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2018構建“四個更加”糧食安全保障體系 突出“六項重點”

糧食流通“總結2017展望2018”系列報導下:

中國網財經1月23日訊(記者 李春暉)2018年,是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的開局之年,也是糧食行業深化改革、轉型發展的攻堅之年。在22日召開的2018全國糧食流通工作會議上,

國家糧食局局長張務鋒表示,2018年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實現高品質發展為目標,守住安全底線,努力構建“更高層次、更高品質、更有效率、更可持續”的糧食安全保障體系。

為了實現上述目標,張務鋒表示,2018年糧食流通工作要突出“六項重點”:積極穩妥推進糧食收儲制度改革,加快消化糧食庫存,全面加強糧食流通監管,創新完善糧食宏觀調控,大力發展糧食產業經濟,

深入實施“優質糧食工程”。

2018糧食流通工作會現場

2018年糧食收儲制度改革強調“積極穩妥”

糧食等重要農產品的價格形成機制和收儲制度改革,是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頭戲。2016年,我國以玉米收儲制度改革“試水”,將臨儲制度改為“市場化收購加補貼”。

新機制實施至今,玉米市場價格形成機制現已建立,種植結構調整優化,加工企業全面啟動,改革效果比預期得更好。

按照中央部署,2018年我國將繼續推進收儲制度改革。2017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深化糧食收儲制度改革,讓收儲價格更好反映市場供求”,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也提出“深化農產品收儲制度和價格形成機制改革”。

在2018全國糧食流通工作會議提出的今年“六項重點”工作中,

“積極穩妥推進糧食收儲制度改革”居於首位。“玉米收儲制度改革進展順利、成效明顯,要進一步鞏固放大。”張務鋒表示,“稻穀收儲政策是下一步調整完善的重點。”

值得注意的是,去年糧食流通工作會議提出“扎實有效”推進收儲制度改革,今年則是強調“積極穩妥”。

與2016年玉米直接取消臨儲政策不同,2018年稻穀收儲制度以“調整完善”為主線。“在保留最低收購價政策框架的前提下,

增強政策彈性和靈活性,合理確定最低收購價水準,優化執行預案和具體操作辦法。”張務鋒介紹。

去庫存與改革完善收儲制度一脈相承,二者緊密關聯、相互促進。張務鋒表示,2018年既要深化改革“控增量”,又要消化庫存“減存量”。

“玉米庫存消化的路徑已經明晰,要繼續積極有序推進。稻穀庫存多、壓力大,且產業鏈條短、消費彈性小,是當前庫存消化的重點和難點。

”張務鋒稱,“要拿出更有力的措施,多管齊下、綜合施策,促進庫存儘快回歸合理水準。”

龍頭骨幹企業將在糧食宏觀調控中發揮更大作用

“創新完善糧食宏觀調控”是“六項重點”之一。按照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的要求,在2018年糧食宏觀調控中,龍頭骨幹企業將發揮更重要的作用。

張務鋒表示,2018年將擇優確定一批信譽度高、綜合實力強、輻射帶動作用大的骨幹企業,納入糧食市場調控體系,明確企業承擔的責任和義務,並給予適當的政策扶持。此外,鼓勵龍頭骨幹企業跨區域建立商品糧收儲基地、加工園區和銷售網路,增強服務國家宏觀調控的重要載體功能。

在“大力發展糧食產業經濟”工作中,龍頭骨幹企業也將扮演重要角色,主要體現在“三個一批”。“選准一批規模優勢突出、創新能力強、帶動作用大的龍頭企業,給予傾斜支持;扶持一批有技術、有市場、有潛力的骨幹企業,加快改造提升、做強做大;引導幫助一批技術落後、產不適銷的企業,轉型轉產、煥發生機。”張務鋒表示。

關注國際市場

研究對接“一帶一路”建設、培育國際大糧商等課題

經濟全球化是大勢所趨,糧食行業也要在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的前提下,利用好“兩個市場、兩種資源”。

以前,由於不斷高企的托市收購價,國內外市場價格倒掛,國內糧食在國際市場上缺乏競爭力。而玉米收儲制度改革帶來了新的變化:改革後國內外玉米價差大幅縮小,東北玉米運抵南方港口與進口玉米完稅價基本持平,進口玉米價格優勢不再,玉米進口明顯減少。由此可見隨著收儲制度改革的持續推進,國際市場有望成為我國糧食企業發展壯大的新天地。

張務鋒表示,當前,國內外糧食市場聯動性進一步增強,糧食生產、貿易、投資等雙邊和區域合作不斷深化。“這一方面有利於我們拓展全球視野,‘走出去’和‘引進來’,增強國家糧食安全保障能力;另一方面,也對提高糧食供給品質、綜合效益和核心競爭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張務鋒稱。

2018年糧食流通工作會議提出“充分認識國內國際糧食流通加速融合的機遇挑戰”,對一些重要課題認真研究、超前謀劃。比如怎樣對接“一帶一路”建設、促進我國糧食進口來源管道和結構的多元化,怎樣加快培育國際大糧商、提高話語權和影響力等。

張務鋒表示,鼓勵有實力的糧食企業,建立境外糧食基地,拓寬糧源供給管道;依託農業對外合作部際聯席機制,為企業“走出去”提供保障。

納入糧食市場調控體系,明確企業承擔的責任和義務,並給予適當的政策扶持。此外,鼓勵龍頭骨幹企業跨區域建立商品糧收儲基地、加工園區和銷售網路,增強服務國家宏觀調控的重要載體功能。

在“大力發展糧食產業經濟”工作中,龍頭骨幹企業也將扮演重要角色,主要體現在“三個一批”。“選准一批規模優勢突出、創新能力強、帶動作用大的龍頭企業,給予傾斜支持;扶持一批有技術、有市場、有潛力的骨幹企業,加快改造提升、做強做大;引導幫助一批技術落後、產不適銷的企業,轉型轉產、煥發生機。”張務鋒表示。

關注國際市場

研究對接“一帶一路”建設、培育國際大糧商等課題

經濟全球化是大勢所趨,糧食行業也要在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的前提下,利用好“兩個市場、兩種資源”。

以前,由於不斷高企的托市收購價,國內外市場價格倒掛,國內糧食在國際市場上缺乏競爭力。而玉米收儲制度改革帶來了新的變化:改革後國內外玉米價差大幅縮小,東北玉米運抵南方港口與進口玉米完稅價基本持平,進口玉米價格優勢不再,玉米進口明顯減少。由此可見隨著收儲制度改革的持續推進,國際市場有望成為我國糧食企業發展壯大的新天地。

張務鋒表示,當前,國內外糧食市場聯動性進一步增強,糧食生產、貿易、投資等雙邊和區域合作不斷深化。“這一方面有利於我們拓展全球視野,‘走出去’和‘引進來’,增強國家糧食安全保障能力;另一方面,也對提高糧食供給品質、綜合效益和核心競爭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張務鋒稱。

2018年糧食流通工作會議提出“充分認識國內國際糧食流通加速融合的機遇挑戰”,對一些重要課題認真研究、超前謀劃。比如怎樣對接“一帶一路”建設、促進我國糧食進口來源管道和結構的多元化,怎樣加快培育國際大糧商、提高話語權和影響力等。

張務鋒表示,鼓勵有實力的糧食企業,建立境外糧食基地,拓寬糧源供給管道;依託農業對外合作部際聯席機制,為企業“走出去”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