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

2017年10月10日在美留學生唐曉琳被確認死亡。據悉,唐曉琳給朋友的留言中曾提到想在金門大橋結束生命的念頭。

2017年12月25日夜晚,西安交通大學藥理學系的碩轉博研究生楊寶德在灞河溺亡。

據悉,去世之前楊寶德博士就曾因導師批評產生巨大的心理創傷,以致獨自步行去秦嶺,自殺未遂。

博士的壓力之大,早有耳聞。據悉,讀博是寬進嚴出。但這兩起新聞,著實震撼了人們的心靈。

他們學富五車,才識淵博,卻沒人能把他們於孤獨無助之中挽救出來。

他們本來是人中龍鳳,卻是外在華麗,內在孤獨困苦。他們的離去,讓人們留下了無盡的惋惜。

(圖片來源於網路)

他們的離去,讓我想到了讀書這條路的各種滋味。

我不禁想到,以前,可能也包括現在,很多人特別是出身窮苦之人把讀書當成改變自己命運甚至是家庭和家族命運的唯一一條出路。有不少大學生,特別是進了一些非重點大學的本科生,總想通過上一所重點大學的研究生,

來改變自己學歷的含金量。

很多人考研,不是因為熱愛讀書,不是因為熱愛學術研究,而只是想拿一張更有分量的文憑,然後憑藉這張文憑在社會上取得更好的職位,獲得更高的社會地位,說白了,就是成為人上人。

憑藉自己的努力和前期投資,獲得更大的社會認可,這是無可厚非的。有競爭就會有壓力,有競爭才有進步。

可是讀書這條路,並不是那麼順暢的。

說三更起五更讀,可能誇張了點兒。但是一個成年人回顧起自己的讀書歷程,有沒有驚歎過,自己怎麼走過來的?!

早起夜讀,老師抽背,時不時考試,在知曉分數之前,誰的小心臟沒有緊張得劇烈跳動過呢!

以讀到本科算,至少要讀16年的書!這16年裡,要專心投入地去做讀書這一件事。如果是一個循規蹈矩的乖學生,可能除了讀書,對於外面的世界,早已知之甚少吧。

對於外界的事情知道太多,怕自己無法專心;對於外界的事情不聞不問,“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能聖賢書”,讀書讀得太久了,外界仿佛與己無關了。

人間之味,仿佛只剩下了讀書的清香和苦澀。

讀書太入迷,記得要回過頭來沾染一下人間煙火味。

真真不要覺得“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因為人有身體和情感的需求。人畢竟是高級動物,要吃喝拉撒,要有衣食住行,更需要愛需要溫暖!

如果一個人只為了出人頭地,讀書讀得無視其他的一切(不是說兩位去世的博士),那真是一葉障目了。要知道,如果讀書這件事不能使得自己和自己看社會的眼光更好,那有什麼用呢?

(圖片來源於網路)

至今,仍可以聽聞一些學霸除了讀書,甚少和其他同學交流,甚至連生活的自理能力都沒有。他們的父母也只要求他們讀書就好了,其他的都不用做。

真為這些人的父母發愁,如果他們的子女要工作了,怎麼去面對這個社會?到時才讓他們知道高樓下面有骯髒的下水道嗎?到時候才告訴他們美食也是從油膩的廚房裡面做出來的嗎?

真實的社會,更是一本讀不完的書。甚至對於自己的瞭解,也不是完全從書本裡知道的。

(圖片來源於網路)

現代社會,讀書對於平民底層人士來說,仍然是改變命運最快捷的通道。但是通過讀書最後實現階層上升的人來說,仍然是少數的。大多數的人,只能是通過讀書,獲得社會的一張門票而已。

而沒讀書的普通人,想要獲得同樣多的話,可能要更早努力,還要更聰明,更堅韌,吃更多的苦。吃的苦太多了,就會拼命培養下一代,讓下一代好好讀書,在社會上更輕鬆一些。

(圖片來源於網路)

可如果讀書之路受阻了,怎麼辦?如果塑造命運的讀書之路不那麼完美,怎麼辦?

