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大清軍機處:皇帝集權的左右手

軍機處為清朝獨有,是大清帝國180餘年的決策中樞,首創者乃雍正皇帝。雍正為什麼要設立這麼一個“中央軍事領導小組”呢?

雍正二年(西元1724年),青海和碩特蒙古首領羅卜藏丹津叛亂,被年羹堯、岳鐘琪蕩平。羅卜藏丹津逃亡準噶爾。兩年後,皇帝準備對準噶爾用兵。癱正七年(西元1729年),戰爭爆發。軍情如火,需立即處理,且必須秘密。但當時的政治結構構卻不盡如人意。

清承明制,以內閣為行政中心。內閣設於紫禁城太和門外文淵閣附近,

而雍正皇帝在養心殿處理政務、就寢,兩者相距一千余米。宮禁重重,手續繁多的處理流程,極易延誤時機。軍報到京,先經內閣,容易洩露機密。

於是,雍正以需要密近的處理機關為藉口,在隆宗門一帶搭建了一排平房,始稱“軍需房”,後改稱“軍機房”,又改稱“軍機處”,遴選心腹允祥、張廷玉、蔣延錫三人秘密辦理軍務。

隆宗門位於乾清門廣場以西,正北即是雍正皇帝的寢官—養心殿,

兩者相距不足50米。從1000米到50米,從內廷到軍機處,距離縮短,意味著政務處理快捷,也意味著權力向皇帝集中。

西北戰事結束後,雍正並未撤銷軍機處,反而在第二年增設辦理文書事務的“小軍機”—軍機章京,雍正九年(西元1731年),又鑄軍機處印信,儲於大內。

一個臨時機構,為何能存在如此之久,影響如此之大?因為皇帝借著軍機處,掌握了“乾綱獨斷”的技術,破解了集權統治的難題。秘密在於軍機處的三個字:“勤”、“速”、“密”。

雍正追求高效。軍機處一成立,雍正皇帝就規定,不管有多少公文,必須在當天完成,即便一天的奏摺多達幾百件,也必須連夜處理完畢。

軍機處最強調效率與速度。軍機大臣入值後,約莫5、6點鐘,天剛濛濛亮,就要去養心殿面見皇帝,聆聽皇帝對政務的處理意見,這叫“承旨”。皇帝在徵詢軍機大臣對政務的意見後下達指示,軍機大臣就會急匆匆趕回50米以外的軍機處,

將皇帝的意思“述旨”給軍機章京,章京們走筆如飛,執筆“擬旨”。軍機大臣拿著擬好的諭旨,再趕回養心殿報皇帝批准。一來一去,不過一個時辰,許多政務就處理完了。

皇帝批文封好後,就會加蓋軍機處大印,交給兵部發驛馬傳遞,或每日行四五百里,或六百里加急,飛奔的駿馬帶著皇帝的批文,在帝國的驛道上川流不息。憑著這套交通系統,中央集權的觸角伸向帝國各方。

“密”,是軍機處的最大特點。軍機處成立後,雍正三令五申告誡屬下“臣不密則失身”的道理,並規定軍機處外面由護軍把守,上至王公大臣、下至太監宮女,都嚴禁私入。甚至服務人員,也規定必須是15歲以下不識字的小太監。

雍正借著軍機處“以一人治天下”,同時也將重擔放在肩頭。清朝皇帝普遍勤政,而雍正是其中最突出的。他從未南巡錦繡江南,圍獵木蘭圍場,除了生日放假一天外,他就是一架工作機器。

雍正十三年(西元1735年)八月二十三日,皇帝暴死于圓明園,乾隆皇帝繼位。在乾隆時期,軍機處徹底成為了皇帝的左右手,軍機大臣徹底成為了皇帝的高級秘書。

皇帝通過軍機處集權,但軍機處可不一定永遠是好用的工具。那麼,清朝皇帝是如何控制軍機處本身,以消除對至高無上的皇權的威脅呢?

