實際上是一種以不爭為爭的君子之術和處世之方。

11、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

釋義:能瞭解別人的稱為機智,能認識自己的才叫聰明。能戰勝別人只能說明有力氣,戰勝自己才叫剛強。知道滿足者(總感到)自己富有,身體力行者(才說明)他有遠大的志向。

延伸解讀:此為老子精神修養論。瞭解自己,反省自己,戰勝自己,實為做人之至要。“自知者明”,“自勝者強”實為千古名言。

12、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

釋義:踮起腳跟不能久立,跨步過大無法遠行。自以為有見識的人反而不明白,自以為是的人是非不分,自我炫耀的人不能見功,自高自大的人不會有長進。

延伸解讀:體現了老子的無為而治思想。只有不違背自然,不去強以為意,才能達到目的。

13、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釋義:人取法地,地取法天,天取法道,道純任自然。

延伸解讀:此句為老子理論的綱領,闡述了老子“道”的理論中與天、地、人之間的基本關係。“道法自然”,指出人類社會與自然界都必須效法“道”,而“道”只是效法自己而已。

14、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

釋義:最方正的東西卻看不到它的棱角,越貴重的器具做成的越慢,最大的聲音聽不到聲音,最大的形象沒有形跡。

延伸解讀:此句老子意在解釋為什麼“道”的存在而常人難以理解。因為大道具有無限性,而常人的感官難以體察,是“無狀之狀,萬物之象”。

15、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釋義:天道對人無所偏愛,但其結果卻是常常幫助善人。

延伸解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道無為而任自然,但其結果卻是常常幫助善良的人。

(圖文綜合編輯自網路)

老子主張人不能沒有欲望,但不可有貪欲,更不能縱欲。

10、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惟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釋義:不只看到自己,便能更明瞭世事;不自以為是,反而能更彰顯自己;不自我誇耀,反而能成就功業;不自高自大,所以能長期有所長進;因為不爭,所以天下都難與之爭。

延伸解讀:“不爭”被道家視為一種天道自然準則,它實際上是一種以不爭為爭的君子之術和處世之方。

11、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

釋義:能瞭解別人的稱為機智,能認識自己的才叫聰明。能戰勝別人只能說明有力氣,戰勝自己才叫剛強。知道滿足者(總感到)自己富有,身體力行者(才說明)他有遠大的志向。

延伸解讀:此為老子精神修養論。瞭解自己,反省自己,戰勝自己,實為做人之至要。“自知者明”,“自勝者強”實為千古名言。

12、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

釋義:踮起腳跟不能久立,跨步過大無法遠行。自以為有見識的人反而不明白,自以為是的人是非不分,自我炫耀的人不能見功,自高自大的人不會有長進。

延伸解讀:體現了老子的無為而治思想。只有不違背自然,不去強以為意,才能達到目的。

13、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釋義:人取法地,地取法天,天取法道,道純任自然。

延伸解讀:此句為老子理論的綱領,闡述了老子“道”的理論中與天、地、人之間的基本關係。“道法自然”,指出人類社會與自然界都必須效法“道”,而“道”只是效法自己而已。

14、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

釋義:最方正的東西卻看不到它的棱角,越貴重的器具做成的越慢,最大的聲音聽不到聲音,最大的形象沒有形跡。

延伸解讀:此句老子意在解釋為什麼“道”的存在而常人難以理解。因為大道具有無限性,而常人的感官難以體察,是“無狀之狀,萬物之象”。

15、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釋義:天道對人無所偏愛,但其結果卻是常常幫助善人。

延伸解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道無為而任自然,但其結果卻是常常幫助善良的人。

(圖文綜合編輯自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