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500萬平方公里地盤,俄羅斯為了省錢,居然一口氣全都不要了

1

1991年,俄羅斯歷史上的最強朝代——蘇聯解體,俄羅斯領土面積從蘇聯時代的兩千二百萬平方公里,驟減為1700萬平方公里,三大邊緣板塊——東歐西部、中亞,還有南高加索的當地原蘇聯加盟共和國,

均獨立建國。

毫無疑問,這是俄羅斯國家文明體系的歷史性大潰敗!只不過,當這一切發生時,蘇聯繼承者——俄羅斯聯邦,它的態度卻十分離奇:它並沒有強力阻止前蘇邊緣板塊脫離,而是默認,甚至暗中推動了這種脫俄浪潮的發生。

這個就有些費解:畢竟俄羅斯這個國家是出了名的迷戀領土,

正是靠著幾百年如一的領土擴張執念,俄羅斯才得以做大到今天這種規模,這樣的的國家,咋就捨得大筆一揮,把500萬平方公里領土就這麼甩出去呢?

是西方的壓力?這個倒也沒錯。畢竟蘇聯實在太龐大了,即便現在倒了,但只要地盤還在,說不定將來哪天就東山再起。所以,在整垮蘇聯這個政權體系後,西方還得趁熱打鐵,

將其國土予以拆解,這樣才能削弱其之地緣潛力,降低其潛在威脅。

但這就是主要原因嗎?非也。外因是條件,內因是關鍵。俄羅斯(蘇聯)再怎麼樣也是曾經的超級大國。只要它自己不答應,光憑那兇悍的核武庫,西方就絕不敢太過硬逼。

那麼,是西方的利誘?為了推動蘇聯解體,西方的確給俄羅斯聯邦乃至人民有過不少承諾——雖然這些許諾後來被證明大半是忽悠,但至少在當時,

對俄羅斯而言還是頗具誘惑的。

但這也不是主因。畢竟500萬平方公里啊!啥好處比的上這個?而且西方也不過是開張支票而已,即便是當時也未真就給出——這樣俄羅斯也上鉤,這莫斯科的智商也太讓人捉急了吧!

所以,外因並非關鍵。俄羅斯之所以會在蘇聯崩盤時任由邊緣板塊離俄獨立,

主要的原因還是在其自己。

而說到自身原因,人們多會認為:是俄羅斯的衰落以及邊緣板塊抗爭力量的增強,導致繼承蘇聯遺產的俄羅斯聯邦已無力壓制,唯有選擇妥協。

這種認識並非毫無道理,但卻失之片面:當時的俄羅斯衰落不假,但還至於完全混亂。蘇聯解體時,蘇共跟俄羅斯聯邦之間的權力交接還是相對和平有序的,並沒有爆發什麼大範圍、長時間的戰爭或騷亂——所以從始至終,

莫斯科的組織發動體系,尤其是軍隊,依舊維持在基本水準之上。

既然蘇(俄)維護國家領土完整的最大支撐——軍隊依然有力。那即便俄羅斯已不再用利益去籠絡邊緣共和國,但用武力鎮壓“叛亂”,那還是可以做到的。

但俄羅斯並沒有這麼做,而是默認了邊緣板塊脫離的發生。甚至,某種程度上還有所推動——當時的中亞地區,長期享受蘇聯中速的邊疆補貼,俄族在當地也佔據相當比例(蘇聯晚期,中亞最大的哈薩克,俄族人口比例將近50%),因此脫俄意願並不強烈。反倒是俄羅斯,對甩掉它們很是積極——中亞五國的獨立,與其說是當地民眾的主觀訴求,倒不如說是俄羅斯的主動放棄!

這樣來說,蘇聯的解體,並不完全窮途末路下的情非得已,而在相當程度上,是俄羅斯權衡利弊後的主動放棄。

俄羅斯幹嘛要這麼做?