答案是“名不正言不順”。軍機處自成立起,就一直是“三無”機構—無編制、無定員、無預算。軍機處沒有正式的府衙,沒有正式的人員,所有工作人員都是兼職。軍機大臣由內閣大學士或者六部官員兼任,軍機章京則由內閣與六部的低級官員充當。而軍機處直到嘉慶年間,才作為國家機關列入大清會典。

軍機大臣和章京都是兼職,意味著皇帝可以隨時將其調入調出:一旦軍機處成為正式的國家機關,調任大臣就要走複雜的行政流程,就涉及到對行政機構的調整了。“有名無實”的內閣與“有實無名”的軍機處相互制衡,才能保證皇帝的仲裁地位。

同時,皇帝還會打擊在軍機處供職時間久、德高望重的地老大臣。乾隆登基十四年後,就發生了“張廷玉配享太廟”風波,致使謹慎小心供奉清朝三代皇帝49年的張廷玉晚節不保,鬱鬱而終。

張廷玉是三朝元老,深受雍正皇帝信賴。雍正因而留下“張廷玉配享太廟”的遺詔。太廟是明清皇帝祭祀祖先的家廟,太廟兩側各有15間配殿,只有立有大功的臣子,才能占一席之地。可見,“配享太廟”對臣子來說,是一個多麼高的榮寵。

張廷玉所受的這種榮寵,延續到了乾隆年間。晚年張廷玉以年邁為由,奏請返鄉養老,乾隆再三挽留。乾隆十四年(西元1749年),78歲的張廷玉再次提出告老還鄉的申請時,乾隆皇帝終於同意了。

此時的張廷玉對配享太廟的資格念念不忘,於是,當乾隆皇帝准許他退休時,他特意上了一個奏摺。在奏摺中,張廷玉嘮叨:“恐身後不得蒙榮。”他請乾隆帝做出承諾,保證將會遵守雍正的遺命,讓自己配享太廟。

乾隆勃然大怒,你張廷玉這是信不過朕啊。他嚴厲斥責張廷玉:“配享太廟的都是佐命元勳,立下赫赫戰功,張廷玉有何功績能與之比肩?你張廷玉所擅長的不過是撰寫諭旨。平心論之,你實在不當配享太廟。”

但張廷玉配享太廟的資格,是以雍正帝的遺詔的形式公佈天下的,因而,在懲治張廷玉時,乾隆不得不有所收斂。故而,在奪去張廷玉爵位之後,乾隆准許他以大學士身份退休,死後仍准配享太廟。

乾隆將張廷玉玩弄於股掌之間,是給大臣們提了個醒:即便是張廷玉,也不過是為皇帝跑腿辦事的奴才。看到張廷玉的下場,軍機大臣們更得夾著尾巴做人,絲毫不敢造次了。

乾隆皇帝四十五歲後,左耳聽力下降;六十五歲後,左眼視力下降。政務依然繁重,皇帝卻力不從心,這就為和坤專權打開了口子。

和坤成為老皇帝須臾不可離開之人。此前,所有奏摺直接送達皇帝,再將副本發給軍機處。和坤主持軍機處後,令副本同時送交軍機處。和坤這一刀,在皇權中切開了道口子。奏摺同時遞送皇帝與軍機處,軍機大臣們就可以做好準備,揣摩聖意。皇帝是省心,軍機處的權勢也擴大了。直到乾隆病逝,嘉慶皇帝雷霆一擊,逮捕和坤,才刹住大權旁落的趨勢。

乾隆帝病逝五天后的正月初八日,和坤束手就擒。嘉慶立即下旨,要求各部文武大臣及各省督撫,今後凡有奏摺,“俱應直達朕前,俱不許另有副封關會軍機處。”

