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史料曝光:李自成不是漢人,一即位就追封蠻族為太祖皇帝

《明史》卷309: "十七年正月庚寅朔,自成稱王于西安,僭國號曰大順,改元永昌 ,改名自晟。追尊其曾祖以下,加諡號,以李繼遷為太祖。”“自成為人高顴深,鴟目曷鼻”。

這段記載于明史的文字,

揭示了一個大秘密?

“闖王”李自成,在稱帝之後開始認祖歸宗,他沒有認唐太宗李世民,也沒有認聖人李耳,而是以西夏李繼遷為太祖。

這李繼遷是何許人?他是北魏鮮卑後裔,本姓拓跋氏,出身黨項族平夏部。而西夏,就是由黨項人組成,宋代時歷經十帝,

享國一百八十九年。而李自成的相貌顴骨突出,眼窩深凹,眼睛像鷹,鼻子如蠍,與漢人有不小的差異,卻與黨項人有些相似。李闖王的相貌和行為,在明史中清清楚楚的記載著,更有專家考證,這位滅大明朝的大順皇帝,真的不是漢人。

當年,西夏與大金一起聯手滅了漢人政權北宋,

誰知幾百年後時過境遷,他們的後人大順和大清又開始一起滅了漢人政權大明朝。李自成世代居住在李繼遷寨,先後兩次稱帝都以西夏太祖李繼遷為祖,所以從這個角度來看,大順王朝不過是西夏王朝的回魂而已。後人評說吳三桂投降了大清,一起對付大順,是無恥的漢奸,其實就算他向李自成投降,以後也逃脫不了漢奸之名,衝冠一怒為紅顏,
夾縫生存吳三桂。

其實西夏創于李繼遷,興于李元昊,後亡于元蒙,真正的西夏王朝早就煙消雲散,剩下的所謂異族,早就被漢人笑著吸納同化,正所謂:“少年,我看你骨骼驚奇,和我們一起種田吧。”那些潰敗逃竄的西夏人,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所以等到李自成建立大順,

破京滅明,他的手下最多的,還是局限性很強的農民起義軍。同是白手創業打天下,李自成最終沒有成為朱元璋,就是因為他有古代百姓的毛病,打骨子裡容易滿足,他曾這樣說過:“陝,吾之故鄉也。富貴必歸故鄉,即十燕未足易一西安。”這也說明,太戀家的男人,事業難成。

秦失其鹿,群雄逐之,其實在明末爭霸天下的道路上,李自成很厲害,一開始起點就很高,

不論是“均田免糧”,還是“開倉濟民”,都是非常得人心的舉動,並且他重視部隊的紀律管理,從嚴治軍,都為他用兵作戰靈活機動,避實就虛,出奇制勝打下了很好的基礎。

可惜的是戰場上的任意一個細節都不容被忽視,對於滿清戰力的疏忽大意,讓闖王李自成最終走向了滅亡。並且起義軍後期的腐化,又加上沒有根據地,這讓李自成隊伍承受挫折的能力大大降低,一朝失敗,接著就面臨土崩瓦解了。

“一身甲胄任橫行,滿腹玄黃未易評。慣向秋畦私竊谷,偏於夜月暗偷營。雙鼇恰是鋼叉舉,八股渾如寶劍擎。只怕釣鼇人設餌,捉將沸釜送殘生。”相傳這首《螃蟹詩》是李自成少年所做,可謂是霸氣側漏。

不管是那個族的,李自成也曾只是一個普通的放羊娃,到後來受到壓迫,便奮起反抗的老百姓而已,雖然最終成了一代豪傑,顯得一生輝煌,可惜死後很多事情都成了迷,李自成的功過,諸位看官怎麼說?可以一起討論。

對了,這尊塑像,有人說是李自成,有人說是張獻忠,如果是李自成,相貌還真是與眾不同呢!

接著就面臨土崩瓦解了。

“一身甲胄任橫行,滿腹玄黃未易評。慣向秋畦私竊谷,偏於夜月暗偷營。雙鼇恰是鋼叉舉,八股渾如寶劍擎。只怕釣鼇人設餌,捉將沸釜送殘生。”相傳這首《螃蟹詩》是李自成少年所做,可謂是霸氣側漏。

不管是那個族的,李自成也曾只是一個普通的放羊娃,到後來受到壓迫,便奮起反抗的老百姓而已,雖然最終成了一代豪傑,顯得一生輝煌,可惜死後很多事情都成了迷,李自成的功過,諸位看官怎麼說?可以一起討論。

對了,這尊塑像,有人說是李自成,有人說是張獻忠,如果是李自成,相貌還真是與眾不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