這個就要從俄羅斯的地緣環境,以及國情說起。

俄羅斯國土由於緯度偏高,氣候苦寒,故文明成色品質較歐洲文明圈一直有所不如。俄羅斯之強大,很大程度上是憑藉其之龐大規模。而在引領人類物質文明風騷上,俄羅斯除了軍事工業,其他方面與歐美主流文明體系相比並沒有太大優勢。

這就意味著隱患:

因為文明成色的相對欠缺,俄羅斯文明的向心力天然不足:

對東歐西部的邊緣板塊,像烏克蘭、波羅的海沿岸三國而言,雖然板塊屬性方面,與俄羅斯的本部核心區同屬東歐平原,地緣關係比較親密,但跟歐洲文明圈的地緣距離也不算遙遠。歐洲文明成色的更加發達,相當程度上抵消了俄羅斯因地緣關係產生的些許向心力。也正因如此,俄羅斯儘管跟東歐加盟共和國地緣關係親密,卻始終無法從文明體系層面,完成對它們的融合與同化。

當然,雖然在文明體系上難以徹底融合,但俄羅斯卻能憑著現實層面的強力,實現對他們的政治佔領。

但問題,這種靠強力獲得的佔有,天然存在不穩固因素,很難讓人徹底歸心。而由於文明成色的差距,使得俄羅斯又無法用經濟融合的方式,化解跟當地土著民族間的隔閡——在東歐邊緣地區認識中,加入西方體系的收益明顯更大。

文明成色的差距,以及西方近在咫尺的比較競爭,導致俄羅斯難以在經濟、文化層面對東歐前加盟共和國形成強勢吸引力,唯有借助強勢的政治駕馭以彌補。這在蘇聯強大時倒也玩的下去,可隨著蘇聯衰落,俄羅斯經濟、政治等各方面的捆綁與駕馭能力都大幅萎縮,再加上西方的推波助瀾,東歐加盟共和國的離心力隨之而大幅增長。

當然,對這種勢頭,俄羅斯也可武力彈壓。但這不過是飲鴆止渴。由於東歐加盟共和國的脫離趨勢已成,俄羅斯又缺乏相應的利益與情感紐帶捆綁,如果動用武力,定將招致激烈反抗,繼而形成戰亂泥潭。即便俄羅斯最後將它們重新征服,但經過戰亂,這些加盟共和國不僅不再是俄羅斯的國力來源,反倒成為拖垮俄羅斯整個國家體系的負擔。

這就讓俄羅斯很難受了。畢竟隨著蘇聯解體,俄羅斯國力大衰已成定局,甚至不排除二次解體的可能。在手頭資源有限,前景又不看好的情況下,俄羅斯從國家民族的整體利益角度出發,有必要實行戰略收縮,精打細算過日子。

基於這種考慮,俄羅斯經過反復權衡,做出的選擇是:放棄其他邊緣板塊,只保留東歐本部與北亞。

東歐核心區是俄羅斯的立國之本,當然不可能放棄。至於北亞,雖然眼下開發程度低,但是抵禦遼闊,資源豐富,未來發展潛力巨大——這是俄羅斯東山的最大本錢。而且,由於北亞自然環境惡劣,所以人口稀少——換句話說就是維穩成本較低——這意味著俄羅斯並不需要為保留北亞投入太多國家資源,性價比十分合適。

至於東歐加盟共和國之類,儘管本身條件不錯,但離心力太強,以前蘇聯強大時,倒不妨強留。但今日之勢,強留非但收益全無,而且還要消耗大量國家資源,這對俄羅斯實在已不能承受之重。這種情況下,就算明知其實金飯碗,但也只能忍痛割肉,否則其就將成為拖累俄羅斯復興的泥潭。

至於中亞板塊,也是一個道理。中亞與俄羅斯東歐本部地緣距離比較遙遠,而且由於區位過於偏南,偏離了俄羅斯矩形國土的東西向地緣主軸,東歐本部對其之地緣影響力相當有限;再加上中亞氣候乾旱,適宜常規工農業開發的地區有限,因此即便是在蘇聯時代,俄羅斯文明對它的經濟、文化影響力都相對較低。俄羅斯對它的統治,除了軍事政治的強力外,經濟層面的利誘主要是通過直接的邊疆補貼形式來操作。