嘉慶五年(西元1800年),在四川前線鎮壓五省教亂的將領廣興,投遞奏摺時另行諮文送到軍機處。嘉慶知悉後,將他降為四品京官,並不得再奏事。

在制度上,嘉慶健全了軍機處的保密制度。乾隆晚年,軍機處的保密工作開始走下風。軍機處臺階上、窗外走廊邊常擠滿了京內各部官員,過來探聽消息。往往奏摺皇帝還沒有批閱,街頭巷尾就已開始風傳。

軍機章京自然成了人們打探消息的去處。乾隆年間曾擔任過軍機章京的策拔克,做了外官之後,利用在軍機處的關係打探消息。在寄給軍機章京的信中,甚至探詢圓明園同樂園上演的是什麼戲。嘉慶知道後不無憤怒:“大內演戲,無干伊事,探詢何為?”

為加強保密工作,嘉慶特意規定,軍機大臣只准處理當日所奉諭旨,軍機章京不得將文書帶回家辦理。此外,嘉慶還讓禦史與軍機章京互相監督,禦史到隆宗門軍機處辦公室坐鎮,每天監視軍機大臣和軍機章京。同時,如果禦史遲到早退,軍機大臣也可上奏報告。

看到嘉慶裁抑軍機處,禦史們望風希旨。嘉慶十年(西元1805年),禦史何元烺上奏,請改變軍機處名稱。嘉慶予以否決。嘉慶認為,軍機處名稱沿用已久,所負責的諭旨均是大事。現在教匪叛亂已經肅清,不改軍機二字,表示天下太平。

由此可見,嘉慶皇帝雖抑制軍機處權力,但他深知,運轉良好的軍機處,是皇帝集權最順手的工具。也正是在嘉慶朝,清會典終於將軍機處列為國家的正式機關,軍機處制度得以更加完備。

他就是一架工作機器。

雍正十三年(西元1735年)八月二十三日,皇帝暴死于圓明園,乾隆皇帝繼位。在乾隆時期,軍機處徹底成為了皇帝的左右手,軍機大臣徹底成為了皇帝的高級秘書。

皇帝通過軍機處集權,但軍機處可不一定永遠是好用的工具。那麼,清朝皇帝是如何控制軍機處本身,以消除對至高無上的皇權的威脅呢?

答案是“名不正言不順”。軍機處自成立起,就一直是“三無”機構—無編制、無定員、無預算。軍機處沒有正式的府衙,沒有正式的人員,所有工作人員都是兼職。軍機大臣由內閣大學士或者六部官員兼任,軍機章京則由內閣與六部的低級官員充當。而軍機處直到嘉慶年間,才作為國家機關列入大清會典。

軍機大臣和章京都是兼職,意味著皇帝可以隨時將其調入調出:一旦軍機處成為正式的國家機關,調任大臣就要走複雜的行政流程,就涉及到對行政機構的調整了。“有名無實”的內閣與“有實無名”的軍機處相互制衡,才能保證皇帝的仲裁地位。

同時,皇帝還會打擊在軍機處供職時間久、德高望重的地老大臣。乾隆登基十四年後,就發生了“張廷玉配享太廟”風波,致使謹慎小心供奉清朝三代皇帝49年的張廷玉晚節不保,鬱鬱而終。

張廷玉是三朝元老,深受雍正皇帝信賴。雍正因而留下“張廷玉配享太廟”的遺詔。太廟是明清皇帝祭祀祖先的家廟,太廟兩側各有15間配殿,只有立有大功的臣子,才能占一席之地。可見,“配享太廟”對臣子來說,是一個多麼高的榮寵。

張廷玉所受的這種榮寵,延續到了乾隆年間。晚年張廷玉以年邁為由,奏請返鄉養老,乾隆再三挽留。乾隆十四年(西元1749年),78歲的張廷玉再次提出告老還鄉的申請時,乾隆皇帝終於同意了。

