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茶藝師、評茶員,職業技能等級的標準悄悄的在改變

茶藝師、評茶員,職業技能等級的標準悄悄的在改變

身為茶行業中人,尤其是本身正在從事茶培訓業務,茶藝師、評茶員工種的職業資格證書事宜,就是不得不時常面對老生常談的話題。

歲末年初,茶藝師、評茶員職業資格證書又有了新的動向。 2017年12月6日,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辦公廳發佈公告,要求進入國家職業資格證書目錄清單的工種,在2018年6月底前,完成職業技能等級標準的修訂,涉及茶行業的有兩個工種:評茶員、茶藝師。

這意味著自2001年~2002年開始實施的茶藝師、評茶員國家職業資格證書技能等級標準,在歷經了十多年的實踐檢驗之後,迎來了第一次修訂。回顧茶藝師、評茶員進入國家職業資格證書後十多年來的歷程,有得有失,褒貶不一,倘若以客觀、理性的態度來分析,總結繼往的經驗、教訓,以期未來能夠獲得更好的發展。以下觀點僅代表個人意見,供大家參考。一是茶藝師、評茶員工種職業評價的問題。

除非是專業人士,大多茶愛者接觸茶行業之初,最先知道的就是茶藝師,直到目前為止,茶藝師也比評茶員在社會上廣泛層面有更高的知名度。一位我所敬重的茶學教授曾評述:“茶藝師,在普及茶的過程中非常重要。”真可謂一語見的。

我國茶行業,正在從傳統的農業社會向現代的工業社會邁進,前者本質上是短缺經濟,後者本質上是過剩經濟。我們應當正視一個問題,

我們茶行業的產能總體上是過剩的,而且可以預見的未來會變得更加嚴重。這絕不能像某些機構發佈的資料那樣,將每年茶葉的總產量除以十四億人口,直接得出一個人均消費量,這實際上毫無任何意義。即便是全國茶葉消費市場最成熟的廣東地區,據當地的茶行業機構負責人表示:僅僅只有25%的人有每天都喝茶的習慣。而在北方市場的河南省,僅以鄭州市的抽樣調查為例,
每天都有喝茶習慣的人,比例不足10%。事實上,茶葉消費者增長的速度,遠遠不及茶商開店的速度,更難以消化每年總量高企且逐年增加的茶葉總產量。大量的茶葉積壓在廠商的倉庫裡,這是茶行業中人感同身受的不爭事實。

而在茶葉消費市場的終端,正是有賴於千千萬萬的茶藝師,直面消費者,責無旁貸的擔當起推售茶葉的重任。在這個意義上,

至少我們茶行業中人尊稱其為“茶藝師”,是理所應當的。在這方面,我始終堅持認為:諸如天福茗茶、八馬茶業等國內茶行業品牌企業的做法是正確的,將企業標準化的產品,運用標準化的沖泡方法,以標準化的服務提供給客戶,這也是面向未來的康莊大道。這也是中國七萬家茶企中凡有志於規模化經營、品牌化發展的必由之路。

另外一方面,則是對茶行業中千千萬萬家個體經營者面臨的一大難題,自家的茶藝師只對自己家的茶比較有把握,換一家就無所適從。個性十足是優點,共性問題很難解決。這才是羈絆規模化發展的重要問題。

評茶員工種不若茶藝師工種在社會上的知名度高,但重要性比前者甚至更為緊迫。中國現在有超過50所高校開辦有茶學專業,近年來每年畢業生的人數逾萬人以上。曾有專家表示:“每年畢業生過萬人,是不是太多了?”我的觀點恰恰是相反,不僅不是太多了,而是太少了。中國有超過20個省、直轄市、自治區超過上千個縣、市、區產茶,統計資料表明涉茶人口八千萬人,年畢業茶學專業大學生一萬人,簡直就是微不足道。更加上茶行業本身對人才的吸納能力不強,導致茶學專業大學畢業生流失到其他行業,更加劇了茶行業專業人才嚴重短缺的局面。

