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40年來京滬常住人口首次同時減少 人都去哪兒了?

每日經濟新聞

“長安米貴,居大不易。”

作為中國南北方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北京和上海這兩座國際化大都市一直像磁石一般,吸引著全國各地的人才來這裡打拼。他們享受著城市的機遇和繁華,

也忍受著大城市的擁堵和污染。

“我在這裡活著,也在這裡死去”,當年“北漂”汪峰的一句歌詞,唱出了千萬人的心聲。

但是現在,北京上海人口規模不斷擴張的趨勢,竟然破天荒地出現了逆轉。

1月19日,上海舉行了2017年國民經濟運行情況新聞發佈會,

同一天,北京市統計局、國家統計局北京調查總隊也公佈了去年的資料。

每經小編注意到,這是40年來京滬兩市頭一次出現常住人口同時減少。

來自兩市統計局的資料顯示,北京上海自1978年以來,人口增長都很快。

來自北京統計局與上海統計局的資料顯示,1978年以來,京滬的常住人口整體增加很快。

1978年,上海常住人口1104萬,這一數字直到2014年都在增加,當年上海常住人口達到2425.68萬。

2015年,上海常住人口為2415.27萬,比上一年下降了10萬左右。但是2016年上海常住人口為2419.70萬人,比2015年增加了約4萬人。

北京從1978年到2017年,出現過兩次常住人口負增長,一次是1997年,還有一次就是2017年。1978年,北京常住人口為871.5萬,這一數字一直增加,到1996年達到1259.4萬。1997年,北京常住人口下降到1240萬,此後再持續增加。2016年底,北京常住人口達到了2172.9萬。

一線特大城市控制規模

每經小編(微信號:nbdnews)注意到,3月16日,中央政府門戶網站公佈了《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 年)》。

這份檔提出,“特大城市要適當疏散經濟功能和其他功能……把加快發展中小城市作為優化城鎮規模結構的主攻方向,有重點地發展小城鎮,使得中小城市數量增加,小城鎮服務功能增強,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

2018年1月4日,上海市政府正式發佈《上海市城市總體規劃(2017-2035年)》,提出探索超大城市轉型路徑,要將上海建成卓越的全球城市,

令人嚮往的創新之城、人文之城、生態之城。

規劃同時要求,嚴格控制人口規模,緩解人口快速增長與資源環境緊約束之間的矛盾,至2035年常住人口控制在2500萬人左右,並作為長期調控目標。城市住房養老、基礎教育、體育、綠地等基本公共服務設施以滿足常住人口需求為主。

2017年9月27日,新華社報導,國務院關於對《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16年—2035年)》的批復提出,嚴格控制城市規模。到2020年,常住人口規模控制在2300萬人以內,

2020年以後長期穩定在這一水準。

珠三角和“強二線”城市吸引人才

最近幾年隨著一線城市產業升級,一大批承接了產業轉移的二線城市也紛紛開始崛起。一些二線城市甚至“送錢”、“送房”、“送戶口”爭奪人才流入,上演了一場“搶人大戰”。

根據百度地圖團隊2017年一季度發佈的主要城市人口吸引力排行TOP10,除了“北上廣深”意外,成都、重慶、蘇州、杭州和鄭州也進入了全國人才吸引力的前10位。特別是像成都、杭州這樣的省會城市,吸引了很多省內人口流入。

根據流入人口來源分析,成都和重慶互為最大的新流入常駐人口來源地。除了重慶市以外,成都市其他排名前10的新流入常駐人口來源地均為四川省內部城市。這種區域性中心城市格局的出現,無疑有利於實現全國範圍內人口就近流動的“去中心化”目標。

同時根據《2017第一季度中國城市研究報告》,廣東省依然在全國範圍內吸引著大範圍的人口流入,深圳和廣州市分別在人才吸引力方面排名第一和第三。根據流入人口來源分析,除了廣東非珠三角地區和隔壁的廣西省之外,廣州和深圳還吸引著遙遠的四川、湖北、河北等省份的人口流入。

對於世界人口最多的國家來說,除了北京和上海之外,如果能打造更多經濟發展中心,疏解特大城市的人口壓力,無疑是一件利國利民的大事。

特別是像成都、杭州這樣的省會城市,吸引了很多省內人口流入。

根據流入人口來源分析,成都和重慶互為最大的新流入常駐人口來源地。除了重慶市以外,成都市其他排名前10的新流入常駐人口來源地均為四川省內部城市。這種區域性中心城市格局的出現,無疑有利於實現全國範圍內人口就近流動的“去中心化”目標。

同時根據《2017第一季度中國城市研究報告》,廣東省依然在全國範圍內吸引著大範圍的人口流入,深圳和廣州市分別在人才吸引力方面排名第一和第三。根據流入人口來源分析,除了廣東非珠三角地區和隔壁的廣西省之外,廣州和深圳還吸引著遙遠的四川、湖北、河北等省份的人口流入。

對於世界人口最多的國家來說,除了北京和上海之外,如果能打造更多經濟發展中心,疏解特大城市的人口壓力,無疑是一件利國利民的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