此時的張廷玉對配享太廟的資格念念不忘,於是,當乾隆皇帝准許他退休時,他特意上了一個奏摺。在奏摺中,張廷玉嘮叨:“恐身後不得蒙榮。”他請乾隆帝做出承諾,保證將會遵守雍正的遺命,讓自己配享太廟。

乾隆勃然大怒,你張廷玉這是信不過朕啊。他嚴厲斥責張廷玉:“配享太廟的都是佐命元勳,立下赫赫戰功,張廷玉有何功績能與之比肩?你張廷玉所擅長的不過是撰寫諭旨。平心論之,你實在不當配享太廟。”

但張廷玉配享太廟的資格,是以雍正帝的遺詔的形式公佈天下的,因而,在懲治張廷玉時,乾隆不得不有所收斂。故而,在奪去張廷玉爵位之後,乾隆准許他以大學士身份退休,死後仍准配享太廟。

乾隆將張廷玉玩弄於股掌之間,是給大臣們提了個醒:即便是張廷玉,也不過是為皇帝跑腿辦事的奴才。看到張廷玉的下場,軍機大臣們更得夾著尾巴做人,絲毫不敢造次了。

乾隆皇帝四十五歲後,左耳聽力下降;六十五歲後,左眼視力下降。政務依然繁重,皇帝卻力不從心,這就為和坤專權打開了口子。

和坤成為老皇帝須臾不可離開之人。此前,所有奏摺直接送達皇帝,再將副本發給軍機處。和坤主持軍機處後,令副本同時送交軍機處。和坤這一刀,在皇權中切開了道口子。奏摺同時遞送皇帝與軍機處,軍機大臣們就可以做好準備,揣摩聖意。皇帝是省心,軍機處的權勢也擴大了。直到乾隆病逝,嘉慶皇帝雷霆一擊,逮捕和坤,才刹住大權旁落的趨勢。

乾隆帝病逝五天后的正月初八日,和坤束手就擒。嘉慶立即下旨,要求各部文武大臣及各省督撫,今後凡有奏摺,“俱應直達朕前,俱不許另有副封關會軍機處。”

嘉慶五年(西元1800年),在四川前線鎮壓五省教亂的將領廣興,投遞奏摺時另行諮文送到軍機處。嘉慶知悉後,將他降為四品京官,並不得再奏事。

在制度上,嘉慶健全了軍機處的保密制度。乾隆晚年,軍機處的保密工作開始走下風。軍機處臺階上、窗外走廊邊常擠滿了京內各部官員,過來探聽消息。往往奏摺皇帝還沒有批閱,街頭巷尾就已開始風傳。

軍機章京自然成了人們打探消息的去處。乾隆年間曾擔任過軍機章京的策拔克,做了外官之後,利用在軍機處的關係打探消息。在寄給軍機章京的信中,甚至探詢圓明園同樂園上演的是什麼戲。嘉慶知道後不無憤怒:“大內演戲,無干伊事,探詢何為?”

為加強保密工作,嘉慶特意規定,軍機大臣只准處理當日所奉諭旨,軍機章京不得將文書帶回家辦理。此外,嘉慶還讓禦史與軍機章京互相監督,禦史到隆宗門軍機處辦公室坐鎮,每天監視軍機大臣和軍機章京。同時,如果禦史遲到早退,軍機大臣也可上奏報告。

看到嘉慶裁抑軍機處,禦史們望風希旨。嘉慶十年(西元1805年),禦史何元烺上奏,請改變軍機處名稱。嘉慶予以否決。嘉慶認為,軍機處名稱沿用已久,所負責的諭旨均是大事。現在教匪叛亂已經肅清,不改軍機二字,表示天下太平。

由此可見,嘉慶皇帝雖抑制軍機處權力,但他深知,運轉良好的軍機處,是皇帝集權最順手的工具。也正是在嘉慶朝,清會典終於將軍機處列為國家的正式機關,軍機處制度得以更加完備。