其中茶行業對真正懂理論,又掌握專業技術的評茶員有巨大的人才缺口。我國茶產業的發展,標準化是必由途徑,近年來茶行業的標準化體系漸趨完善,但再好的標準化體系也需要有專業人才使之落到實處。尤其是在生產、銷售過程中,掌握評茶技術,使產品品質標準化的評茶員十分重要。我們不能要求每一位顧客都懂得鑒別茶葉品質的好壞,這實際上也是不可能的。曾有業內人士表示:“喝茶的顧客95%都是不懂的,只有5%半懂不懂。”話雖然不中聽,基本上是實情。作為茶行業中人,我們也不應該把這個責任推脫給消費者,這是不負責任的行為。更不應該借此痛宰一把,這就構成消費欺詐了。而是應該通過行業中企業單位之間的良性競爭,提供給消費者性價比更好的產品,同時行政部門也要加強監督,這一點任重道遠。作為掌握產品品質核心的評茶員,應當擔負起更大的責任。二是茶藝師、評茶員工種職業標準的問題 既往對茶藝師、評茶員職業工種頗多非議,其中有相當多的非議源自於職業工種本身的誤解。有心人可以認真查看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辦公廳2017年9月13日印發的68號檔,現有進入國家職業資格目錄清單的職業共計140項,職業的定性、定位非常清楚:專業技術人員共計59項,技能人員共計81項。本質上就是對勞動者進行任職資格評定、水準評定,前一種稱為准入類:比如教師資格,必須有教師資格證才能在院校上崗;後一種稱為水準評價類:比如茶藝師、評茶員,只負責評定水準高低,無論有沒有茶藝師、評茶員職業資格證書,都不影響在茶行業就業。看清楚這一點,很多困惑就會迎刃而解。

作為職業工種,教師、茶藝師、評茶員等140項職業工種,是對勞動者的任職資格、水準進行評定,核心是從事本職業崗位的知識與技能。源自於自身的無知,故而不乏對茶藝師、評茶員的各種冷嘲熱諷。諸如茶藝師被定性為“餐飲服務人員”類的言論甚囂塵上。我們不妨仔細看一下人社部職業資格目錄本身,總共140項,全部是按照勞動者所處的行業進行劃分,這種行業的門類劃分比較寬泛,坐井觀天的茶行業中人只看到自己屬於茶行業,而忘記了從事銷售服務的都屬於第三產業服務業。人社部職業資格目錄中第77類為餐飲服務人員,包括中式烹調師、中式麵點師、西式麵點師與茶藝師。俗話說:“民以食為天”,茶文化本身就是飲食文化的一部分,飲食並重有什麼不妥當嗎?你可以不喝茶,你能不吃飯嗎?恐怕在有些人的內心仍然潛藏著服務人員屬於下九流的封建殘留遺毒吧!茶藝師,只要是堂堂正正作為服務人員憑藉自己的勞動所得生活,有什麼不能值得自豪呢? 再有一種誤解認為茶藝師,既沾了“藝”,又沾了“師”,於是不自覺的把自己往藝術門類裡靠,這實在是天大的誤會。請大家仔細查看人社部職業資格目錄140種職業,稱為師的有教師、工程師、會計師、醫師、稅務師、烹調師、麵點師、茶藝師等等,這裡的師有老師、師傅的含義,但是跟所謂的藝術門類完全不沾邊。藝術門類的書法家、畫家、舞蹈家等等都歸屬於文化部,和茶行業有交叉的只有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如武夷山章志峰老師是茶百戲項目福建省級代表性傳承人,葉漢鐘老師是潮州工夫茶項目廣東省級代表性傳承人等。換句話說:歸屬人社部職業資格項目的茶藝師工種,都屬於140種職業資格工種的一員,屬於對勞動者職業資格、水準的評定。這才是茶藝師工種的實質,導向性不能南轅北轍。現實中令人無奈的地方恰恰在於導向性出了問題,統觀近年以來,無論是茶行業主導的各種茶藝師賽事,或者是教育主管部門主導的院校茶藝大賽,還是現下如火如荼的茶藝電視大賽,越來越朝向表演性的方向發展,現實需求向左,茶藝比賽向右,茶藝師在撕裂中前行,這無益于行業的健康發展。我們不是反對茶藝不能上舞臺,也承認舞臺表演性的茶藝確實起到了一定的吸引眼球的作用,但是不能忘記茶藝師職業資格工種設立的初心,更希望借此次茶藝師職業技能標準修訂的時機,使茶藝師回歸到“泡好一杯茶”的正確軌道上來。