作為教育者,看到很多學生,因為沒有很好的生活環境,學習基礎太差了,實在是很難提高到一個很好的高度了。難道他們的人生就灰暗了嗎?他們去讀了大專,去讀了職校,就不那麼好嗎?只要勤奮,學得一技之長,在和平年代,就不怕找不到事情做,不怕自己不出彩。

如果身體太差,受不了學習的壓力,怎麼辦?那就不要給自己施壓。除了學習成績,還有興趣和愛好,可以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一個健康的身體,一顆快樂的心靈,比學習成績重要太多。

記得小時候,因為鼻炎,經常頭痛,痛得無法讀書。有一次爸爸帶我到縣城看醫生後,跟我說:“讀不了,就別讀了,打工也是可以的。”我很吃驚,我原以為爸爸把成績看得很重,沒想到他會說出那樣的話。

可我沒有放棄。

後來想想,那時一到天氣變冷,就鼻炎發作,開始頭痛。其實一個是因為窮,穿的不夠暖。有時候冬天了,我還穿著秋天的長褲。因為靜電,那褲子都粘在腿上了。還有一個是營養不夠,體質偏差。

(圖片來源於網路)

總之,走讀書這條路,一路上要付出很多。要耐得住寂寞,受得了誘惑,心中有定力,才能完成學習任務,取得好成績。一心坐冷板凳,苦中得一點樂,最後練就一雙慧眼。大學一位老師說過一句話,我印象深刻,她說,讀書其實就是為了明辨是非。

甚少和其他同學交流,甚至連生活的自理能力都沒有。他們的父母也只要求他們讀書就好了,其他的都不用做。

真為這些人的父母發愁,如果他們的子女要工作了,怎麼去面對這個社會?到時才讓他們知道高樓下面有骯髒的下水道嗎?到時候才告訴他們美食也是從油膩的廚房裡面做出來的嗎?

真實的社會,更是一本讀不完的書。甚至對於自己的瞭解,也不是完全從書本裡知道的。

(圖片來源於網路)

現代社會,讀書對於平民底層人士來說,仍然是改變命運最快捷的通道。但是通過讀書最後實現階層上升的人來說,仍然是少數的。大多數的人,只能是通過讀書,獲得社會的一張門票而已。

而沒讀書的普通人,想要獲得同樣多的話,可能要更早努力,還要更聰明,更堅韌,吃更多的苦。吃的苦太多了,就會拼命培養下一代,讓下一代好好讀書,在社會上更輕鬆一些。

(圖片來源於網路)

可如果讀書之路受阻了,怎麼辦?如果塑造命運的讀書之路不那麼完美,怎麼辦?

作為教育者,看到很多學生,因為沒有很好的生活環境,學習基礎太差了,實在是很難提高到一個很好的高度了。難道他們的人生就灰暗了嗎?他們去讀了大專,去讀了職校,就不那麼好嗎?只要勤奮,學得一技之長,在和平年代,就不怕找不到事情做,不怕自己不出彩。

如果身體太差,受不了學習的壓力,怎麼辦?那就不要給自己施壓。除了學習成績,還有興趣和愛好,可以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一個健康的身體,一顆快樂的心靈,比學習成績重要太多。

記得小時候,因為鼻炎,經常頭痛,痛得無法讀書。有一次爸爸帶我到縣城看醫生後,跟我說:“讀不了,就別讀了,打工也是可以的。”我很吃驚,我原以為爸爸把成績看得很重,沒想到他會說出那樣的話。

可我沒有放棄。

後來想想,那時一到天氣變冷,就鼻炎發作,開始頭痛。其實一個是因為窮,穿的不夠暖。有時候冬天了,我還穿著秋天的長褲。因為靜電,那褲子都粘在腿上了。還有一個是營養不夠,體質偏差。

(圖片來源於網路)

總之,走讀書這條路,一路上要付出很多。要耐得住寂寞,受得了誘惑,心中有定力,才能完成學習任務,取得好成績。一心坐冷板凳,苦中得一點樂,最後練就一雙慧眼。大學一位老師說過一句話,我印象深刻,她說,讀書其實就是為了明辨是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