這放在蘇聯強大時倒還可以。但如今俄羅斯衰落已不可避免,不管是政治軍事高壓,抑或經濟援助,都無以為繼。要是不趁早剝離,等到俄羅斯政治軍事影響驟然衰退,邊疆補貼斷絕,它們免不了還是會生出叛逆之心。既然橫豎都留不住,那索性趁早切割,提前止損不說,也算是好合好散,給未來留個地步,總比將來鬧的反目成仇划算。

綜上所述,儘管俄羅斯在蘇聯末期的崩潰和分裂已成定局。但在這個崩盤的過程中,作為繼承者的俄羅斯聯邦,依然展現了自己睿智果敢的一面。它的不阻止,不破壞,甚至於暗中推動,表面上是自折羽翼,但實際上,卻也是結合自家家底和未來前景,所做的理性考量。在不可避免的最壞形勢下,盡可能的為自己爭取相對多的主動空間。

只不過,俄羅斯終歸是大勢已去,無論克里姆林宮再怎麼精打細算,也最多就是在止損上頭做做文章,對俄羅斯的衰退趨勢,他們也無能為力。蘇聯解體後,俄羅斯的政治經濟體系也陷入整體崩潰,而之後的重塑過程中,俄羅斯更是備受磨難,傷口迄今沒有痊癒。

那麼,經歷蘇聯解體的俄羅斯,在丟失了500萬平方公里邊緣板塊的同時,剩下的俄羅斯聯邦內部,又經歷了哪些動盪?這些動盪背後,又有什麼樣的結構性原因?,雲石君在下一節中,繼續為您解讀。

長期享受蘇聯中速的邊疆補貼,俄族在當地也佔據相當比例(蘇聯晚期,中亞最大的哈薩克,俄族人口比例將近50%),因此脫俄意願並不強烈。反倒是俄羅斯,對甩掉它們很是積極——中亞五國的獨立,與其說是當地民眾的主觀訴求,倒不如說是俄羅斯的主動放棄!

這樣來說,蘇聯的解體,並不完全窮途末路下的情非得已,而在相當程度上,是俄羅斯權衡利弊後的主動放棄。

俄羅斯幹嘛要這麼做?

這個就要從俄羅斯的地緣環境,以及國情說起。

俄羅斯國土由於緯度偏高,氣候苦寒,故文明成色品質較歐洲文明圈一直有所不如。俄羅斯之強大,很大程度上是憑藉其之龐大規模。而在引領人類物質文明風騷上,俄羅斯除了軍事工業,其他方面與歐美主流文明體系相比並沒有太大優勢。

這就意味著隱患:

因為文明成色的相對欠缺,俄羅斯文明的向心力天然不足:

對東歐西部的邊緣板塊,像烏克蘭、波羅的海沿岸三國而言,雖然板塊屬性方面,與俄羅斯的本部核心區同屬東歐平原,地緣關係比較親密,但跟歐洲文明圈的地緣距離也不算遙遠。歐洲文明成色的更加發達,相當程度上抵消了俄羅斯因地緣關係產生的些許向心力。也正因如此,俄羅斯儘管跟東歐加盟共和國地緣關係親密,卻始終無法從文明體系層面,完成對它們的融合與同化。

當然,雖然在文明體系上難以徹底融合,但俄羅斯卻能憑著現實層面的強力,實現對他們的政治佔領。

但問題,這種靠強力獲得的佔有,天然存在不穩固因素,很難讓人徹底歸心。而由於文明成色的差距,使得俄羅斯又無法用經濟融合的方式,化解跟當地土著民族間的隔閡——在東歐邊緣地區認識中,加入西方體系的收益明顯更大。

文明成色的差距,以及西方近在咫尺的比較競爭,導致俄羅斯難以在經濟、文化層面對東歐前加盟共和國形成強勢吸引力,唯有借助強勢的政治駕馭以彌補。這在蘇聯強大時倒也玩的下去,可隨著蘇聯衰落,俄羅斯經濟、政治等各方面的捆綁與駕馭能力都大幅萎縮,再加上西方的推波助瀾,東歐加盟共和國的離心力隨之而大幅增長。

