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當遊戲成為社會主流娛樂,這十件事情在2017年改變整個行業

2017是中國遊戲產業高速發展的一年,全球遊戲第一大國的潛力也逐漸轉實變現。然而樹大必招風,在過去的一年中,以遊戲為主角所產生的輿論現象以及社會性話題也是不遑枚舉。
遊戲日報此次所整理的年度十大事件,也僅是眾多話題中較具代表性的幾例。


NO.1 主流媒體“圍剿”《王者榮耀》
值得一提的是,雖然當時也有大量不同于上述傳統媒體的觀點,可《王者榮耀》最終還是將刺客荊軻改成了刺客阿珂。騰訊股價也在此時下跌了4%,甚至就連騰訊掌門馬化騰也在此後親自到訪了人民網總部,不過之後,騰訊股市暴漲千億。


NO.2 除了主流媒體,還有家長
從某種程度上,家長與遊戲的關係十分類似於婆媳之間,明明自己也是過來人,但就是不爽看到自己的孩子被對方迷得神魂顛倒。“網路遊戲未成年人家長監護工程”、“湖南反網游欺詐吸費聯盟”等多種針對未成年玩家的政策與組織也應運而生。多款人氣遊戲的收費模式,

消費引導等問題也因此放大,成為外界抨擊遊戲行業的重要論據。



NO.3 藍鯨:遊戲界的毒瘤
相比於“大逃殺”,俄羅斯的藍鯨遊戲更像是名副其實的死亡遊戲。從2月份的多名俄籍花季少女自殺到遊戲流入中國後的全面戒備,藍鯨已然成為了遊戲界的巨大毒瘤。


據悉,藍鯨遊戲的創作者已於去年5月被捕,可在其被捕之後,該遊戲的全球玩家仍舊有80萬。明明罪魁禍首已經落網,但死亡遊戲卻仍在繼續,這或許才是這款遊戲的真正可怕之處。



NO.4 外掛,使中國遊戲蒙羞
隨著遊戲產業的發展,

外掛所帶來的負面影響也逐漸延伸到了社會層面。外掛讓我們知道了一個人氣主播的真實樣子,知道了人氣主播是如何幫助那些涉世未深的粉絲樹立他自己的價值觀,知道了對於不關注直播、電競的民眾而言,世界亞軍與平臺一哥的雅號遠遠不及開掛主播所帶來的知名度。
此外,更讓國內玩家長見識的是,在長達半年多的反外掛鬥爭之後,《絕地求生》主創終於公開承認了“我們鬥不過中國外掛”。
更遑論那些被外掛所支配的外國玩家,除了坐以待斃都不知道自己是怎麼斃的,他們也只能請願官方對中國鎖區了。



NO.5 吃雞吃出的“竊聽風雲”
年底的吃雞大戰不僅讓業界知道了實力的差距,QQ的一招“偷天換日”也讓線民回想起了多年前的3Q大戰,以及同發生於2017年的騰訊華為之爭。“用戶的隱私最為重要”,可這個“最為重要”的受益方究竟是誰,在不久的將來或許還會再起一番爭執。



NO.6 防沉迷與監管系統的落實
雖然多少有些被動成分在,但騰訊針對未成年玩家的防沉迷系統落實已經是不爭的事實,未成年玩家的消費問題也得到了相應的解決方案。此外,還有這一年所推出的各種有利於玩家的網路新政,遊戲環境越來越好的嚮往或許並不是一句空話。



NO.7 《我的世界》還原故宮
歷時三年,完美還原故宮,這是95後玩家蘇一峻(喵奏)在《我的世界》這款遊戲中所展示的文化情懷。據蘇一峻所述,為了1:1在遊戲中展現出故宮的原貌,他和他的團隊翻閱了大量古籍,瞭解清朝的建築樣式、規格和室內裝修。而在去年,這個模擬故宮也得到了正牌故宮的認可,經過3D技術列印之後,於北京故宮博物院正式對外展出。中國新聞網、人民日報、環球時報等百餘家媒體對此轉載,關注網友達10萬之多。


NO.8 Discovery的首次專題報導,遊戲的社會價值逐漸被正視
上文提到了遊戲與教育的矛盾,然而在2017年,傳統文化與教育領域卻不乏遊戲的輔佐。比如《率土之濱》的遊戲元素被搬上大學政治課課堂,探索頻道(Discovery)對騰訊遊戲在傳統民族文化上的記錄。值得一提的是 ,這也是自1985年開播以來,探索頻道的首次遊戲專題報導。而此紀錄片的主題正是探討遊戲對於生活的影響,除了傳統文化與教育 ,還有醫療,心理,人權,科技等多方面的詮釋。第九藝術的社會價值正在被主流媒體關注。


