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魏忠賢墓被康熙皇帝下令夷平

魏忠賢(1568年——1627年12月11日),字完吾,北直隸肅甯(今河北滄州肅寧縣)人,漢族。魏忠賢原名魏進忠,幼時隨母改嫁後隨繼父李姓,更名李進忠。進宮後恢復原名魏進忠,出任秉筆太監後,因崇尚忠賢兩全,

改名魏忠賢。明熹宗朱由校時期,出任司禮秉筆太監。

明熹宗臨死前曾專門叮囑崇禎說,魏忠賢“恪謹忠貞,可計大事。1627年,嘉興貢生錢嘉征彈劾魏忠賢十大罪,崇禎朱由檢命逮捕法辦,魏忠賢自縊而亡。

崇禎十七年三月十四日【1644年】,也就是朱由校煤山上吊自殺殉國前的第五天,崇禎在大勢已去、大廈將傾的絕望中,在聽到太監曹化淳說的那句“忠賢若在,時事必不至此”的話之後,

終於領會到天啟皇帝臨終前,強調魏忠賢“恪謹忠貞,可計大事”的深意所在。幡然醒悟的同時,無力回天的崇禎在精神上徹底崩潰了。崇禎說“文臣個個可殺”,又說“朕非亡國之君,諸臣盡亡國之臣爾”。下密旨收葬魏忠賢遺骸,墓址就選在了魏忠賢生前早已看好的香山碧雲寺。,既是他對魏忠賢價值和功績的重新肯定,也是對自己17年執政生涯的全盤否定。

碧雲寺相傳是金章宗玩景樓舊址,

元代耶律楚材後裔耶律阿利吉“舍宅”為寺,原名碧雲庵。庵中原有元至順二年(1331)和元統三年(1335)所立碑。明正德十一年(1516),太監于經在寺後營建生壙(墓穴),作為死後葬身之地,同時改庵為寺,重修寺廟,始稱為碧雲寺,人稱於公寺。後來於經因罪下獄死,未能實現葬於碧雲寺的願望。明天啟三年(1623),大宦官魏忠賢看中這塊風水寶地,再度擴建寺院與原來墓壙,企圖作為自己的墓地,
但不久他也不得好死,埋葬碧雲寺的願望亦成泡影。但魏忠賢有個黨羽葛九思,念舊主之寵,將魏忠賢的衣帽等物偷葬於墓中,直到五十餘年後清康熙年間(1662—1722),江南道監察禦使張援奉命巡視北京西城,在碧雲寺見到規模宏大、金碧輝煌的建築群,以為是前代王侯的寢宮,後詢問得知是明末罪惡滔天的逆宦魏忠賢之墓,憤而上書康熙,提出在帝京周圍不應“留此穢惡之跡”。
康熙複旨同意夷平魏忠賢墓,於是拉倒墓碑,鏟平陵園。

朱由檢繼位後期,曹化淳負責處理魏忠賢時的冤案,平反昭雪兩千餘件。曹化淳晚年作《忽覩南來野史記內有捏誣語感懷》詩:“報國愚忠罔顧身,無端造誣自何人?家居六載還遭謗,並信從前使不真。

”。曹化淳與東林交好且為人忠厚,並沒有其他惡跡,竟然也遭到文人的污蔑,蒙“開城縱賊”之冤。他終於體會到了文人的無恥,感受到了被他排斥的魏忠賢的無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