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再愛孩子,這個苦頭必須讓他吃!

1

“再苦不能苦孩子”,對於這句話,我們是時候反思了。

猜測它的背景應該產生於缺吃少穿的年代,生活條件艱難,父母寧可節衣縮食,也不願虧待孩子丁點,所以就有了“再苦也不能苦孩子”這句話吧!

現如今,生活條件好了,但依然會有“再苦不能苦孩子”的聲音。

做作業,心疼孩子眼疼、手疼、胳膊疼;

在幼稚園入學,孩子掉兩滴淚,大人都受不了,認為孩子委屈了;

就算孩子犯了錯,也不敢說上兩句批評的話,擔心孩子受不了;

考試考砸了,

孩子就受不了,更別說父母強加指責了

……

貌似我們把所有美好的東西都留給了孩子,認為這就是愛。

童憶成長育兒專家建議:真正的愛,不是把孩子放到蜜罐裡。生活本就是不易的,適當地吃苦,孩子才能經受住人生路上的風雪雨霜。

2

澎湃新聞前段報導過這樣一件事兒,

讓人不可思議,現在的孩子怎麼都成了蛋殼兒寶寶,嬌弱的不行。

事情是這樣的:杭州14歲男孩爬出陽臺要跳樓,媽媽半跪在地近30分鐘,死死拉住兒子手臂……

咋回事兒?到底遭遇了什麼,讓一個孩子如此憤怒?以死相逼!

原因竟是:孩子做作業時,被媽媽罵了幾句,就一聲不響就爬到窗戶上“想不開”了。

幸好員警救援,及時到達現場,看見小孩半個身子掛在窗外,

一隻手被人抓著,人一動不動。 孩子被救下後,媽媽立馬癱坐在地上,手腳都僵住了,這個過程,她堅持近半小時,臉漲得通紅,話也說不出一句,只抓住兒子的一隻手臂,不讓他掉下去。

小孩不說話,也沒表情。

坦白講,80後的我們,誰小的時候不經常挨揍?

當然,我們不提倡打罵孩子。

但現在的孩子,某些確實被“寵壞了”,不用說批評,就是說道兩句,語氣稍重點,都會摔門、甩臉子。

童憶成長社群裡的麻麻說,

這哪是養了個娃兒?這是伺候“小祖宗”呐~

即便是這樣,孩子做得不對,該批評還是不能嘴軟的。要知道,人活著就會犯錯,孩子也是如此。

孩子尚小,是非道德觀念並未完全形成,所以,犯錯是必然的。

當孩子犯錯時,如果爸爸媽媽不忍心批評或選擇視而不見,這樣只會讓孩子在錯誤中成長。其實,批評可以幫助孩子,完成自我反省和自我審視的過程,讓孩子成為更好的自己。

3

柴靜說:“批評你不可怕,對你失望才可怕。”

當然,批評要得法,不可劈頭蓋臉一陣猛批。忠言逆耳不一定利於行,反而搞僵了親子關係。

正確的批評方式,只需要做到兩點:

其一,傾聽。認真聽,孩子這麼做的理由,不要只關注到糟糕的結果,孩子做事情的思路很關鍵。

有的麻麻不屑于聽孩子的心聲,上去一通臭駡,結果,孩子遇到事情以後再也不願意表達自己的想法。

其二,給出建議。看待事情時,成人更加客觀,所以,可以給孩子一些做事情的建議,至於怎麼做,孩子可以有自己的主張。

這裡,提醒的是,千萬杜絕以下方式:

恐嚇式的批評“吃飯慢,以後不要吃了!”;

打擊式的批評“你怎麼這麼笨,這麼簡單的都做錯!”

對比式的批評“就你話說,你看誰誰誰!”

貼標籤式的批評“你總是不長記性啊!”

……

或許,孩子在成長中會吃更多的苦頭,但只要“苦其心志”,才會在荊棘的路上不會感到害怕和恐慌

有的麻麻不屑于聽孩子的心聲,上去一通臭駡,結果,孩子遇到事情以後再也不願意表達自己的想法。

其二,給出建議。看待事情時,成人更加客觀,所以,可以給孩子一些做事情的建議,至於怎麼做,孩子可以有自己的主張。

這裡,提醒的是,千萬杜絕以下方式:

恐嚇式的批評“吃飯慢,以後不要吃了!”;

打擊式的批評“你怎麼這麼笨,這麼簡單的都做錯!”

對比式的批評“就你話說,你看誰誰誰!”

貼標籤式的批評“你總是不長記性啊!”

……

或許,孩子在成長中會吃更多的苦頭,但只要“苦其心志”,才會在荊棘的路上不會感到害怕和恐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