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小孩子能不能玩電子產品?這是我聽過最好的答案

文|小玖窩媽咪

隨著科技快速發展,生活水準的不斷提升,電子產品已經充斥著我們生活的每一個角落,越來越普遍。電子產品不僅已經成為我們的生活必需品,也慢慢成了孩子的新型玩具,

電腦、手機、iPad一個不落,再加上教育應用的上線,小朋友們更是光明正大用起電子設備。

這些和移動互聯網一起成長的10後孩子們,日漸養成了“不移動”的生活方式。

玖媽的閨蜜圈裡, “淪陷”在電子產品中的熊孩子比比皆是。“如何控制孩子看電視/玩iPad的時間?”、“孩子玩遊戲上癮怎麼辦?”、“不讓孩子玩電子產品,out了怎麼辦?”等已經成為閨蜜日常小聚出現頻次較高的話題。

A同學聲音:

B同學聲音:

今天,玖媽就跟大夥聊一聊,關於孩子與電子產品的問題,到底是該“堵”還是該“疏”?如果你家孩子是“iPad控”、“手機控”,

趕緊湊過來一起聊聊吧!

電子產品對於玖媽來說已經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社交、網購、娛樂等等,實在是太神奇啦,有木有…

但是,任何事物都有其兩面性,電子產品給我們帶來極盡便利的同時,也附帶很多負面的影響,特別是對於孩子。

那麼,父母都擔心什麼呢?

熊孩子過度沉迷于電子產品,將會損害視力、影響身體發育、荒廢學業,同時“宅”在家中,不利於孩子人際交往能力的發展,

可能形成孤僻的性格,易養成注意力不集中的習慣。

還有不少家長對電子產品中包含的一些暴力、色☆禁☆情內容表示擔心。

孩子為什麼喜歡玩電子產品?

好聽的聲音、活動多變的形象、鮮豔的色彩是非常符合孩子幼兒時期的注意特點的。

電子產品提供了比現實更能滿足孩子的好奇心的資訊。

印隨學習是動物出生後早期的學習方式。對於孩子來說也一樣,父母是他們第一任老師。家長在孩子面前長時間的使用電子產品,不僅給他提供了接觸電子產品的機會,也促使孩子效法父母的不良行為。

剛13個月的玖玖只要我一打電話或是翻看手機,就已經開始要到我的手裡“搶”手機了,還“小大人”模樣拿著手機有樣學樣。

家長日常生活中不經意的習慣、言行舉止,都會潛移默化的影響著你的孩子,你還不抓緊約束自己嗎?

有些家長特別是孩子的祖輩,把電子產品當成哄孩子的神器,用可以玩手機、看電視,來實現孩子安靜、不哭、吃飯等等目的,這是家長偷懶的方式。

有一大部分的父母,等孩子稍大點,馬上開始各自奔忙各自的工作。陪伴孩子的時間非常有限,“無聊”的孩子只能把電子產品當成“玩伴”。

玖玖姑媽家的哥哥,今年11歲。經常聽到他跟小夥伴們的聊天討論的也大都和電子產品有關,“某某同學遊戲排名第X名”、“某某同學玩《王者榮耀》特別6”。

如果不讓孩子玩兒,豈不是沒有共同話題,不能融入到孩子的小群體了?對於這個年齡段的孩子來說,電子產品滿足了孩子們成就動機和交往動機的需要。

如何科學引導孩子使用電子產品?

萬事有度,無度則濫。這個“度”,其實指的就是規則。堵不如疏,只要家長用心引導、合理使用,電子產品也會變成一種非常好的早教工具。

美國兒科醫生學會(AAP)對於兒童電子產品使用時間的最新建議:

嚴格去限制他的行為,不能夠離電視/螢幕太近,不能吃飯的時候玩或者看等等。

睡覺以前1個小時,儘量不讓孩子再玩電子產品,可避免孩子影響夜間睡眠時間與品質。

孩子是否沉迷于手機、電視,取決於他的看護人。父母應減少使用電子產品的時間,不做孩子身邊的“手機媽媽”。

真正聰明的家長,不會一邊刷手機,一邊要求孩子不要玩手機。他們會控制自己,也會引導孩子,更懂得身教重於言教。

自打生下玖玖,這1年來,我跟玖爸開電視機的次數屈指可數。實在熬不住,基本也是等寶寶睡覺以後,再打開iPad或手機看會,解解饞...