評茶員工種遇到的是另外的問題,在人社部職業資格目錄中,評茶員被歸類為第52類酒、飲料及精製茶製造人員中。實際上在飲品類裡,酒類飲品與茶類飲品完全就不在一個數量級,舉例茅臺酒近期市值破10000億,再看看茶行業都不值得一提。但是評茶員、品酒師都是被作為第二產業工業門類中飲品類的工種來對待的,重要性對於茶行業來講是不言而喻的。評茶員職業工種技能等級的修訂自然也就引人關注了。

行業的渴求短期內並不能改變評茶員嚴重匱乏的狀況,這是由於評茶員本身要求的知識與技能決定的。茶行業現實中的從業人員,絕大多數尚未接觸過任何專業的茶葉審評訓練。即便是接受過專業訓練的人員,真正達到評茶員水準要求的更是鳳毛麟角。莫說是學會審評一類茶,就是會熟練掌握審評一種茶的的評茶員都不多見。所以在茶行業現有的發展情況下,真正能使從業人員達到初級評茶員的水準,行業都會迎來一次騰飛。曾有茶學院校的教授認為:現有的茶學教育足以替代茶藝師、評茶員的的國家職業資格項目。這實在是太樂觀了,以茶學院校現有年畢業生10000人為基準,從現在開始一個新生都不招,把茶行業現有8000萬人培訓一遍,都得向天再借多少年?實際上茶藝師、評茶員自帶有終身教育的屬性,這才是其最大的意義所在。

回溯過往,茶行業原本有茶園園藝工、茶葉加工工、評茶員與茶藝師四大職業工種,經過改革之後,最終進入國家職業資格目錄的就只有茶藝師、評茶員兩個工種。其中茶藝師還經歷了起死回生的過程。改革之後,較之以前,還是發生了不小的變化。茶藝師工種職業資格證書的歸口實施單位改為人社部技能鑒定機構,評茶員工種職業資格證書的歸口實施單位為供銷合作社技能鑒定機構、人社部技能鑒定機構。純就改革的結果來看,人社部門的許可權反而被增強了,這與職業資格證書制度管辦分離的長遠改革目標是背道而馳的。歷來為人所詬病的人社部門既做運動員,又做裁判員的局面,沒有根本的改觀,可見改革之難遠非常人所能想見。

茶藝師、評茶員作為水準評價類的職業資格證書,較之以往有了很大的不同,新版的證書增添了二維碼,掃描即可登錄人社部證書網站驗證。證書的等級也更加明晰,茶藝師工種初級、中級、高級、技師、高級技師五個等級職業資格證書的內文分別顯示:茶藝師五級、茶藝師四級、茶藝師三級、茶藝師二級與茶藝師一級。評茶員工種初級、中級、高級、技師、高級技師五個等級職業資格證書的內文分別顯示:評茶員五級、評茶員四級、評茶員三級、評茶員二級與評茶員一級。需要特別提醒大家的是只有人社部、供銷社負責鑒定的茶藝師、評茶員這兩種職業資格證書才是有效法律憑證。

另外一方面,則是對茶行業中千千萬萬家個體經營者面臨的一大難題,自家的茶藝師只對自己家的茶比較有把握,換一家就無所適從。個性十足是優點,共性問題很難解決。這才是羈絆規模化發展的重要問題。

