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宛言丨啟動江淮大地“創新基因”

點擊上方藍字“安徽發佈”關注我們

現任合肥工業大學經濟學院教授的朱衛東今年第一次參加省“兩會”。

1月21日上午,朱衛東教授在省“兩會”新聞中心舉行的第一次集體採訪時說:“論文寫在產品上,研究做在工程中,成果轉化在企業裡。”

朱衛東教授說得“很專業”,也很形象,一語中的,通俗易懂。眾所周知,產學研用結合是實施我省創新驅動戰略的重要環節。

可是,產學研用又很容易“脫節”,導致“各吹各的調”,只有通過不斷的體制機制創新才能實現攥緊拳頭,勁往一處使。“兩會”進行時,代表和委員的獻計獻策,必將進一步啟動江淮大地“創新基因”。

啟動創新基因,就應該“論文寫在產品上”。論文該寫在哪兒?當然是寫在紙上,刊登在學術期刊上,這是常識。期刊上的論文是有價值的,更有價值的論文則是“寫在產品上”。

時下,有些人為了實現“紙上論文”的發表,不惜弄虛作假,學術不端、抄襲之風盛行。寫在產品上的論文注不了“水分”,產品是“乾貨”,一沾“水”就會變質。而論文真正的學術價值與衍生價值恰恰是,用在產品上,迅速提升產品的科技含量,提升產品的品質與品質。

啟動創新基因,就應該“研究做在工程中”。科學研究該在哪兒?當然主要是在實驗室。確實,實驗室裡有必備的材料與器材,

研究起來很方便,然而,研究的過程如果是“封閉的”,遠離工程,遠離社會,也容易造成“脫離現實”。在具體的工程中做“研究”,與現實情況“零距離”,可以有效地提高研究的針對性,更易於把握研究的切入點與著力點,“以問題為導向”,研究就不會“迷失方向”,解決實際問題要成為研究的直接動力。

啟動創新基因,就應該“成果轉化在企業裡”。科研成果的轉化,

向來是一個棘手問題,而成果的“束之高閣”是一種科技浪費。無論是學術研究,還是科技研究,其落腳點在於,成果的轉化與應用。唯有科技成果及時、合理、有效地轉化與應用,才能實現“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眼下,不少企業存在發展後勁不足或遭遇發展“瓶頸”等問題,重點是缺乏核心技術與核心競爭力,這就更需要讓“成果轉化在企業裡”。

讓“論文寫在產品上,研究做在工程中,成果轉化在企業裡”。

相信有了各位代表和委員的出謀劃策,通過不斷的體制機制創新,江淮大地必將進一步迸發出無限創新活力。(作者 宛言)

出品:宛言工作室、安徽省青少年新媒體中心

漫畫製作:安徽大學江淮學院新媒體創意設計中心

往期精彩回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