對於孩子而言,開闊眼界,能夠有豐富的選擇和嘗試,這才是避免上癮沉迷的最堅實基礎。

培養孩子閱讀的習慣,或多陪伴孩子、多與孩子交流、多帶孩子參加戶外活動等等,都能有效轉移寶寶在電子產品上的注意力。當孩子感受到還有比電子產品更有趣的事情時,自然會逐步擺脫對電子產品的依賴。

特別是2歲內孩子,應儘量減少電視、手機等的接觸時間,鼓勵他們從真實的事物中學到更多知識。對於這一年齡段的孩子,自由地玩耍和遊戲更能培養其創造性思維,促進大腦發育,提高運動能力、解決問題和自我娛樂的能力。

玖她外婆在玖玖哭鬧或是吃飯的時候,經常用這樣的句式:“寶寶,不哭/再吃一口,外婆把手機給你玩一下。”

把電子產品當成一種“獎懲手段”,這種顧此失彼的行為,玖媽真是無力吐槽。

不僅增加寶寶的關注度,還不利於培養孩子辨別事情好壞的能力。

玖媽有話說

存在即合理。電子產品的優勢一樣明顯,它能給孩子帶來豐富多彩的遊戲,生動形象的課程,圖、文、聲音,調動多種感官,學習起來更加輕鬆,效果更好。

凡事都過猶不及,過分限制孩子使用電子產品,反而可能引起孩子更大的好奇心,甚至引發孩子偏激或暴力等行為,還不如家長正確引導,幫孩子選擇該看什麼,不該看什麼以及看多少時間。

育兒沒有捷徑,你種下什麼樣的種子,就會開出什麼樣的花。

家長日常生活中不經意的習慣、言行舉止,都會潛移默化的影響著你的孩子,你還不抓緊約束自己嗎?

有些家長特別是孩子的祖輩,把電子產品當成哄孩子的神器,用可以玩手機、看電視,來實現孩子安靜、不哭、吃飯等等目的,這是家長偷懶的方式。

有一大部分的父母,等孩子稍大點,馬上開始各自奔忙各自的工作。陪伴孩子的時間非常有限,“無聊”的孩子只能把電子產品當成“玩伴”。

玖玖姑媽家的哥哥,今年11歲。經常聽到他跟小夥伴們的聊天討論的也大都和電子產品有關,“某某同學遊戲排名第X名”、“某某同學玩《王者榮耀》特別6”。

如果不讓孩子玩兒,豈不是沒有共同話題,不能融入到孩子的小群體了?對於這個年齡段的孩子來說,電子產品滿足了孩子們成就動機和交往動機的需要。

如何科學引導孩子使用電子產品?

萬事有度,無度則濫。這個“度”,其實指的就是規則。堵不如疏,只要家長用心引導、合理使用,電子產品也會變成一種非常好的早教工具。

美國兒科醫生學會(AAP)對於兒童電子產品使用時間的最新建議:

嚴格去限制他的行為,不能夠離電視/螢幕太近,不能吃飯的時候玩或者看等等。

睡覺以前1個小時,儘量不讓孩子再玩電子產品,可避免孩子影響夜間睡眠時間與品質。

孩子是否沉迷于手機、電視,取決於他的看護人。父母應減少使用電子產品的時間,不做孩子身邊的“手機媽媽”。

真正聰明的家長,不會一邊刷手機,一邊要求孩子不要玩手機。他們會控制自己,也會引導孩子,更懂得身教重於言教。

自打生下玖玖,這1年來,我跟玖爸開電視機的次數屈指可數。實在熬不住,基本也是等寶寶睡覺以後,再打開iPad或手機看會,解解饞...

對於孩子而言,開闊眼界,能夠有豐富的選擇和嘗試,這才是避免上癮沉迷的最堅實基礎。

培養孩子閱讀的習慣,或多陪伴孩子、多與孩子交流、多帶孩子參加戶外活動等等,都能有效轉移寶寶在電子產品上的注意力。當孩子感受到還有比電子產品更有趣的事情時,自然會逐步擺脫對電子產品的依賴。

特別是2歲內孩子,應儘量減少電視、手機等的接觸時間,鼓勵他們從真實的事物中學到更多知識。對於這一年齡段的孩子,自由地玩耍和遊戲更能培養其創造性思維,促進大腦發育,提高運動能力、解決問題和自我娛樂的能力。

玖她外婆在玖玖哭鬧或是吃飯的時候,經常用這樣的句式:“寶寶,不哭/再吃一口,外婆把手機給你玩一下。”

把電子產品當成一種“獎懲手段”,這種顧此失彼的行為,玖媽真是無力吐槽。

不僅增加寶寶的關注度,還不利於培養孩子辨別事情好壞的能力。

玖媽有話說

存在即合理。電子產品的優勢一樣明顯,它能給孩子帶來豐富多彩的遊戲,生動形象的課程,圖、文、聲音,調動多種感官,學習起來更加輕鬆,效果更好。

凡事都過猶不及,過分限制孩子使用電子產品,反而可能引起孩子更大的好奇心,甚至引發孩子偏激或暴力等行為,還不如家長正確引導,幫孩子選擇該看什麼,不該看什麼以及看多少時間。

育兒沒有捷徑,你種下什麼樣的種子,就會開出什麼樣的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