評茶員工種不若茶藝師工種在社會上的知名度高,但重要性比前者甚至更為緊迫。中國現在有超過50所高校開辦有茶學專業,近年來每年畢業生的人數逾萬人以上。曾有專家表示:“每年畢業生過萬人,是不是太多了?”我的觀點恰恰是相反,不僅不是太多了,而是太少了。中國有超過20個省、直轄市、自治區超過上千個縣、市、區產茶,統計資料表明涉茶人口八千萬人,年畢業茶學專業大學生一萬人,簡直就是微不足道。更加上茶行業本身對人才的吸納能力不強,導致茶學專業大學畢業生流失到其他行業,更加劇了茶行業專業人才嚴重短缺的局面。

其中茶行業對真正懂理論,又掌握專業技術的評茶員有巨大的人才缺口。我國茶產業的發展,標準化是必由途徑,近年來茶行業的標準化體系漸趨完善,但再好的標準化體系也需要有專業人才使之落到實處。尤其是在生產、銷售過程中,掌握評茶技術,使產品品質標準化的評茶員十分重要。我們不能要求每一位顧客都懂得鑒別茶葉品質的好壞,這實際上也是不可能的。曾有業內人士表示:“喝茶的顧客95%都是不懂的,只有5%半懂不懂。”話雖然不中聽,基本上是實情。作為茶行業中人,我們也不應該把這個責任推脫給消費者,這是不負責任的行為。更不應該借此痛宰一把,這就構成消費欺詐了。而是應該通過行業中企業單位之間的良性競爭,提供給消費者性價比更好的產品,同時行政部門也要加強監督,這一點任重道遠。作為掌握產品品質核心的評茶員,應當擔負起更大的責任。二是茶藝師、評茶員工種職業標準的問題 既往對茶藝師、評茶員職業工種頗多非議,其中有相當多的非議源自於職業工種本身的誤解。有心人可以認真查看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辦公廳2017年9月13日印發的68號檔,現有進入國家職業資格目錄清單的職業共計140項,職業的定性、定位非常清楚:專業技術人員共計59項,技能人員共計81項。本質上就是對勞動者進行任職資格評定、水準評定,前一種稱為准入類:比如教師資格,必須有教師資格證才能在院校上崗;後一種稱為水準評價類:比如茶藝師、評茶員,只負責評定水準高低,無論有沒有茶藝師、評茶員職業資格證書,都不影響在茶行業就業。看清楚這一點,很多困惑就會迎刃而解。

作為職業工種,教師、茶藝師、評茶員等140項職業工種,是對勞動者的任職資格、水準進行評定,核心是從事本職業崗位的知識與技能。源自於自身的無知,故而不乏對茶藝師、評茶員的各種冷嘲熱諷。諸如茶藝師被定性為“餐飲服務人員”類的言論甚囂塵上。我們不妨仔細看一下人社部職業資格目錄本身,總共140項,全部是按照勞動者所處的行業進行劃分,這種行業的門類劃分比較寬泛,坐井觀天的茶行業中人只看到自己屬於茶行業,而忘記了從事銷售服務的都屬於第三產業服務業。人社部職業資格目錄中第77類為餐飲服務人員,包括中式烹調師、中式麵點師、西式麵點師與茶藝師。俗話說:“民以食為天”,茶文化本身就是飲食文化的一部分,飲食並重有什麼不妥當嗎?你可以不喝茶,你能不吃飯嗎?恐怕在有些人的內心仍然潛藏著服務人員屬於下九流的封建殘留遺毒吧!茶藝師,只要是堂堂正正作為服務人員憑藉自己的勞動所得生活,有什麼不能值得自豪呢? 再有一種誤解認為茶藝師,既沾了“藝”,又沾了“師”,於是不自覺的把自己往藝術門類裡靠,這實在是天大的誤會。請大家仔細查看人社部職業資格目錄140種職業,稱為師的有教師、工程師、會計師、醫師、稅務師、烹調師、麵點師、茶藝師等等,這裡的師有老師、師傅的含義,但是跟所謂的藝術門類完全不沾邊。藝術門類的書法家、畫家、舞蹈家等等都歸屬於文化部,和茶行業有交叉的只有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如武夷山章志峰老師是茶百戲項目福建省級代表性傳承人,葉漢鐘老師是潮州工夫茶項目廣東省級代表性傳承人等。換句話說:歸屬人社部職業資格項目的茶藝師工種,都屬於140種職業資格工種的一員,屬於對勞動者職業資格、水準的評定。這才是茶藝師工種的實質,導向性不能南轅北轍。現實中令人無奈的地方恰恰在於導向性出了問題,統觀近年以來,無論是茶行業主導的各種茶藝師賽事,或者是教育主管部門主導的院校茶藝大賽,還是現下如火如荼的茶藝電視大賽,越來越朝向表演性的方向發展,現實需求向左,茶藝比賽向右,茶藝師在撕裂中前行,這無益于行業的健康發展。我們不是反對茶藝不能上舞臺,也承認舞臺表演性的茶藝確實起到了一定的吸引眼球的作用,但是不能忘記茶藝師職業資格工種設立的初心,更希望借此次茶藝師職業技能標準修訂的時機,使茶藝師回歸到“泡好一杯茶”的正確軌道上來。