當然,對這種勢頭,俄羅斯也可武力彈壓。但這不過是飲鴆止渴。由於東歐加盟共和國的脫離趨勢已成,俄羅斯又缺乏相應的利益與情感紐帶捆綁,如果動用武力,定將招致激烈反抗,繼而形成戰亂泥潭。即便俄羅斯最後將它們重新征服,但經過戰亂,這些加盟共和國不僅不再是俄羅斯的國力來源,反倒成為拖垮俄羅斯整個國家體系的負擔。

這就讓俄羅斯很難受了。畢竟隨著蘇聯解體,俄羅斯國力大衰已成定局,甚至不排除二次解體的可能。在手頭資源有限,前景又不看好的情況下,俄羅斯從國家民族的整體利益角度出發,有必要實行戰略收縮,精打細算過日子。

基於這種考慮,俄羅斯經過反復權衡,做出的選擇是:放棄其他邊緣板塊,只保留東歐本部與北亞。

東歐核心區是俄羅斯的立國之本,當然不可能放棄。至於北亞,雖然眼下開發程度低,但是抵禦遼闊,資源豐富,未來發展潛力巨大——這是俄羅斯東山的最大本錢。而且,由於北亞自然環境惡劣,所以人口稀少——換句話說就是維穩成本較低——這意味著俄羅斯並不需要為保留北亞投入太多國家資源,性價比十分合適。

至於東歐加盟共和國之類,儘管本身條件不錯,但離心力太強,以前蘇聯強大時,倒不妨強留。但今日之勢,強留非但收益全無,而且還要消耗大量國家資源,這對俄羅斯實在已不能承受之重。這種情況下,就算明知其實金飯碗,但也只能忍痛割肉,否則其就將成為拖累俄羅斯復興的泥潭。

至於中亞板塊,也是一個道理。中亞與俄羅斯東歐本部地緣距離比較遙遠,而且由於區位過於偏南,偏離了俄羅斯矩形國土的東西向地緣主軸,東歐本部對其之地緣影響力相當有限;再加上中亞氣候乾旱,適宜常規工農業開發的地區有限,因此即便是在蘇聯時代,俄羅斯文明對它的經濟、文化影響力都相對較低。俄羅斯對它的統治,除了軍事政治的強力外,經濟層面的利誘主要是通過直接的邊疆補貼形式來操作。

這放在蘇聯強大時倒還可以。但如今俄羅斯衰落已不可避免,不管是政治軍事高壓,抑或經濟援助,都無以為繼。要是不趁早剝離,等到俄羅斯政治軍事影響驟然衰退,邊疆補貼斷絕,它們免不了還是會生出叛逆之心。既然橫豎都留不住,那索性趁早切割,提前止損不說,也算是好合好散,給未來留個地步,總比將來鬧的反目成仇划算。

綜上所述,儘管俄羅斯在蘇聯末期的崩潰和分裂已成定局。但在這個崩盤的過程中,作為繼承者的俄羅斯聯邦,依然展現了自己睿智果敢的一面。它的不阻止,不破壞,甚至於暗中推動,表面上是自折羽翼,但實際上,卻也是結合自家家底和未來前景,所做的理性考量。在不可避免的最壞形勢下,盡可能的為自己爭取相對多的主動空間。

只不過,俄羅斯終歸是大勢已去,無論克里姆林宮再怎麼精打細算,也最多就是在止損上頭做做文章,對俄羅斯的衰退趨勢,他們也無能為力。蘇聯解體後,俄羅斯的政治經濟體系也陷入整體崩潰,而之後的重塑過程中,俄羅斯更是備受磨難,傷口迄今沒有痊癒。

那麼,經歷蘇聯解體的俄羅斯,在丟失了500萬平方公里邊緣板塊的同時,剩下的俄羅斯聯邦內部,又經歷了哪些動盪?這些動盪背後,又有什麼樣的結構性原因?,雲石君在下一節中,繼續為您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