NO.9 跨越生死,《魔獸世界》玩家遊戲中追尋亡父
2017年5月,一則玩家小七在《魔獸世界》追尋亡父的故事感動了全網玩家。為了幫助小七找回父親生前的帳號,一些很多年未登陸遊戲的老玩家也傾力相助,盡自己所能提供各種線索,並幫助其最終繼承了父親的帳號,繼續父親生前的遊戲角色。
除了人文情懷的層面,故事背後的網路虛擬遺產繼承問題也再次走入了各界的視野。從故事的結尾來看,繼承父親帳號的小七其實並不具有此帳號的所有權,也就是說小七可以用父親的帳號繼續遊戲,但不能進行轉讓,出售,交易。保護數位遺產固然重要,這既關係到數位財產的完整性,也要考慮到數位遺產的綠色繼承方式。從某種程度上,也算是一種維護正確家庭倫理精神的體現。



NO.10 有目共睹的遊戲社交現象
從全民農藥到天天吃雞,從SSR的輿論熱潮到白起李澤言的沒錢談NMB戀愛,在如今年輕人的圈子裡,遊戲更多扮演的是一種社交作用。再加上電競狂潮與跨界行銷的增多,以及世界第一遊戲大國的光環,遊戲行業的社會地位早已今非昔比。從這個角度考慮,家長與主流媒體的輪番抨擊,或許也是對此現象的一種反面驗證。



那麼作為文後思考,遊戲日報在這裡集百家之見:雖說是第九藝術,但與影視作品相比,為何同樣以娛樂為主要訴求的遊戲更容易與教育掛鉤呢?

以及同發生於2017年的騰訊華為之爭。“用戶的隱私最為重要”,可這個“最為重要”的受益方究竟是誰,在不久的將來或許還會再起一番爭執。



NO.6 防沉迷與監管系統的落實
雖然多少有些被動成分在,但騰訊針對未成年玩家的防沉迷系統落實已經是不爭的事實,未成年玩家的消費問題也得到了相應的解決方案。此外,還有這一年所推出的各種有利於玩家的網路新政,遊戲環境越來越好的嚮往或許並不是一句空話。



NO.7 《我的世界》還原故宮
歷時三年,完美還原故宮,這是95後玩家蘇一峻(喵奏)在《我的世界》這款遊戲中所展示的文化情懷。據蘇一峻所述,為了1:1在遊戲中展現出故宮的原貌,他和他的團隊翻閱了大量古籍,瞭解清朝的建築樣式、規格和室內裝修。而在去年,這個模擬故宮也得到了正牌故宮的認可,經過3D技術列印之後,於北京故宮博物院正式對外展出。中國新聞網、人民日報、環球時報等百餘家媒體對此轉載,關注網友達10萬之多。


NO.8 Discovery的首次專題報導,遊戲的社會價值逐漸被正視
上文提到了遊戲與教育的矛盾,然而在2017年,傳統文化與教育領域卻不乏遊戲的輔佐。比如《率土之濱》的遊戲元素被搬上大學政治課課堂,探索頻道(Discovery)對騰訊遊戲在傳統民族文化上的記錄。值得一提的是 ,這也是自1985年開播以來,探索頻道的首次遊戲專題報導。而此紀錄片的主題正是探討遊戲對於生活的影響,除了傳統文化與教育 ,還有醫療,心理,人權,科技等多方面的詮釋。第九藝術的社會價值正在被主流媒體關注。


NO.9 跨越生死,《魔獸世界》玩家遊戲中追尋亡父
2017年5月,一則玩家小七在《魔獸世界》追尋亡父的故事感動了全網玩家。為了幫助小七找回父親生前的帳號,一些很多年未登陸遊戲的老玩家也傾力相助,盡自己所能提供各種線索,並幫助其最終繼承了父親的帳號,繼續父親生前的遊戲角色。
除了人文情懷的層面,故事背後的網路虛擬遺產繼承問題也再次走入了各界的視野。從故事的結尾來看,繼承父親帳號的小七其實並不具有此帳號的所有權,也就是說小七可以用父親的帳號繼續遊戲,但不能進行轉讓,出售,交易。保護數位遺產固然重要,這既關係到數位財產的完整性,也要考慮到數位遺產的綠色繼承方式。從某種程度上,也算是一種維護正確家庭倫理精神的體現。



NO.10 有目共睹的遊戲社交現象
從全民農藥到天天吃雞,從SSR的輿論熱潮到白起李澤言的沒錢談NMB戀愛,在如今年輕人的圈子裡,遊戲更多扮演的是一種社交作用。再加上電競狂潮與跨界行銷的增多,以及世界第一遊戲大國的光環,遊戲行業的社會地位早已今非昔比。從這個角度考慮,家長與主流媒體的輪番抨擊,或許也是對此現象的一種反面驗證。



那麼作為文後思考,遊戲日報在這裡集百家之見:雖說是第九藝術,但與影視作品相比,為何同樣以娛樂為主要訴求的遊戲更容易與教育掛鉤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