評茶員工種遇到的是另外的問題,在人社部職業資格目錄中,評茶員被歸類為第52類酒、飲料及精製茶製造人員中。實際上在飲品類裡,酒類飲品與茶類飲品完全就不在一個數量級,舉例茅臺酒近期市值破10000億,再看看茶行業都不值得一提。但是評茶員、品酒師都是被作為第二產業工業門類中飲品類的工種來對待的,重要性對於茶行業來講是不言而喻的。評茶員職業工種技能等級的修訂自然也就引人關注了。

行業的渴求短期內並不能改變評茶員嚴重匱乏的狀況,這是由於評茶員本身要求的知識與技能決定的。茶行業現實中的從業人員,絕大多數尚未接觸過任何專業的茶葉審評訓練。即便是接受過專業訓練的人員,真正達到評茶員水準要求的更是鳳毛麟角。莫說是學會審評一類茶,就是會熟練掌握審評一種茶的的評茶員都不多見。所以在茶行業現有的發展情況下,真正能使從業人員達到初級評茶員的水準,行業都會迎來一次騰飛。曾有茶學院校的教授認為:現有的茶學教育足以替代茶藝師、評茶員的的國家職業資格項目。這實在是太樂觀了,以茶學院校現有年畢業生10000人為基準,從現在開始一個新生都不招,把茶行業現有8000萬人培訓一遍,都得向天再借多少年?實際上茶藝師、評茶員自帶有終身教育的屬性,這才是其最大的意義所在。

回溯過往,茶行業原本有茶園園藝工、茶葉加工工、評茶員與茶藝師四大職業工種,經過改革之後,最終進入國家職業資格目錄的就只有茶藝師、評茶員兩個工種。其中茶藝師還經歷了起死回生的過程。改革之後,較之以前,還是發生了不小的變化。茶藝師工種職業資格證書的歸口實施單位改為人社部技能鑒定機構,評茶員工種職業資格證書的歸口實施單位為供銷合作社技能鑒定機構、人社部技能鑒定機構。純就改革的結果來看,人社部門的許可權反而被增強了,這與職業資格證書制度管辦分離的長遠改革目標是背道而馳的。歷來為人所詬病的人社部門既做運動員,又做裁判員的局面,沒有根本的改觀,可見改革之難遠非常人所能想見。

茶藝師、評茶員作為水準評價類的職業資格證書,較之以往有了很大的不同,新版的證書增添了二維碼,掃描即可登錄人社部證書網站驗證。證書的等級也更加明晰,茶藝師工種初級、中級、高級、技師、高級技師五個等級職業資格證書的內文分別顯示:茶藝師五級、茶藝師四級、茶藝師三級、茶藝師二級與茶藝師一級。評茶員工種初級、中級、高級、技師、高級技師五個等級職業資格證書的內文分別顯示:評茶員五級、評茶員四級、評茶員三級、評茶員二級與評茶員一級。需要特別提醒大家的是只有人社部、供銷社負責鑒定的茶藝師、評茶員這兩種職業資格證書才是有效法律憑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